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用大開大合的筆法將複雜多變的世界全景呈現出來,並從政治經濟和地緣政治的角度對以上這段歷史加以回顧和剖析,將其中所隱含的背後規律一一展現,使讀者能夠了解當今世界格局形成的由來以及未來的走向。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為未來的中國找出一些啟示。正如江曉原先生所說:“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為了開創明日屬於中國的新格局。”4.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王偉,暢銷書作家,投資顧問。2006年底起,開始為《艦載武器》雜誌撰寫了一系列戰略時政方面的分析類文章,2011年來先後出版《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系列重量級作品,是國內時事評論界的新勢力和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學者。編輯推薦
全新內容 作者沉澱三年潛心修訂公務員、企業管理者、大中專學生了解國際格局形勢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必讀書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細數近代世界史政事件,從資本流向和地緣政治的角度,將其中的是非曲直剖析得淋漓盡致,呈上一部國與國之間的精彩大戲。
這是一本給人意外驚喜的書!除了作為普及世界格局的入門讀本,本書作者用超脫常規的經濟學、軍事、國際關係思維客觀深刻地解構了當前國際格局背後的利益格局以及大集團之間的微妙博弈,本書難能可貴的同時受到多名專家學者的擊手稱讚,鳳凰衛視主持人楊錦麟、曹景行,上海交大著名學者江曉原、人大教授張鳴老師對本書作者給與了極高評價,江曉原老師將作者稱為“本年度最應被請進大學校園講課的人”。
目錄
序言 /i前言 /v
起於化外之地——話說美國崛起
背叛不列顛——美國作配角的獨立戰爭/ 003
二元經濟——為何無人能做美國的國王/ 009
美式政治——不是誰都玩得起 / 012
不甚光彩的啟動資金 / 016
南北戰爭——崛起絕非是無代價的 / 018
美西戰爭——捏軟柿子是一種智慧 / 024
“軟控制”——成本核算下的體制創新 / 027
參加一戰——美國的超級大生意 / 029
羅斯福新政——國家意志主導下的大轉折 / 034
他山之玉 / 040
附章——話說凱恩斯主義/ 045
二分天下——戰後格局大洗牌
登臨宇宙之巔——“歐美”正式變“美歐” / 051
布雷頓森林會議——英鎊已死,美元當立 / 055
經濟形態與霸權模式 / 058
回顧——貨幣視角下的20年代 / 061
蘇聯——“第三種選擇”下的新型大國 / 064
懷璧其罪——想不打都不行的冷戰 / 068
鐵幕降臨——意識形態先行 / 070
兩德分裂 / 075
別了,司徒雷登——解放戰爭撬開了兩強格局 / 077
算錢不算人——從技術角度說國民黨政權的失敗 / 081
日本戰後經濟崛起 / 085
經略中東
得中東者得天下 / 093
巴以棋局 / 097
二次中東戰爭 / 099
韓戰
緣起 / 103
東北亞的“三國演義” / 107
半島與台海 / 113
非不為實不能——為何戰爭終於三八線 / 115
資本意志 / 116
各方損益 / 119
抗美援朝與“懦夫博弈” / 122
鬱悶的年代
美國製造業的軟肋 / 127
古巴飛彈危機 / 130
越南戰爭 / 133
重塑“山巔之城”
重塑“山巔之城” / 139
“羅馬”式全球化 / 144
帝國基石 / 148
整肅盟國 / 156
話說比較優勢 / 160
蝙蝠效應——話說蘇聯解體
隱患 / 165
逆局 / 168
異化 / 171
背叛 / 175
暗戰 / 178
“8·19事件” / 182
顏色革命 / 185
死亡進行時 / 187
附錄:關於蘇聯及東歐國家戰後經濟的部分數字/ 193
阿富汗戰爭 / 197
回望車臣 / 204
從“通用模式”與“豐田模式”談起 / 210
統一與分裂——話說印度
之一 / 215
之二 / 220
戰國時代
海灣戰爭——冷戰後的立威之戰 / 229
科索沃戰爭 / 237
冷戰紅利 / 245
失敗的“畢其功於一役” / 248
2008年金融危機 / 254
本·拉登之死 / 257
3·11地震與日本局勢 / 260
商道治國之困 / 265
輪迴 / 268
部分參考文獻/ 273
精彩書摘
美西戰爭——捏軟柿子是一種智慧19世紀中後期美國開始進入工業化大躍進的年代。在純粹的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下,資本的趨利性被最大限度地釋放了出來。眾多像愛迪生、萊特兄弟這樣的發明家在那個時候瘋狂地進行各種發明嘗試,其中大部分最終都因缺乏實用價值而不了了之,但少部分仍舊是有價值的。然而一少部分有前途的東西被發明出來以後,大夥就一窩蜂地從銀行貸款或是自行發債券,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把錢扔進去,一個產業就這樣發展壯大了。再往後,隨著砸錢進來的人越來越多,產品的價格就會不斷被拉低,高技術也就變成“成熟技術”了,於是眾人又開始四下尋找新的項目……就這樣,技術在利潤的指引下,大踏步地把美國帶入到了工業時代。現在美國的眾多大財團,如洛克菲勒、福特、摩根等,都是在那個時代發展壯大的。而由律師、工程師等所組成的“中產階級”也是在那一時期開始形成的。
而在技術高速發展的背後,美國企業的生產方式依舊是以壓低工資、延長勞動時間——當時美國工人的平均勞動時間是14到16個小時,最長的甚至達到18個小時,連童工的工作時間都能達到10小時以上——沒錯,在1940年前美國企業一直在用童工。熱狗、漢堡之類的東西之所以會在美國大行於世,就是因為這些東西吃起來省事、省時。嚴苛的剝削必然帶來工人的反抗。1886年芝加哥工人掀起大罷工,這次大罷工留給後世的遺產,就是八小時工作制以及每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
一方面,貧富差距急劇拉大,工人在剝削之下消費能力嚴重不足;一方面則是私人資本無序投資造成產能嚴重過剩,也就是我們如今常會提到的投資過熱。19世紀末,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美國的採礦業隨之開始興盛,作為配套工程的鐵路成為了當時最賺錢的“朝陽產業”。一夜之間大量的鐵路公司冒了出來,1885年到1892年,美國境內一共修了7.5萬多公里的鐵路,差一點占了同期全世界總里程的三分之一,它們所提供的運能遠遠超過了當時的需求。為了爭奪一條線路的控制權,幾家公司在老闆的帶領下常常會動刀動槍,打得血流成河,那架勢與黑社會搶地盤沒什麼兩樣。在鐵路沿線,中產階級們購置了大批維多利亞風格的大房子,形成了新的城鎮。
大批同類型企業跟風上馬,其結局是可想而知的。最終大批鐵路公司宣告倒閉,鐵路沿線新興的城鎮由此變成了人煙稀少的“鬼鎮”,最初給他們貸款的銀行一下子多出了一大筆壞賬。銀行的壞賬進一步引起了儲戶們的恐慌,於是大夥紛紛到銀行擠兌,銀行隨之倒閉,進而引起更大的恐慌……由此,美國1890年經濟危機宣告爆發了。到了1893年,一月到八月工業股票平均市值下跌近一半,一年內有600多家銀行和信用機構破產,各類破產事件超過1.5萬起。
與美國差不多同時起步的德國和日本,在這個時候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為了拓展自己的殖民地,德國人正在狂毆法國,日本則在1894年發動了甲午戰爭,之後又向俄國動手,發動了日俄戰爭。整個過程中德國一直受到英國的壓制,而日本則一直被英國當槍使——此時亞歐大陸的戰略格局是由英國所主宰的,任何新興勢力都自然要受到它的牽制。
而美國就要走運得多,它孤懸於亞歐大陸之外,而在它旁邊正是西班牙統治下的南美洲。而當時的西班牙早已不復往昔的光榮,就連本土都曾幾次被法國人占領,這使它成為美國的最佳目標——一顆不折不扣的“軟柿子”。在這以後,專揀軟柿子捏就成了美國對外戰爭一以貫之的原則。
1897年,美國經濟在危機之後開始復甦,但通脹的兆頭隨著也開始出現了。1898年,以“緬因”號戰列艦被炸為藉口,美國向西班牙開戰。美西戰爭中的詳情這裡不再贅述,僅說結果:美國人從西班牙手裡得到了古巴、波多黎各、關島、夏威夷和菲律賓。1923年門羅總統的《門羅宣言》,在1898年之後真正成為現實——美洲成為美國人的美洲,南美洲成為美國人的後院,美國可以獨享這裡的資源和市場。而獲得夏威夷、關島和菲律賓,其戰略價值則相當於戰國時期秦國獲得函谷關。進,這些島嶼是美國兵進亞歐大陸(中原)的戰略跳板;退,這些島嶼又構成屏護美洲本土(關中)的戰略屏障。這樣一來,對於亞歐大陸這一文明中心,美國就可以做到進退自如,多受其利,而不受其害。
以菲律賓為跳板,美國得以介入亞洲事務。1900年列強瓜分中國,美國依託它的地緣優勢,提出來“(中國)門戶開放,(列強)利益均沾”。就是說,不管誰從中國身上割下了好處,大夥都要人人有份。再直白一點,就是不管誰在中國獲得了好處,都要有美國的一份。這以後,在各列強的地盤上,美國人奉行的都是這種“利益均沾”的政策,也就是不去觸及任何“地頭蛇”的統治地位,只求分一杯羹。這樣一來,在獲得實利的同時,美國人無意間也在世界各地布下了眾多“閒棋冷子”。在半個世紀以後,這個布局最終演化成了美國主導的經濟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