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耳穴

內分泌耳穴6,耳穴名。位於屏間切跡內,耳甲腔的前下部,約距屏間切跡邊緣0.2厘米處,即耳甲18區。主治痛經,閉經,月經不調,崩漏,尿崩,附屬檔案炎,宮頸炎,經前緊張,前列腺炎,陽痿,遺精,早泄,性機能低下,睪丸炎,附睪炎,不孕症,腎炎,膀胱炎,水腫,糖尿病,更年期綜合徵,內分泌功能紊亂,肥胖症,缺乳,男性乳腺增生,乳腺炎,侏儒症,痤瘡,神經性皮炎,蕁麻疹,濕疹,帶狀皰疹,水痘,過敏性皮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過敏性疾病,皮膚病,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間日瘧,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症,腎上腺機能亢進或減退,腦垂體功能減退症,膽囊炎,貧血,心臟病等。一般用毫針、埋針、壓籽法、刺血法等進行刺激。

診斷作用

本穴是是診斷人體內分泌功能的重要穴位,是診斷生殖系疾病的參考穴,還是診斷癌症的參考穴。當人體出現內分泌失調時,可見到內分泌穴呈強陽性反應,病情穩定時壓痕反應不明顯,電測時仍呈陽性反應。

功能作用

配精血,益腎氣,通經絡,祛風濕,止疼痛,澀精氣,利清竅,疏肝理氣,清熱消痰。

穴性

平。

定位

位於屏間切跡內,耳甲腔的前下部,約距屏間切跡邊緣0.2厘米處,即耳甲18區。

主治

痛經,閉經,月經不調,崩漏,尿崩,附屬檔案炎,宮頸炎,經前緊張,前列腺炎,陽痿,遺精,早泄,性機能低下,睪丸炎,附睪炎,不孕症,腎炎,膀胱炎,水腫,糖尿病,更年期綜合徵,內分泌功能紊亂,肥胖症,缺乳,男性乳腺增生,乳腺炎,侏儒症,痤瘡,神經性皮炎,蕁麻疹,濕疹,帶狀皰疹,水痘,過敏性皮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過敏性疾病,皮膚病,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間日瘧,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症,腎上腺機能亢進或減退,腦垂體功能減退症,膽囊炎,貧血,心臟病等。

操作

一般用毫針、埋針、壓籽法、刺血法等進行刺激。

針法:(1)治月經不調。垂直進針,不要刺透軟骨。進針後強刺加捻轉。留針2-4小時。每日耳針1次。(2)治瘧疾。腎上腺,皮質下或加肝、脾。均取雙側,在發作前2-6小時針刺並留針至預計發作後1-2小時,連續針治3天。

耳穴壓療法:治痛經。剪好約0.6厘米×0.6厘米膠布,中央粘上王不留行子,用鑷子夾住,貼與內分泌穴上,然後用指稍加壓,兩耳交替進行。

耳穴注射療法:治痤瘡。用100毫克或250毫克維生素B12一支,1-2毫升的消毒針筒一把,4.5號、5號的皮下針頭數支。找準腎、膀胱穴區後,用2%碘酒及75%酒精消毒,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針,針尖對準穴位迅速刺入皮下,慢慢地把針刺抵耳廓的軟骨後回抽針栓。若無回血即把藥液推入0.2毫升,迅速出針用酒精棉球按壓針孔,每周2-3次。5次為1療程,休息1星期後再行第2療程。

功效

本穴性平,有培精益氣,通絡祛邪之功。可活血通絡,疏肝理氣,祛風脫敏,補下元,用於調節內分泌系統,具有抗風濕、抗感染、抗過敏、增強免疫調節、利濕消腫等功效。可以與其他穴位聯合使用以增強療效,與甲狀腺穴聯合治甲狀腺病,與胰膽穴聯合治糖尿病,輔助治療間日瘧、經前緊張、更年期綜合徵、月經不調等疾病。

配伍

配子宮、卵巢治痛經;配交感、肝、腎、皮質下穴治月經不調;配耳迷根、神門治更年期綜合症;配皮質下、腎上腺治間日瘧等。

附註

①本穴與垂體穴穴性都屬平,均有補腎益精,升清之功,都可治療侏儒症。但本穴功用廣泛,還具有疏肝清熱,消痰除濕之功,祛邪以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帶狀皰疹、水痘、瘧疾等症;而垂體穴功用較專,只限於腎的功能,僅用於治療垂體腺分泌性疾病。兩穴都與分泌有關,但同中有異,應予分明。

②本穴有內分泌樣的作用,能調節內分泌功能,有抗過敏、抗風濕的作用,還用於紅斑狼瘡、風濕性心肌炎、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等症;配用腦點、腎上腺等穴,可以減少考的松激素的治療使用劑量;本穴還是診斷癌症的參考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