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膏酒
公元810年,位於西亞的一個藩屬國給唐憲宗進貢了8壇龍膏酒,“酒色幽黑如純漆”,藩屬國貢使介紹說,這是用當地特產的一種鱷魚(灣鱷)經特殊工藝泡製的,不僅可以補氣血,滋心養肺,壯筋骨、驅濕邪,還可以“輕身延年”。唐憲宗品嘗後,頓覺神清氣爽,飄飄欲仙。唐憲宗將它視為奇珍,定為酒中上品,收藏於金瓶之中,金瓶上面還要蓋一塊明黃的黃帕,不許任何人亂動,而唐憲宗私宴貴客異人,方以“處九華之室,設紫茭席,飲龍膏酒”待之,而且,每次飲用時,必須要用白玉盞
金鼎
黃金炊具
為鼎類炊具的美稱。
金鼎烹羊
出自唐朝賀朝的《贈酒店胡姬》
贈酒店胡姬
(唐)賀朝
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鏘鏘。
紅氈鋪新月,貂裘坐薄霜。
玉盤初繪鯉,金鼎正烹羊。
上客無勞散,聽歌樂世娘。
肉桂
辛香料,以"牡桂"與"菌桂"之名載入《神農本草經》,而肉桂一詞則始見於《唐本草》。
胡姬
原指胡人酒店中的賣酒女,後泛指酒店中賣酒的女子。對應上文金鼎烹羊。
胡姬 酒肆:唐時,外交繁榮,胡人入長安,多開酒肆,胡姬貌美,春日當壚。
絲竹:“絲”與“竹”是周朝的八音樂器分類法中的兩個種類。絲指的是彈弦樂器,竹則指的是竹製吹奏樂器。亦泛指音樂。
羅衣: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魚玄機:玄機,原名幼薇,字慧蘭,生於唐武宗年間。她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悉心栽培,五歲誦詩,七歲習作,十一二歲就已經小有名氣了。而最了解並欣賞她的人,就是當時的大詩人溫庭筠。
箜篌:箜篌是我國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名曰“坎侯”或“空侯”,有臥、豎兩種形制歷史悠久。據考證,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 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
《李憑箜篌引》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畫舫:裝飾華麗的遊船。舫是船的意思,而且常用來泛指小船,畫舫就是裝飾華麗的小船,一般用於在水面上蕩漾遊玩、方便觀賞水中及兩岸的景觀,有時也用來宴飲。有時候畫舫也指仿照船的造型建在園林水面上的建築物,做法與真正的畫舫較為相似,但是下部船體採用石料,所以像船而不能動,一般固定在比較開闊的岸邊,也稱不繫舟。出處:唐劉希夷《江南曲》之二:“畫舫煙中淺,青陽日際微。”
水繡:水繡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繡花技藝。水繡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馬尾刺繡。其刺繡工序是先用潔白如雪的絲線纏裹3至5根馬尾,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的預製繡花線,將纏好的馬尾盤在已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接著在白線條的凹縫處繡、挑、補、梭各種彩色絲線,絲絲鑲嵌,刺繡藝人憑自己的生活積累及藝術修養,在布面上挑繡各種圖案。所繡的這些圖案還只是一個空心的框架,最後還需要由螺形繡或結線繡來填充,用7根彩色絲線編製成扁形彩線,填繡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最後再縫上金光閃閃的金線。水繡以冷色調為主,用各種不同顏色絲線(多以採用黑色、墨綠色和紫色為主題)將固定好的圖案空隙部分填滿;繡品具有淺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誇張每一步都是純手工製作。
平金法:刺繡的一種手法。與前句相映成趣。不過,北地好像用這個的不多了。
陽羨茶:中國的產茶區分布在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而以四川為最早發現。“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蒙山地跨四川省邪雅安和名山二縣,海拔1500 米,雨多霧重,氣候濕潤,正是宜茶的地方。西漢時代就已種茶,到唐朝最盛。蒙頂茶和陽羨茶都列為貢茶(陽羨即今江蘇宜興。它和浙江長興搭界地方,有個顧渚山。所產的顧渚紫筍茶是很有名的)。 陽羨茶產於宜興的唐貢山、南嶽寺、離墨山、茗嶺等地。“陽羨茶”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贊曰:“陽羨茶”以“淡黃不綠,葉莖淡白而厚,製成梗極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無之外”。
浮水:飲茶的一道工序,就是把水澄清一下。
丁祭佾舞:簡稱佾舞,又稱釋奠佾舞、祭孔佾舞,依不同編制又分有六佾舞和八佾舞,是祭孔大典的祭禮中所表演的舞蹈。釋奠佾舞簡稱佾舞,又稱丁祭佾舞、祭孔佾舞,依不同編制又分有六佾舞和八佾舞。是祭孔大典的祭禮中所表演的舞蹈。西元485年(中國古代南朝齊武帝永明3年),對於釋奠已有這樣的記載:元嘉立學、裴松之儀、應舞六佾,以郊樂。
佾:yì 古時樂舞的行列
雲鬢:1.形容女子鬢髮盛美如雲,泛指頭髮。《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古辭》:“當窗理雲鬢,掛鏡帖花黃。” 唐李商隱《無題》詩:“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2.借指年輕貌美的女子。南朝張正見《山家閨怨》詩:“王孫春好游,雲鬢不勝愁。” 唐李賀《湖中曲》:“ 蜀紙封巾報雲鬢,晚漏壺中水淋盡。” 宋 方千里《風流子》詞:“廻思歡娛處,人空老,花影尚占西廂。堪惜翠眉環坐,雲鬢分行。”
瓔珞:自梵語Keyura(枳由羅),編玉而懸於身者。印度邦俗貴人男女皆作之。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我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變成了項飾。它形制比較大,在項飾中最顯華貴。 “瓔珞”的製作材料,《維摩詰經講經文》中有“整百寶之頭冠,動八珍之瓔珞”;《妙法蓮華經》記載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即珍珠)、玫瑰七寶 (七寶的解釋有多種版本) 合成眾華瓔珞”,可見瓔珞應由世間眾寶所成,有“無量光明”。 瓔珞還有美玉的意思。
飛天:敦煌中有很多飛天的形象,其實就是佛教中的低等神,貌美。飛天的故鄉在印度,而敦煌的飛天卻是中國藝術家的天才創作,是最具中國特色的飛天。在北涼北魏等早期石窟中,飛天身材粗短,上體半裸,大嘴大耳,直鼻大眼,戴著印度式五珠寶冠,很明顯受印度飛天和西域飛天的影響。但從西魏到隋代,敦煌飛天就多了中國道教羽人的形象,中原的審美取向也表現得比較突出。在唐朝,敦煌飛天的藝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擺脫了印度西域飛天的影響,不長翅膀,不生羽毛,單單憑藉飄逸的衣裙、飛舞的彩帶便可凌空翱翔,那變化無窮的飛揚之美,自由舒展的輕盈之態已經是完全中國化了。
裴旻:唐開元間人。據《獨異志》載,他“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漫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慄”。又據《歷代名畫記》,畫家吳道子因見裴旻劍舞,“出沒神怪既畢,乃“揮毫益進”。詩人李白曾從其學劍。文宗時,稱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為“三絕”,世人稱他們三人分別為“詩仙”“草聖”“劍聖”。裴並以善射著名。任北平守時,北平多虎,他一日射虎三十一頭。見《新唐書·李白傳》。弟子有著名的公孫大娘。
張旭:唐代書法家張旭,字伯高,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註:可是他這裡用的“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其實是李商隱的詩《無題》而不是李白的詩。我認為,這裡引用的詩,是晚唐的詩,而歌名是盛唐夜唱,這裡不太合適。(不同意見:前面有“再後來,古人又言”,前後並不矛盾)
如翬斯飛:形容宮室壯麗。語出《詩·小雅·斯乾》:“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君子攸躋。 ”意思是:如跂斯翼”,像顛起腳跟那樣高聳;“如矢斯棘”,像箭頭那樣有稜角;“如鳥斯革”,像鳥那樣張開翅膀;“如翬斯飛”,像野雞那樣飛,當指建築物裝飾的華彩。這是四個極整齊勻稱的比喻。朱熹集傳:“其棟宇峻起,如鳥之警而革也,其檐阿華采而軒翔,如翬之飛而矯其翼也,蓋其堂之美如此。” 翬,大飛也。——《說文》 翬,習也。——《方言》
翬:huī <動>振翅疾飛;舞動,通“揮”<名>錦雞
琉璃:琉璃,亦作“瑠璃”,是指用各種顏色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鉛)為原料,採用古代青銅脫蠟鑄造法高溫脫蠟而成的水晶作品。其色彩流雲漓彩、美輪美煥;其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這個過程需經過數十道手工精心操作方能完成,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失敗或瑕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