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傳說

盤錦傳說

盤錦傳說,講的是盤錦市的一些傳說。主要有6個小故事:河蟹搭橋救唐王、三岔河尋刀、唐王封樹、兩通碑與九龍口、西大井、蛤蜊公主。

河蟹搭橋救唐王

據說是唐王征東的時候,李世民率領大軍御駕親征,當時被圍在遼東三江越虎城(現在的海城)。後路增援部隊的大將是大刀王君可,他得知唐王被圍的訊息,星夜催軍前進,傍晚來到了遼河上游三岔河。正值初冬天氣,滿河水冰凌,尚未凍實,船已上塢無法渡河,王君可心急如火,特派探馬前往河邊察看。探馬回報:河冰不堅固,不能渡河,王君可無計可施,氣急之下下令殺掉了探馬。派第二個前往,回報和以前一樣,王君可又下令殺掉,他一連了三個探馬。第四個探馬料想性命難保,回報說:河冰堅固可以渡過。王君可聞聽大喜,下令三軍立即連夜渡河。但是河裡大霧瀰漫,人馬排成一條線在薄冰上踏過,發出喀嚓咯嚓的響聲,不一時大隊人馬已安全渡過遼河。只剩下王君可斷後仍在河上,他立馬橫刀,心中暗想:這么薄的冰,沒有一人一馬落水,真是老天保佑。此時霧氣漸消,他回頭一看,所過之處,哪有什麼冰塊,全是黑壓壓一層層數不清的河蟹,爬在一起架了一座浮橋,他不看則已民,一看引起了後怕,不禁失聲大叫“啊呀”!聲音未落,蟹橋頓時沉下,王君可也隨著沉落河底。

至今,三岔河口一半清水一半混水,據說這是王君可的大刀落在這裡成為分水劍把河水清濁分開。而河蟹背上的硬蓋,原來本是光光的,因為架橋渡軍被馬蹄踩過才留有一個馬蹄印。還有證明,你把河蟹的胃翻過來仔細看,那裡面還有王君可的小小頭像呢。

三岔河尋刀

三岔河的螃蟹搭橋渡唐王,催陣督都王君可不顧河神囑託,看了一眼蟹橋,他掉進河裡餵了螃蟹,他那口掉進河裡的大刀成了許多人嚮往的寶物。那刀削鐵如泥,價值連城,只是一般肉眼凡胎的人發現不了。有在河邊路過的人在陰雨天,看到河面上,青光閃閃,象刀光閃亮。可走到近前,就什麼也看不見了。還有的打魚人起網時,撈上來刀鏈,卻怎么也倒不到頭。在三岔河東岸有兩間破草房,是用狼尾巴草苫蓋的,經受了多少年多少代的風雨,不爛不朽,夏遮雨冬隔寒,更奇怪的是屋內的炕沿,是秫稈節扎的,磨擦得錚明瓦亮,不散不破。裡面住著一個老太太,白髮紅面,人們看不見她燒三遍火。

那一年,有個南蠻子在此地路過,人說南蠻子會憋寶。他圍著房子轉了兩圈,走進屋內,一眼相中了老太太屋裡的那個秫稈炕沿,要花錢買下來,老大娘說:“你買它幹啥?”他說:“大娘,你老不用問,賣給我得了,要多少錢都行。”老太太覺得這破炕沿留著也沒啥用,只是蠻子花大錢這么一買,就有點納悶,沒有馬上答應,對蠻子說:“你明天再來商議吧。”這老太太孤身一人,無子無孫,只有一個侄兒,住在村子裡。

蠻子走後,老太太去了侄兒家,把南蠻子要花大價錢買她炕沿的事兒向侄兒說了。她侄兒讓她明天再細問問,他藏在裡間廚子內聽聽虛實,答應蠻子三天后再來取。

第二天,南方蠻子又來了,問老太太:“你老人家賣不賣?”老太太說:“你非要買這炕沿幹啥?”蠻子說:“你老就賣我得了。”老太太假裝生氣了:“不賣,我死了還要帶進棺材裡去呢?”老太太又說:“我一個孤老婆子要這破東西也沒啥用?你要是真有用,說明了,我就白送給你。”蠻子很高興:“那好,我告訴你。你還記得王君可那把大刀嗎?它在河底,這三岔河,是龍宮寶殿,蝦兵蟹將把守著,什麼人也別想進去,就是進去了,也別想出來,你老這炕沿,千年萬載,日經月華,已成寶物,名叫分水劍,要取三岔河的寶刀,非它不可。”老太太聽得入了迷:“那得咋取呢?”蠻子想了想說:“這炕沿拆下來,拿在手中,一頭用火點著,一直朝河內走,水就會讓路,蝦兵蟹將也會躲開,寶刀就取出來了。”老太太對蠻子說:“既然先生有用,我答應賣給你,我自己換下來,你三天后來取吧。”打發蠻子走了。

老太太與蠻子的對話,老太太的侄兒在裡屋聽個一清二楚,他從裡屋跳出來,跪在老太太面前:“姑,你將這炕沿給我吧,我養活你一輩子,你活著供你好吃好喝,你老了我你送終、扛靈幡,年年給你上墳燒紙。”老太太覺得這樣對不住蠻子,但經不住侄兒磨纏,讓他扒了下來。當晚,老太太的侄兒,將炕沿一頭用火點燃著,熊熊的火苗子燒了起來,他舉著向河內走去。果然,河水嘩嘩地叫著,自動地閃開了一條路,他一直到河底,只見一大堆刀鏈子包著那口刀,他樂壞了,急忙扔了分水劍,撲向寶刀,就在他剛拿起寶刀的當兒,那分水劍的火苗被泥水浸沒了,四周分開的水,“嘩”地一聲又合攏上來。這樣,連人帶刀就被永遠地埋在了河底,分水劍也不知去向了。

唐王封樹

盤山縣沙嶺鎮正西三里地左右,曾有一座面積很大的漫漫凸起的坨子,過去那上面長滿了密密麻麻的不到一人高的桑樹,還間雜著數量很少的椿樹。這裡,至今流傳著唐王封樹的故事。

傳說當年唐王征東回朝時,元帥薛仁貴,軍師徐茂功帶領大軍來到這裡。當時正是六月乾旱時節,糧草又接濟不上,士兵們又餓又渴。元帥薛仁貴向唐王稟報說:“士兵缺少軍糧且又無水解渴,前進艱難。”於是,唐王下令:繼續前行。大軍走了一會,有探馬稟報薛仁貴說:“前面有一片桑林。”薛仁貴一聽大喜,傳令大軍停止前行,都進桑林摘“桑粒兒”吃。他自己也進了桑林,吃了一些“桑粒兒”,果然解餓止渴。於是去見唐王,唐王問:“前面有山楂樹嗎?”薛仁貴回答說:“並沒有山楂樹,有一片桑樹。”唐王又問:“士兵能吃嗎?”薛仁貴說:“不僅能吃,且能止渴。”唐王說:“好!命士兵多采些能拿就拿,能帶就帶,明天拔軍回朝。”

唐王回朝後,開台加封在東征中有功者。薛仁貴奏本,說:“桑樹曾救過我東征大軍。”於是,唐王就封桑樹為樹王,並派校尉前來加封。那校尉捧著聖旨,來到坨子上一看那桑樹長得矮小可憐,七杈八彎的,可旁邊的椿樹卻長得又高又直又光溜。於是,校尉就把聖旨粘在了椿樹上。

據說從那以後,這裡的桑樹沒有活年頭多的,活三、五年就皮裂而死,一直到現在還那樣。人們說那是它沒封上王硬氣死的。椿樹因為成了樹王,人們說它能壓住百木,如果誰家蓋房子梁頭或哪兒木頭有響動的話,就找一塊椿木楔子夾進去,它就再也不響了。

兩通碑與九龍口

早年間,田莊台這片沖積平原剛形成的時候,離這西北六華里的地方,傳說出現了兩通石碑,文字已經風蝕不清。在這荒僻地方冒然間出現兩通石碑,卻是件新鮮事兒。這件事一下子傳到了九里三村,一些聽到傳言的人們,都要爭著看看這兩通石碑。人們是來自四面八方,過往的人多了,就把這裡柔軟的土地踩了一些毛毛道兒,不知哪個細心人,把踩出的小毛毛道數一數,恰恰是九條通向兩通碑的土道,這下子來看兩通碑的人們又多了一打新鮮磕兒,說兩通碑這塊地方是“九龍口”,這塊寶地將來得出皇帝。這事兒一時傳到地方官紳耳里,使他們慌了手腳,心想,我們這塊地方要出皇帝,當今皇帝非怪罪不可,這該怎么辦呢?恰在當這兒,從外地來了一家姓劉父子,他們說:有解破方法,如果在“九龍口”的正中心,修建一座廟宇,就能解破,不出皇帝,於是一些官紳逼著百姓在“九龍口”上修建了一座廟宇,名曰“崇興寺”又稱“藥王廟”。崇興寺興建起來了,香火很盛,有了崇興寺,而九龍口出皇帝的傳說就破沒了,人們從此也很少提九龍口出皇帝的事兒了。

西大井

盤山縣沙嶺鎮中心略西一點,有一口水井。此井完全是用石頭砌成,不管春秋或是旱澇,水面離地面總在二尺上下,井底至今還扣著一口大鐵鍋。

據說,唐朝大將薛禮東征的時候,曾來到這裡。當時正是六月間,天熱口渴,數萬大軍渴得難耐。薛禮得知這一情況,立即操起長槍,選好地點,照著地上使勁扎了進去。這一槍扎進去有丈來深,立即有一股清泉“咕嘟咕嘟”地冒了上來。當時,他的大軍前鋒已到沙嶺,後尾還在閭山。他立刻傳令:“隊伍站成一排,一步遠一個,從閭山往這兒運石頭”就這樣,從閭山運來的石頭,是一個傳一個傳到沙嶺的。用傳來的石頭砌成了石井。千軍萬馬喝完以後,水還是“咕嘟咕嘟”地往上冒。有人說這口井通海眼,如果不想辦法,就會把這一帶淹沒。薛禮命人弄來一口鐵鍋,親自把鍋扣在了井底。於是井水就停在了離地面二尺遠的地方,不再往上冒了。薛禮的大軍走後,當地人就將這口井叫“西大井”。

蛤蜊公主

在遙遠遙遠的古代,遼東灣北部大塊的陸地,一片碧綠的海洋,雙台河、清水溝的水象從莽莽的葦塘里抻出的條條玉帶,一直飄落在萬頃波濤之中,那裡波平灘廣,風和日暖,是蛤蜊生息繁衍的故鄉。

當時,蛤蜊家族占據著沿岸十多個大小灘涂,自成一個世界,世世代代和水族們和睦相處,與陸地的人們友好為鄰。

有一年,雙台河裡出了一隻大毒鰲,這怪物動不動就興風作浪,鬧的魚死船翻,河水泛濫,人間不得安寧。河面上再也看不到帆影,葦叢里再也看不到飛鳥,田野里再也看不到莊稼,村子裡再也看不到炊煙……大片大片的海灘淤上了粘土,碧藍碧藍的海水變成了陸地,蛤蜊的家鄉也受到了致命的威脅。

蛤蜊國王在眾水族的推舉下,決心為人間除害,蛤蜊公主自告奮勇,願率眾姐妹開赴前線,代父出征。蛤蜊公主得令後便率蛤蜊大軍,溯河而上,向雙台河口直逼上去,那裡毒鰲和水怪狼狽為奸,早已擺開了陣勢。它們掘了千頃良田之土,傾九河下梢之水,翻江倒海,猛撲了下來。依仗著順風順流,團團包圍了蛤蜊公主的隊伍,妄想一口吞下。

面對毒鰲的凶焰,蛤蜊公主率眾蛤蜊用斧足劈開一股股惡浪,用貝殼抵擋著一團團泥沙,毒鰲和水怪的魔爪被無數蛤蜊的硬殼夾住不放,痛得嗷嗷嚎叫,大戰一天一夜,硬是把河底挖出了兩丈多深百丈多寬的一個大坑。但終因寡不敵眾,數萬蛤蜊姐妹犧牲在雙台河口。蛤蜊公主帶著戰傷,只領著幾百姐妹回見國王。國王為表彰女兒和蛤蜊們戰鬥的英勇,發給每名戰士一串珍珠項鍊。

以後,蛤蜊公主又率領百萬蛤兵,轉占遼東灣沿岸及河口各水域,直打得毒鰲遍體鱗傷,最後化成了一灘碎亂的礁石,被人們稱為“亂石敖”。身經百戰的蛤蜊公主,死後葬於接官廳河畔的蛤蜊灘上,每當玉兔東升,那在月華下閃亮的光點,大概是蛤蜊公主脖上的珍珠項鍊吧。

如今,盤山雙繞運河和大窪清水河故道之旁及二界溝溝北等地,那一處處貝丘遺址莫不是當年蛤蜊公主率領蛤軍與毒鰲搏鬥的“古戰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已皆成舊話,經過千征百戰的蛤蜊後裔們,終於在蛤蜊崗上建成了和平的新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