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質下耳穴

皮質下耳穴,耳穴名。別名睪丸、卵巢、興奮點、腦。位於對耳屏內側面,同額點相對,內分泌穴旁,卵巢穴與平喘穴中間處的相對應點上,對耳屏邊緣下1/3的內側面中點處,即對耳屏4區。主治痛症,間日瘧,神經衰弱等。一般用毫針、埋針、壓籽、刺血法等進行刺激。

診斷作用

本穴是診斷神經系統疾病、腫瘤、失眠、嗜睡等症的參考穴,是診斷惡性腫瘤的重要參考穴之一,用於用於診治痛症、間日瘧、神經衰弱、假性近視等。當該穴出現壓痛及電測陽性時可能為神經系統疾病。

功能作用

升清利竅,益心安神,健脾益腎,舒經行血,下氣通腑,緩急止痛,縮溺止遺,化痰通絡,清熱利濕。

穴性

平。

定位

位於對耳屏內側面,同額點相對,內分泌穴旁,卵巢穴與平喘穴中間處的相對應點上,對耳屏邊緣下1/3的內側面中點處,即對耳屏4區(可將其分為三個區:神經系統皮質下區在對耳屏內側面前下方下緣中點,即1區;消化系統皮質下區在對耳屏內側面前下方中點 ,即2區;心血管系統皮質下區在對耳屏內側面前下方,即3區;心血管系統皮質下區與神經系統皮質下區、消化系統皮質下區呈等邊三角形,此三區對診斷和鑑別診斷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疾病有一定價值)。

主治

痛症,牙痛,偏頭痛,頭痛,神經性頭痛,外傷疼痛,甲狀腺功能亢進,間日瘧,瘧疾,感冒,哮喘,肺結核,大葉性肺炎,胸膜炎,胸膜粘連,膈肌痙攣,神經衰弱,假性近視,神經官能症,精神分裂症,植物神經紊亂,智慧型發育不全,智慧型低下,大腦發育不全,腦震盪後遺症,腦血管意外後遺症,腦神經衰弱,腦膜炎,腦膜炎後遺症,腦溢血後遺症,頭暈,頭暈,暈車,暈船,美尼爾氏綜合徵,腎虛耳鳴,突發性耳聾,內耳眩暈症,失眠,記憶力下降,健忘,多夢,癔病,癔病性癱瘓,癔病性失語,憂鬱,焦慮,昏迷,嗜睡,中暑,酒醉,休克,中毒性休克,昏厥症,顏面痙攣,面神經麻痹,癲癇,小兒麻痹後遺症,脊椎肥大症,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磨擦響,髕骨軟化症,骨折,扭、挫、壓傷,習慣性關節脫臼,內分泌紊亂,月經不調,痛經,腎虛,腎結石,糖尿病,尿瀦留,尿急,尿頻,遺尿,遺精,輸尿管結石,睪丸炎,腮腺炎,內臟下垂,子宮脫垂,產後宮縮痛,重症肌無力,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腹瀉,膽囊炎,膽石症,麻痹性腸梗阻,腹脹,胃下垂,胃下垂引起的腹脹,噁心嘔吐,呃逆,便秘,不完全疝,脫肛,痔瘡,內、外痔,心血管系統疾病,高血壓,低血壓,心悸,心律不齊,心律失常,風濕性心臟病,脈管炎,大動脈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靜脈炎,雷諾氏症,冠心病,紅斑性肢痛症,無脈症等。

操作

一般用毫針、埋針、壓籽、刺血法等進行刺激。

毫針法:針向下斜刺0.2-0.3寸,針感局部痛,留針20-30分鐘。

埋針法:以膠布將耳針埋藏於耳穴內。每日按壓埋有耳針的耳穴3-4次,壓迫耳穴時以感到輕微疼痛,脹麻,發熱為佳。5-7天換1次,兩耳輪換,每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耳穴壓療法:治偏頭痛。用探筆或毫針柄頭在耳廓內探壓取穴,用膠布將王不留行子固定在穴位內,每次選用一側耳穴,1周1次,兩耳輪換用。

耳穴注射法:

(1)治偏頭痛。3%-5%元胡液1毫升注入耳穴中。

(2)治神經衰弱。耳穴腎透膀胱、皮質下、神門、枕內密。耳穴注射每日用維生素B100毫克(等於1毫升),加維生素B50毫克(1毫升),備用。耳穴每日注射1次,每次2-3穴,每穴注射0.1-0.2毫升,餘下肌注。兩耳輪流注射,10次為1療程。

配方:有的可配合三陰交、陰陵泉等體穴,治療乳糜尿。

耳穴按摩法:患者取坐位,施術者用拇指、食指、捏按患者雙側耳。拇指靠耳前,揉皮質下區各5分鐘,按揉頻率為60次/分鐘,指力適中,以患者感到耳廓微張而無疼痛為度,每天施術1次。或用指甲或者刮痧板輕輕刮3分鐘,以皮膚微痛、微紅為度,力度輕柔,每分鐘約刮60次。亦可用拇食兩指捏揉此區,由輕到重按摩1-2分鐘,以能忍受為度。

功效

本穴性平,故有益氣升清,養血通絡,縮溺止遺,下氣通腑,利濕緩急之功。

本穴對消炎、消腫、鎮靜、止痛、止汗、緩解腹脹、抗休克等有一定療效,能夠調整內臟機能,調節汗液分泌,常用於治療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病症,同時本穴是耳針麻醉的主穴之一。此穴還有調節大腦皮層和皮質下植物神經中樞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作用,常用於輔助治療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引起的症候群,如神經官能症、精神分裂症、假性近視等;對脈管炎、無脈症有擴張血管和增強脈搏的作用;能促進胃腸蠕動,消除腹脹;用本穴治療膈肌痙攣時,要取用雙側穴位;還有用於妊娠嘔吐、哮喘、智力發育不全和視神經萎縮者等。

配伍

配合頸、頭、神門、枕治偏頭痛;配神門、心、腦點治間日瘧、神經衰弱;配目1、目2、肝治假性近視等。

附註

本穴與腎上腺穴,兩穴穴性均屬平性,都具有益心安神、調經養血,緩急止痛,下氣通腑,清熱利濕之功,都能治療無脈症、低血壓、月經不調、外傷疼痛、腹脹、泌尿系感染等症,但是本穴偏於補益滋養,有治本之意,重在心、脾、腎,治療體現於升清以降濁,滋補以去病的方面;而腎上腺穴偏於應激緩急,有治標之意,重在肺、腑、表,治療體現於鎮痛以緩急,發表通腑以安里等方面,兩者異同,不可不知。

相關論述

《江蘇中醫》在“耳針治療失眠的介紹”一文中說:“先用探針在耳廓皮質下區處(相當解剖對耳屏部位)……然後以垂直捻轉刺入,不穿透耳廓為度,若部位準確,病員會感到疼痛較劇,留針20-30分鐘,每晚睡前一次。”1962年,第5期,第42頁。

《針灸穴位掛圖說明》:“皮質下 在對耳屏邊緣下三分之一的內側面中點處。”

《全國針刺麻醉資料彙編》:“皮質下 在對耳屏的內壁。”

《耳針》:“皮質下 是大腦皮層的代表區,有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或抑制的作用。用於因大腦皮層興奮或抑制失調而引起的各種症候群。也可治療內臟下垂。尚有鎮靜止痛,消炎退腫,止汗,抗休克等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