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直腸腫瘤是我們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它嚴重的危害著我們的什麼健康,在癌腫局限於直腸黏膜時便血作為唯一的早期症狀占85%,可惜往往未被病人所重視。當時作肛指檢查,多可觸及腫塊,中、晚期直腸癌患者除一般常見的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症狀外,尚有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便意頻繁、里急後重等癌腫局部刺激症狀。癌腫增大可致腸腔狹窄,出現腸梗阻徵象。
目前治療直腸腫瘤最流行的為:腫瘤血管阻斷療法;此療法得“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等多數相關權威機構的認可,其中“全國抗腫瘤轉移指導中心”即推行 “腫瘤血管阻斷療法”以來,一大批直腸腫瘤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並減輕。
直腸息肉也是直腸癌的高危因素,基本公認的是動物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過高,食物纖維攝入不足是直腸癌發生的高危因素。
直腸癌的疾病分期:
0期:癌局限於黏膜層,無淋巴結轉移
I期:腫瘤局限於固有肌層以內,無淋巴結轉移
II期:腫瘤浸潤超過固有肌層,但無淋巴結轉移
III期:淋巴結有轉移
IV期:遠處轉移(肝臟、肺等)或腹膜轉移
直腸癌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出現便血症狀,少量出血是肉眼不易發現,但用顯微鏡檢查糞便時可以發現大量紅細胞,所謂的大便潛血試驗陽性。出血量多時可以出現大便帶血,血色鮮紅或暗紅。當癌腫表面破潰、形成潰瘍,腫瘤組織壞死感染,可出現膿血、粘液血便。
當直腸腫瘤導致腸腔狹窄時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腸梗阻症狀(腹痛、腹脹、排便困難),排便前腹痛、腸鳴,排便後症狀減輕。大便可變細、帶溝槽。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便不盡感、肛門下墜感,有時出現腹瀉。
腫瘤侵犯膀胱、尿道時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等;腫瘤侵犯陰道時可出現直腸陰道瘺,陰道流出糞液;腫瘤侵犯骶骨及神經時可出現骶尾部及會陰部劇烈疼痛;腫瘤侵犯壓迫輸尿管時可出現腰部脹痛;腫瘤還可壓迫髂外血管出現下肢水腫。上述症狀均提示腫瘤屬較晚期。
背景
直腸腫瘤的高發性
全球每年新發大腸癌病人高達93萬,在我國每年新發病例高達13-16萬人,在消化道腫瘤中大腸癌的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在我國目前大腸癌患病率已經高達46.8/10萬;大腸癌已經成為中國三大癌症之一,其發病率正以4.2% 的速度螺鏇遞增,遠超2%的國際水平;我國大腸癌發病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發病年齡以40-60歲之間居多,平均發病年齡為48.3歲,比西方人足足早了10-15年,在我國青年患者比歐美更為多見,3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並不少見。
直腸腫瘤的嚴重性
腸癌術後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包括:性功能、排泄功能下降,心理障礙增加、社交活動減少;大腸癌如此多見,但是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大腸癌患者確診後5年生存率很低;在我國每5分鐘就有1人死於大腸癌。
直腸腫瘤早期發現可防可治
大腸癌並非不可防治,實際上大腸癌是最易自我篩查的病症,如能早期發現也是最能治癒的病症。大腸癌生長很慢,潛伏期較長,93%的大腸癌來源於腺瘤(一種癌前病變),從腺瘤發展到癌需5~7年;美國研究表明,每年進行便隱血檢測,可使大腸癌死亡率降低33%。
雖然大腸癌可防可治,但是在我國實際上超過80%患者確診時已發展到中晚期,早期診斷率僅10-15%;國內調查顯示,早期大腸癌術後存活率達90-95% 以上,而晚期則只有5%。
症狀
早期
1、大便習慣改變(如大便次數增加或腹瀉、便秘)。
2、大便帶血(容易與痔混淆)或呈黑色。
3、大便變形、變細。
4、里急後重(大便後仍想再解)。
5、間斷腹部絞痛。
6、不明原因的貧血,體重減輕,精神不振,食慾下降。
中期
便血是直腸腫瘤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然而引起便血的原因還有腸出血等現象,痔瘡也會出血,因此當出現便血的時候做內鏡檢查以確診病情是很有必要的。
2、大便異常:排便時常有疼痛感,大便多帶血,同時會有排便不盡感,里急後重等現象,大便多含有粘液膿血狀物。
3、腹痛:直腸腫瘤患者還會引起全身性的症狀出現,特別是腹部疼痛,常常為絞痛。
四個階段
第一
腫瘤只涉及直腸壁和所述第一或第二層的,涉及無淋巴結。
第二
腫瘤滲透到直腸系膜,但沒有淋巴結參與。
第三
無論腫瘤的滲透有多深,涉及與癌症的淋巴結。
第四
存在的癌症的令人信服的證據,在其他的身體部位,直腸區域的外面。
分類
大腸息肉
(1)與癌變無關的非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2)與癌變關係密切的息肉:①乳頭狀腺瘤;②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瘤
,是一種顯性遺傳病,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瘤變率很高,有重要意義;③腺瘤性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癌變率最低。
大腸癌
患者臨床常表現為貧血、消瘦、大便次數增多,變形,並有粘液血便。有時出現腹部腫塊和腸梗阻症狀。好發部位以直腸為主,乙狀結腸為次,其他部位較少。
肉眼觀分為四型:①隆起型;②潰瘍型;③浸潤型;④膠樣型,此型多見於青年人,預後較差。
鏡下可見有:①乳頭狀腺癌:癌細胞為柱狀上皮排列成細乳頭狀,乳頭內間質很少;②管狀腺癌:癌細胞排列成腺管狀;③粘液腺癌:常有兩種類型。一種表現為大片粘液湖形成,其中漂浮小堆癌細胞;另一種表現為囊腺狀結構,囊內充滿粘液;④印戒細胞癌:腫瘤由瀰漫成片的印戒細胞構成,不形成腺管狀結構;⑤未分化癌,癌細胞常較小,形態較一致,細胞瀰漫成片或不成團,不形成腺樣結構;⑥腺鱗癌;⑦鱗狀細胞癌,多發生在直腸肛門附近的被復鱗狀上皮,為數較少。
直腸腫瘤擴散蔓延
1)局部擴散,大腸癌侵入肌層前,極少有淋巴結及靜脈的受累。當癌已浸潤到漿膜後,可直接蔓延到鄰近器官。
2)淋巴道轉移,早期腫瘤可沿腸壁神經周圍的淋巴間隙擴散,由淋巴管轉移淋巴結。結腸癌在結腸上、旁、中間和終末四組淋巴結均可有轉移。直腸癌首先轉移到直腸旁淋巴結,以後再擴散,侵入盆腔和肛周組織。
3)血道轉移,晚期大腸癌可經血行轉移到肝、肺、骨等處。
癌胚抗原(CEA):大腸癌患者血中可檢出CEA,但並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其他消化系統癌和正常人都可檢出。但CEA的上升可提示癌瘤的復發或轉移。
(2)Dukes分期
根據大腸癌病變的範圍和是否發生淋巴結轉移而分為四期:
A期:未穿透肌層,也未累及淋巴結。
B期:已穿透肌層,擴延到腸周組織,但仍未累及淋巴結。
C期:已穿透肌層,已發生淋巴轉移。
D期:有遠隔臟器轉移。
分期與愈後關係密切,A期手術可以治癒,B期術後5年存活率70%,C期為30%,D期極化。
消化道
從胃以下的消化道中,除結腸以外均可發生類癌,類癌起源於消化道中的嗜銀細胞,屬於APUD系統腫瘤。類癌發生於闌尾多見,而闌尾的類癌惡性程度最低,一般不發生轉移。其他部位類癌惡性程度相對較高。
早期直腸癌的臨床特徵主要為便血和排便習慣改變,在癌腫局限於直腸黏膜時便血作為唯一的早期症狀占85%,可惜往往未被病人所重視。當時作肛指檢查,多可觸及腫塊,中、晚期直腸癌患者除一般常見的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症狀外,尚有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便意頻繁、里急後重等癌腫局部刺激症狀。癌腫增大可致腸腔狹窄,出現腸梗阻徵象。
癌腫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可致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症狀;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骶尾和腰部疼痛;轉移至肝臟時,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
驗方偏方
驗方
複方半蓮湯:半枝蓮60g,石見穿30g,生地榆30g,苡仁30g,忍冬藤30g,昆布30g,山豆根15g,槐角15g,胡麻仁15g,白蚤休12g,幟殼9g,川朴9g。製成煎劑,每日1劑,分2次服。
療效: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套用本方治療腸癌20餘例,有效率1 00%。
偏方
①瞿麥根湯:鮮根用米泔水洗淨,每天50—100克(乾根用40—50克),水煎服。
②鮮鵝血50—100毫升,每日1次口服。治療消化系統腫瘤,可能有效。
治療方法
1、生物免疫治療

該療法克服傳統手術、放化療,治療缺點,做到更精、更準,更徹底。療法通過體外培養患者自身的抗癌細胞,然後回輸到患者體內,達到科學抗癌的目的。它藉助生物製劑的作用,培養並輸入人體內,利用人體內最高效的特異性免疫細胞DC、CIK、T、NK細胞共同作用,調動患者機體的防禦機制,以調節患者機體的生物學反應,殺滅癌細胞,激活免疫細胞,殺滅體內殘存的微小癌細胞,實現從根源治療腫瘤為目的。
療法原理
一、啟動清除腫瘤的DC細胞:套用先進的監測技術在每個患者身上提取癌細胞和樹突狀細胞(DC),採用高新生物技術進行處理,修復其固有的癌細胞抗原提呈功能,給DC細胞配對相應的特異性腫瘤抗原(DC疫苗),體外大量培養後回輸患者體內,從而激活機體啟動特異性腫瘤免疫應答,促進局部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病灶生長,使患者體內腫瘤顯著消退。
二、直接清除腫瘤的CIK細胞: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細胞),是將人體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在體外通過遺傳改造,將識別腫瘤相關抗原(TAA)的單鏈抗體(scFv)和T細胞的活化序列轉染這類免疫細胞,使其表達一種嵌合抗原受體(CAR),這種CIK細胞能夠高效識別腫瘤抗原,從而直接殺死腫瘤細胞。
三、DC-CIK細胞增強機體免疫力:DC-CIK細胞的聯合使用可相互促進增殖和功能,在提升殺傷癌細胞的能力同時增加患者的免疫力。成熟的DC表面的大量樹枝狀突起可使其負載腫瘤抗原並呈遞給CIK細胞;激活後的DC細胞能分泌IL-12、IL-18及IFN-γ等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可以強化CIK細胞的功能。
四、反饋性恢復患者體質:DC-CIK細胞的聯合治療可改善放療化療的骨髓抑制,改善放療中出現的放射性炎症,避免炎症區出現潰爛或組織纖維化,提高生活質量;另外,還可通過這些免疫細胞釋放的免疫因子經神經-免疫-內分泌的網路系統改善患者的新陳代謝,恢復患者的體質,如改善臨床症狀、改善睡眠和精神狀態、食慾和體力增加等。
2、手術切除治療
早期直腸癌的治療方法以手術切除為主,若切除完全,患者有獲得長期生存的可能,但由於直腸癌手術會造成患者機體組織的損傷和氣血損耗,使患者體質虛弱,容易導致癌症的復發、癌細胞的擴散和轉移。這時可以配合中醫中藥治療,調理患者氣血,提高免疫力。
3、中醫治療
通過中醫獨有的清熱解毒、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軟堅化瘤作用迅速封閉癌體的血液循環,切斷癌體組織營養供應,加速癌細胞的死亡。整體調節陰陽平衡,迅速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提高機體抵抗力,提高胃腸消化功能,特別是對不能手術及放化療的患者同樣有顯著療效。
4、放、化療
中晚期直腸癌多已發生擴散轉移,手術切除幾率不大,即便手術也僅為姑息性的局部切除。臨床上中晚期直腸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放療、化療。化療是直腸癌非手術治療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它存在著“敵我不分”,有效劑量和中毒劑量非常接近、毒副作用等嚴重不足,其中以消化功能受損和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等反應最為明顯,往往使直腸癌患者因反應嚴重而難以接受化療或不能堅持完成整個療程。因此應在化療的同時以及化療後配合健脾和胃、益氣生血、補益肝腎等中藥治療,則可以較好地緩解化療反應,有助於化療的順利進行。放療也存在著明顯的放療反應,使許多病人不得不中斷放療。如果在放療期間及放療後配合補益氣血等中醫治療,對增加白細胞的數量、增強免疫功能均有較好的效果,從而保證放療順利進行。
手術選擇

直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已日益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健康殺手。如何正確選擇治療直腸腫瘤的手術方式,臨床醫師和患者對此都很關
心。在此,有必要就直腸腫瘤的手術方式選擇向讀者作一簡單介紹。
首要選擇
由於永久性人工肛門,給病人生活帶來極大不方便和嚴重的精神負擔,以至於一些患者寧肯選擇死亡也不願接受腹壁結腸造瘺。因此,直腸癌手術治療能否保住肛門,成為患者關心的主要問題。
能否保住肛門主要跟腫瘤生長在直腸中的位置及手術技巧有關,一般當腫瘤的位置在距肛緣5厘米-6厘米以上,在保證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可以行保肛手術。但如果腫瘤的位置距肛緣5厘米-6厘米以內,我們首先要保證的就是直腸腫瘤手術的根治,如果不能保證直腸腫瘤的根治,那么保肛門就失去了意義。患者的肛門保住了,卻失去了生命,這就本末倒置了,得不償失。這就是臨床醫師對沒有保肛條件的患者常說的:“先保命,再保肛”。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直腸癌患者都保不住肛門。保肛手術一般適於腫瘤距肛緣5厘米-6厘米以上的直腸癌患者。多數臨床醫師認為術前的檢查距離僅作參考,最後決定是在充分游離直腸後,根據病變的早晚,分化程度,組織學類型、病人的身材、胖瘦、骨盆的寬窄以及保證充分的安全長度等因素來決定。一般認為:早期腫瘤的患者,腫瘤下緣距肛緣≥2厘米者可行保肛;而分化差、粘液腺癌、腫瘤浸及腸壁1/2周以上或浸及全層的患者,則需腫瘤下緣距肛緣>5厘米方可行保肛。總的來說,保肛要求:①不降低生存率;②不增加局部復發率;③保證控便、排便功能健全或比較健全。
直腸吻合器的套用,在技術上為低位前切除術作了有力保證。消化道吻合器使用有近百年的歷史。使用的吻合器較以前有了更大進步,具有使用方便,吻合可靠等優點。尤其是雙吻合器的套用,使低位前切除術或超低位前切除術更為方便。重醫大附一院從1996年起用直腸吻合器行低位前切除術(含超低位前切除術)176例,取得滿意效果。
康復更快
對於有的患者,臨床醫師會選擇腹腔鏡輔助直腸癌切除的手術方式。“我適合腹腔鏡輔助直腸癌切除嗎?腹腔鏡輔助直腸癌切除的方法有什麼好處呢?能保證腫瘤的根治嗎?”患者往往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一般認為,行腹腔鏡結腸直腸腫瘤切除的適應症與開腹手術者基本相同。腹腔鏡手術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手術創傷、縮短術後恢復時間及獲得和開腹手術一樣或更佳的手術效果。有腹壁切口小、胃腸道干擾小、手術後痛苦少、下床活動早、胃腸道功能恢復快,且術中腫瘤受擠壓小,手術視野開擴清楚,手術後恢復快,免疫功能受影響小,術後可較早接受其他治療等優點。有學者對80歲以上的手術病人進行研究表明: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結直腸切除術後病人的併發症發生率更低,住院時間更短,術後更快地恢復正常活動。
研究證明,腹腔鏡輔助的直腸腫瘤切除術治療直腸惡性腫瘤與開腹手術具有同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要規範操作就不會增加腹腔內腫瘤細胞脫落及器械的污染機會,術後短期隨訪也沒有發現切口種植的發生,是患者完全可以放心地選擇一種痛苦小、恢復快的腹腔鏡手術。重醫大附一院胃腸外科自1999年12月以來,率先在重慶地區開展腹腔鏡輔助下的直腸切除手術,先後成功地為近100例直腸腫瘤病人施行了腹腔鏡輔助下的直腸切除手術,無論是手術切除的範圍,還是淋巴清掃的程度,取得十分滿意的效果。
飲食療法
預防結腸直腸癌應注意飲食,醫學界一般認為,常吃多脂肪、少纖維飲食者,罹患結腸直腸癌的幾率較高。研究顯示,某些地區的人民膳食偏重蔬菜、果類等含豐富纖維的食物,腸癌患者較其他地區的人民為低。
膳食纖維食品
劍橋大學曾經公布一項有關飲食與癌症的大型研究,接受調查者達40萬人之多,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飲食與癌症研究。結果顯示,高纖維飲食能有效減低患上致命癌症的危險幾率達40%,特別是結腸癌及直腸癌。
在過去,法國醫學界也有研究發現,有三成的癌症病例與病人的飲食習慣有直接關係。法國醫學科學院曾在《飲食與癌症》調查報告中指出,高脂肪食物以及全脂奶、肉等飽和脂肪酸食品不但容易引發多種癌症,尤其是結腸癌和直腸癌,也易於引發心血管疾病。
專家認為,膳食纖維可刺激腸的蠕動,同時也可縮短食物通過腸道的時間,減少糞便中致癌物質與腸黏膜接觸的機會,將大便、毒素儘快排出體外。
膳食纖維主要來自天然的蔬菜、水果、穀類及豆類。蔬菜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含豐富抗氧化維生素C及胡蘿蔔素,可抑制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合成,此類蔬菜包括花椰菜、芥菜、白菜等。而黃色和綠色蔬果中,大都含有豐富類黃酮素,其他如洋蔥、蘋果皮等食物也都含有類黃酮素,多吃也有助於預防癌症。
扶正補虛
直腸癌病人“內虛”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因虛而致癌,因癌而致虛,虛中夾實,以虛為本。食療的目的是保證直腸癌病人有足夠的營養補充,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直腸癌病人的康復,應以扶正補虛為總原則。故《內經》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在扶正補虛的總則指導下,對直腸癌病人的食療應做到營養化、多樣化、均衡化。
辨證施食
直腸癌與其他疾病一樣,直腸癌病人都有陰陽偏勝、寒熱虛實之不同。食物也有寒熱溫涼、辛甘苦酸鹹四氣五味之別。熱證宜寒涼,寒證宜溫熱;五味入口,各有所歸,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苦入心,酸入肝。
有針對性
藥食同源,部分食品兼具食療抗癌作用,可有針對性地選擇套用。對消化系腫瘤有益的食物有韭菜、蓴菜、捲心菜、墨菜、百合、刀豆等。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如大蒜、豆製品、綠茶等直腸癌患者都可以食用,因為它們也都是抗癌良藥。
飲食注意事項

直腸癌早期症狀病人要在飲食中注意減少飲食中油脂的攝取,直腸癌患者的飲食與直腸癌的關係,其中被研究最多的是油脂,包括飽和脂肪和不飽和油脂。飲食中的油脂可促進癌細胞的生長,還可使正常細胞早期變異,而演變成腫瘤。
無論是動物性脂肪或植物性油脂,直腸癌患者的飲食都儘可能減少。過多的油脂,尤其是動物性脂肪可在小腸內刺激膽酸分泌。腸內膽酸量過高時,易變成致癌物,而助長癌細胞生長,高脂肪的飲食與直腸癌腫的發生關係非常密切。
在減少油脂攝入的同時,直腸癌患者的飲食注意增加食物中的膳食纖維,食物中的纖維主要功用是使腸子蠕動正常,增加糞便的體積,並減少糞便停留在直腸內的時間。結腸內所存在的糞便,會使細菌活躍,並可能產生致癌物質。
當飲食中缺乏纖維,結腸內的糞便會變得乾硬,再加上通過速度遲緩,腹壁肌肉變弱,使得排空時間延長,若時間過久,則患結腸癌的幾率就會相對提高。許多研究證實,食物中的纖維可稀釋油脂中可能致癌的物質,還可以加速致癌物質通過消化系統排出體外的速度。
直腸癌患者的飲食減少高刺激性的飲食,少吃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少喝酒,切忌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的情況發生,做到合理膳食,葷素搭配,保證營養,才能在病情發展過程中減少不利因素,促進病情早日康復。
飲食護理
腸癌患者的飲食要多樣化,不偏食,不挑食,不要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常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及防癌食品。如西紅柿、深綠色和十字花科蔬菜(芹菜、莞荽、甘藍、芥菜、蘿蔔等)、大豆製品、柑橘類水果、麥芽及麥片、蔥、蒜、姜、優酪乳等。
直腸癌患者的膳食原則
(1)結腸、直腸癌病人多有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的腹瀉,消化能力弱,故應予以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
(2)結直腸癌病人多有便中帶血,晚期病人常大量便血,故應少服或不服刺激性和辛辣的食物。
(3)病人久瀉或晚期病人長期發熱、出汗、損傷津液,故宜多飲水或湯液,主食可以粥、麵條等半流滇飲食為主。
(4)病人多有食欲不振、噁心,甚至嘔吐等症狀,故宜攝取清淡飲食,切忌油膩。
(5)結直腸癌晚期病人久瀉、便血、發熱,大量營養物質和水分丟失,身體消瘦,體重減輕,氣血兩虧,宜服富有營養的滋補流汁藥膳。
飲食調養
由於大腸癌的形成與發展和飲食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因此飲食調養是大腸癌防治中不忽視的一重要方面,合理的飲食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1.馬齒莧、雞蛋各50g,或獼猴桃適量。每日50g,製作成食品常年服用。對大腸癌者有輔助治療功效。
2.黃花菜30g,木耳15g,血餘炭6g。將前兩種水煎取汁300ml,沖服血餘炭。亦可常服鮮無花果。對腸癌便下血水者有治療作用。
3.大腸癌並有明顯貧血者,可用黑木耳30g、紅棗30枚,做成食品為1日量,每日食之。
4.對放療或化療後白細胞減少者,可用苡米、芡實、菱角、蓮子等煮粥佐餐,常食之。或多食香菇、平菇、口蘑、黑木耳、銀耳等,能提升白細胞,增強機體免疫力。
5.大蒜及蔥類,有預防及治療腸癌功用,宜多食之;腸癌腹瀉者食之更宜。
直腸癌病人應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產生渣滓的,如堅果纖維太長的蔬菜等,容易刺激直腸。高營養的湯可以多喝,防止便秘非常重要。
1)建議患者多食種子類的植物,如綠豆、豌豆、扁豆、赤小豆、豆芽、穀類、馬鈴薯等,認為這些種子類的植物均含有能阻止腫瘤啟動因子活動的化合物。
(2)營養學家還發現,有色蔬菜如胡蘿蔔、紅薯、菠菜、油菜等食物;能增加機體的抗癌能力,尤其胡蘿蔔是防癌食物中的最佼佼者。常吃胡蘿蔔可降低腸癌的發病率。甘藍類的捲心菜、包菜等,含有一種叫吲哚的物質,能抑制癌的發生。多食菠菜可清理腸內積熱、減少有害物質的吸收、降低腸癌的發病機會。大蒜、蔥頭、番茄具有抗癌作用;獼猴桃果、薏米對腸癌的防治有一定效果,亦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還有今幸膠囊人參皂苷RH2也是挺不錯的。
(3)專家們認為,海帶、紫菜合大量碘、鈣及胡蘿蔔素等,能將人體內的一些有毒有機物質轉化為無毒物,並具有清熱、潤腸、通便與防腸癌的效果。
直腸癌的飲食禁忌
(1)烈性酒、辛辣、燥熱、刺激性食物。
(2)高脂肪飲食及低纖維食物。
(3)儘量少吃油炸、燻烤及醃製食物。
高危人群
直腸腫瘤高危因素:
有胃癌、大腸癌家族史人群、大腸癌、大腸腺瘤或息肉術後人群、有結腸炎疾病人群、曾有婦科惡性腫瘤並接受過盆腔放療者、膽囊切除術後10年以上者、出現不明原因大便習慣改變或糞便異常、反覆出現貧血、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或做過胃部手術者、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超重、肥胖者;經常食用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素的食物、經常食用醃製食物和煙燻魚肉者、長期在含有大量煙塵、石棉和鎳環境工作者、久坐不動人群、反覆減肥人群、亂用營養品、保健品者、作息紊亂,時常熬夜,愛吃夜餐人群、長期吸菸、酗酒者等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時,更要高度警惕,這些都屬於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直腸腫瘤不典型症狀:
當有腹瀉、腹痛、排便不盡、排便規律改變、排便次數增多、便秘、糞便性狀改變、便血、便黑、貧血、消瘦、乏力、發熱、大便帶粘液、肛門瘙癢等症狀時,千萬不可忽視!因為大腸癌也會出血類似的不典型症狀。
直腸腫瘤易混淆疾病:
詳細當被診斷為痔瘡、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息肉、腸潰瘍、腸梗阻、腺瘤、膽囊相關疾病、痢疾、血吸蟲病、糖尿病等疾病時,更不要忽視,因為這些疾病的症狀或表現與大腸癌類似,很可能會掩蓋大腸癌的真相,從而延誤診斷和治療,而且這些疾病在不恰當治療或久治不愈的情況下有繼發大腸癌的危險!
預防
1,定期進行便隱血檢測:用於各種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尤其是大腸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便隱血檢測是: · 國際通用的大腸癌普查方法;
· 美國癌症協會(ACS)廣泛推薦的“健康人群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 ;
· 我國《大腸癌早診早治項目技術方案》特別指出的“最有價值的大腸癌早期篩查指標”;
目前便隱血檢測已不拘泥於以往的傳統檢測,國內已經引進了先進的技術——便明家用型便隱血檢測試紙,在家即可輕鬆自檢。
2,多運動:閒暇之餘不要久坐不運動,多進行戶外運動
3,飲食注意:少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預防結腸直腸癌應注意飲食,醫學界一般認為,常吃多脂肪、少纖維飲食者,罹患結腸直腸癌的幾率較高。研究顯示,某些地區的人民膳食偏重蔬菜、果類等含豐富纖維的食物,腸癌患者較其他地區的人民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