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普·皮亞齊

朱塞普·皮亞齊

朱塞普·皮亞齊(GiuseppePiazzi,1746年7月7日—1826年7月22日),出生於義大利Valtellina,是一名神父,也是一位天文學家。他曾於1779年於羅馬出任神學教授,一年後又在巴勒莫學院出任數學教授。1790年,於巴勒莫成立了一所官方天文台,並出任台長至1817年。職任後,又在那不勒斯成立另一所官方天文台。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

姓名:朱塞普·皮亞齊

出生日:1746年7月7日

卒日:1826年7月22日

星座:巨蟹座

性別:男

血型:未知

地區:義大利

個人概述

朱塞普·皮亞齊

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

皮亞齊是西厄汀修道士兼牧師,1764年進入教會。他年少時受過哲學的訓練,但後半生從事數學和天文學工作。那不勒斯(當時是一個獨立的王國)政府決定在它兩個最大的城市---那不勒斯和巴勒莫建立天文台,就委託皮亞奇負責。他到法國和英國旅行考察,在英國還拜訪了赫歇耳*。他在赫歇爾那裡沒交上好運---他從大反射望遠鏡的梯子上摔了下來,跌斷了一隻手臂。

皮亞齊的天文台建在巴勒莫,1814年時他在星圖上標出了7646顆恆星的位置。他證明,哈雷首先發現的自行在恆星之間是普遍的現象,不是例外。他也發現了叫做天鵝座61號的暗星具有快得出奇的自行,這顆星在一代人之後當貝塞耳觀測到它的時候起了重要的作用。可是,皮亞齊的主要成就中根本就不包括恆星。赫歇耳發現天王星之後,天文界為發現另外的行星而躍躍欲試。天王星所在的位置,可用一個數學法則預測;這個法則是波得推廣的,所以叫做“波得定則”。按照這同一個法則,天文學家們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有一顆行星。(甚至克卜勒*也評論過這兩顆行星之間大得出奇的空隙。)一群德國天文學家(其中最傑出的是奧爾勃斯*)準備徹底巡察天空以找出這顆行星,如果它存在的話。正當德國天文學家們在準備地時候,1801年1月1日皮亞齊在系統觀測恆星的過程中偶然看見金牛座中一顆星,它在幾天的觀測期內改變了位置。他開始跟隨這顆星的中線。看起來它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一顆行星,因為它的運動比火星慢得多,又比木星快得多。他把這件事寫信告訴波得,但在測定這顆星的軌道之前,皮亞齊病了。而當他回到望遠鏡旁的時候,這個天體離太陽太近而無法觀測。在這個時刻,高斯推出了一個只從三個適當的空間位置計算軌道的新方法。皮亞齊的觀測是足夠的,軌道算出來了,這顆行星重新找到了,並且它證明確實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這個新天體以和西西里密切相關的羅馬女神的名字取名為穀神星。可是,這顆行星非常暗;考慮到它的距離,它一定很小。赫歇耳估計它的直徑為320公里,現代的數據是776公里。無論如何,簡直不能把它看成一個象樣的行星。因此又去尋工另外的天體(何況德國天文學家們全都準備好了)。後幾年又發現了三個行星,甚至都比穀神星小。它們被稱作似星體(asteroid)(“象恆星的”)。這名字是赫歇耳取的,因為它們太小,在望遠鏡里顯不出星面,看起來象恆星的光點。(有些人猜想,赫歇耳要把發現行星的權利留給他自己,所以鼓動不給這些新發現的天體取行星的名字。)不過,“似星體”是一個蹩腳的名字,因為這引起天體並不真的象恆星,而鼉外的名字“似行星體”(planetoid)或“小行星”(minorplamet)一般認為更可取,不過“似星體”總仍然是更通俗一些。*(“asteroid”、“planetoid”和“minorplanet”在中文裡都譯成小行星。---譯者)現在已知的小行星超過1600個,因此皮亞齊發現的不只是一個行星,而是整整一圈行星。可是在皮亞齊的不只是一個行星,而是整整一圈行星。可是在皮亞齊死的時候,已知的小行星數目還只有4個。1923年發現了第一千顆小行星,為紀念皮亞齊把它命名為皮亞齊亞(意為皮亞齊星)。

重要貢獻

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

行星圖 行星圖

皮亞齊最為人熟悉的事跡,便是在19世紀的第一天,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在1801年1月1日晚上,皮亞齊留意到一個在背景星空中移動的星點。起初他以為是它只是一顆新星,移動只是因為觀測錯誤,但在及後三個晚上再次觀測之後,他肯定這星點並非恆星。然而,謹慎的他起初只公布這是一顆彗星。但由於這天體沒有呈雲霧狀,移動速度亦較慢且均勻,他也意識到這天體可能並非彗星。

彗星的軌道

當時要確定彗星的軌道需要大量觀測數據,可是這顆天體不久便沒入陽光之中。全憑著名的德國數學家高斯發展出新的軌道計算方法,天文學家才得以再找到它。當它的軌道確定下來後,更證實了皮亞齊的猜想,這天體並非彗星,而是一顆細小的行星,而且位置幾乎與提丟斯-波得定則中所預計的一樣。 皮亞齊因而一舉成名,立即被推崇為那不勒斯皇家學會會員,用他的頭像製成的各種裝飾品、紀念品也使那些商人賺了個盆滿盈,後來國際天文聯合會特別將1923年發現的那顆第1000號小行星命名為皮亞齊。

命名為Ceres Ferdinandea

皮亞齊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Ceres Ferdinandea,其名字取自羅馬神話中的穀物女神賽爾斯及西西里王國的斐迪南國王,但後者的名字不為其他國家接受,因此沒再使用。而榖神星亦是小行星帶中最大及最重的小行星。 朱塞普·皮亞齊.他在1801年1月24日寫給天文學家的信中首度公布了它的發現,第一份出版品是在1801年9月的MonatlicheCorresponden'。

小行星發現始末

發現第一顆小行星

被捕獲的小行星 被捕獲的小行星

第一顆小行星是皮亞齊於1801年在西西里島上發現的,他給這顆星起名為穀神·費迪南星。前一部分是以西西里島的保護神穀神命名的,後一部分是以那波利國王費迪南四世命名的。但國際學者們對此不滿意,因此將第二部分去掉了。因此第一顆小行星的正式名稱是小行星1號穀神星。

幽靈

1801年1月1日晚上,朱塞普·皮亞齊在西西里島上巴勒莫的天文台內在金牛座里發現了一顆在星圖上找不到的星。皮亞齊本人並沒有參加尋找“幽靈”的項目,但他聽說了這個項目,他懷疑他找到了“幽靈”,因此他在此後數日內繼續觀察這顆星。他將他的發現報告給哥達天文台,但一開始他稱他找到了一顆彗星。此後皮亞齊生病了,無法繼續他的觀察。而他的發現報告用了很長時間才到達哥達,此時那顆星已經向太陽方向運動,無法再被找到了。

穀神星

於是人們議論紛紛,有的說皮亞齊眼花了,根本就沒有什麼“穀神星”,有的說皮亞齊是故意發表這個訊息,騙取榮譽。皮亞齊真是有苦難言,因為那顆星星在太陽光里望遠鏡不起作用,他也無法指出其位置。這訊息傳到德國著名數學家高斯的耳朵里。高斯不信流言蜚語,他想:“行星的運動是有規律的,我不用望遠鏡,只用鉛筆,非算出這顆行星的位置不可。”他用自己的行星軌道計算和最小二乘法算起來,算出了穀神星所在的位置。結果公布了,天文學家用望遠鏡按高斯指出的方向果然找到了那顆行星,後人便稱這是用鉛筆尖發現的一顆新行星。

穀神星資料

簡介

已知最大的一顆穀神星 已知最大的一顆穀神星

穀神星(1Ceres)是是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人們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由義大利人皮亞齊於1801年1月1日發現。其平均直徑為952公里,等於月球直徑的1/4,質量約為月球的1/50,又被稱為1號小行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最重的天體。

小行星沖日

穀神星於2004年元月10日沖日,沖日時亮度達到6.8等。沖日前後是觀測穀神星的最佳時機,附表列出穀神星沖日前後的視赤經、視赤緯、距太陽的角距和目視星等。沖日前後,穀神星在雙子星座內徘徊,而6號小行星恰巧在這期間在小犬座、雙子座內運行(1月11日6號小行星沖日)。

相比起其他行星,穀神星非常小,其直徑約950公里,質量約為月球的1/85。在它被發現之後幾年,科學家又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發現了一些更小的天體,有的直徑只有幾十公里。

由於這些天體很小,19世紀初期,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建議將它們稱為小行星。這個建議很快被採納,穀神星從此失去了行星的地位。

小行星帶

穀神星的紅外圖像 穀神星的紅外圖像

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區域現在被稱為小行星帶。在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裡,穀神星一直被當作是最大的小行星,它占據了這一區域所有天體約1/4的質量。

穀神星大體上是球形,與其他小行星相比可以算是非常圓,這是它的引力作用的結果。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4.2億公里,公轉周期為4.6個地球年。計算機模擬顯示,穀神星表層的密度比內部要小。

穀神星的紅外圖像

長期以來,穀神星一直因其貌不揚而坐著“冷板凳”。但是科學家最近發現,這顆小行星在許多方面很像地球。哈勃空間望遠鏡為穀神星拍攝的267幅圖像表明穀神星幾乎為球狀,其物質並非均勻地分布在其內部。電腦模型表明,穀神星的內部分為不同層次:稠密物質在核心,比較輕的物質靠近表層。它可能包括一個富含冰水的表層,裡面是一個多岩石的核心。美國的一份報告說,如果穀神星表層25%由水構成,那么其淡水含量就比地球還多。

矮行星

不久前,它又獲得了與冥王星平起平坐的“矮行星”的桂冠,這使人們對它興趣倍增。據美國航宇局稱,將發射一枚專門探測穀神星和灶神星的“黎明號”探測器,因這是兩顆自形成以來一直完好無損的最大的太陽系原行星,通過對它們的探測,科學家們將從這個未知世界裡找到各種資料,包括山脈、峽谷、隕石坑、熔岩流、極地冰帽及可能的古代河床和溪谷,這可以讓他們了解太陽系早期環境及太陽系整個形成過程,從而幫助科學家們尋找更有效的方法來揭開太陽系內的更多秘密。預計“黎明號”探測器將於2007年6月20日升空,於2011年抵達灶神星,2015年前往穀神星。

其他貢獻

光學望遠鏡拍攝到的穀神星圖像 光學望遠鏡拍攝到的穀神星圖像

1787年,皮亞齊受斐迪南國王所託,製作精確的西西里地圖,為此他前往法國與英國取經及訂購儀器,並參與當地的大地測量隊伍,但儀器訂購多年仍未交付,國家經濟亦轉差,無法再提供支持,導致這個計畫的失敗。

1803年他出版了一份星表,並於1814年修訂,以包括7646顆恆星。他亦於1817年撰寫'Lezioni Elementari di Astronomia'。

皮亞齊於那不勒斯逝世,終年80歲。

1923年,當小行星編號至1000號時,國際天文聯會特別將小行星1000命名為Piazzia以資紀念。亦開創了逢千號的小行星均以特別重要的人、物來命名的慣例(雖然偶有例外)。

另外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皮亞齊在測量恆星自行中發現天鵝座61以每年5.2弧秒的速率自行。

相關連結

皮亞齊生平天文學大事記(1746~1826)

光學望遠鏡拍攝到的穀神星圖像

公元1748年,乾隆13年,布拉德確認1727-1747年間觀測發現的地軸章動;此後幾年間,瑞士的歐拉在德國創任意常數變易法,標誌著分析天體力學的誕生。

公元1749年,乾隆14年,法國達朗貝爾建立歲差和章動的力學理論。

公元1750年,乾隆15年,英國賴特最早提出銀河系形狀似磨石或透鏡的看法。

公元1751-1753年,乾隆16-18年,法國拉卡伊和拉朗德同時在柏林和好望角測量月亮的天頂距,首次用三角測量測出月亮與地球的距離約為地球半徑的60倍。拉卡伊在好望角觀測了暗至7等的一萬多顆星,這份大星表在他死後於1763年刊布;拉卡伊為南天14個星座命名。

公元1753-1772年間,乾隆18-37年,歐拉創立月球運行理論,編制了月球運行表。

公元1755年,乾隆20年,德國邁耶爾首創利用觀測月球與恆星的角距離測量海上經度的方法;德國康德在《宇宙發展史概論》中,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學說。

公元1757年,乾隆22年,英國多洛德提出消色差透鏡理論,並製作出消色差透鏡。

公元1759年,乾隆24年,帕里茲觀測到預言回歸的哈雷彗星。

公元1760年,乾隆25年,布蓋提出光度學的基本原則。

公元1761年,乾隆26年,俄國羅蒙諾索夫發現金星有大氣;德國朗勃特提出無窮等級式宇宙模型,提出宇宙在空間上是無限的。

公元1762年,乾隆27年,布拉雷德完成6萬顆星的測量。

公元1765年,乾隆30年,英國多洛德製成三塊型組合的消色差透鏡。

公元1767年,乾隆32年,英國逐年出版《英國天文年曆》;內維爾,梅斯基利創立《航海天文歷》。

公元1771年,乾隆36年,法國梅西葉發表第一份星團星雲表。

公元1772年,乾隆37年,德國波得宣布行星與太陽距離的排列有一定規律,該規律提丟斯在1766年也曾發現,所以稱之為提丟斯-波得定則。

公元1774年,乾隆39年,英國赫歇爾製成口徑15厘米,長2.1米的反射望遠鏡;

公元1776年,乾隆41年,德國逐年出版天文年曆,《德國天文年曆》於1959年停刊。

公元1779年,乾隆44年,赫歇爾發現了行星狀星雲。

公元1781年,乾隆46年,赫歇爾發現了天王星。

公元1782年,乾隆47年,赫歇爾編制出第一個雙星聚星星表;英國古德里克對大陵五亮度變化作出理論解釋。

公元1783年,乾隆48年,赫歇爾發現了太陽在空間的運動,證實太陽也有自行;他通過分選區記數恆星推斷出銀河系形狀。

公元1786年,乾隆51年,皮戈特編制出第一個變星表,其中載有8顆變星,4顆激變變星(新星)。

公元1787年,乾隆52年,赫歇爾用自製的51厘米反射望遠鏡發現了兩顆天王星的衛星。

公元1789年,乾隆54年,赫歇爾用自製的122厘米望遠鏡發現了土衛一和土衛二。

公元1791年,乾隆56年,法國憲政會議決定以地球經圈一象限弧長的一千萬分之一定為長度標準1米,為此於1792年再度精確測量地球子午線長度,1810年公布結果。

公元1796年,嘉慶元年,法國拉普拉斯在《宇宙系統論》中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

公元1798年,嘉慶3年,英國卡文迪許用扭秤實驗驗證了萬有引力定律,確定出引力常數和地球平均密度值;布拉德雷星表第一卷出版,第二卷於1805年出版。

公元1799年,嘉慶4年,拉普拉斯的《天體力學》一二卷出版,1802年第三卷出版,1805年第四卷出版,1825年第五卷出版,總計16冊,是經典天體力學的奠基之作,幾乎包括經典天體力學的全部內容。

公元1800年,嘉慶5年,赫歇爾將普通溫度計防到太陽光譜紅端以外,首次發現紅外輻射。

公元1801年,嘉慶6年,義大利皮亞齊發現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德國高斯發明通過三次觀測確定小行星軌道的計算方法;德國里特爾發現氯化銀在光譜紫端外側分解最快,首次發現紫外輻射;法國巴黎天文台台長拉朗德仿效弗拉姆斯蒂德刊布法國天文志,發表了他的47380顆星的星表。

公元1802年,嘉慶7年,德國奧伯斯發現第二顆小行星智神星;英國化學家渥拉斯頓發現太陽的吸收譜線;赫歇爾發現雙星軌道運動,編出三卷含2500個星雲的星雲表。

公元1804年,嘉慶9年,德國哈丁發現第三顆小行星婚神星。

公元1805年,嘉慶10年,赫歇爾測出太陽以每秒17.5公里的速度向武仙座方向運動。

公元1807年,嘉慶12年,德國奧伯斯發現第四顆小行星灶神星。

公元1814年,嘉慶19年,德國夫朗和費創製分光鏡去研究太陽光譜,到1817年他總計數了約750條吸收線;義大利皮亞齊在測量恆星自行中發現天鵝座61以每年5.2弧秒的速率自行。

公元1818年,嘉慶23年,德國貝塞爾首次發表精確的歲差常數,完成了有50000顆星的新星表,並根據布拉德雷的觀測,刊布了一個有3000顆星的精確星表;法國龐斯發現一顆新彗星,第二年德國恩克預言該彗星也是周期彗星。

公元1824年,道光4年,夫朗和費磨製成口徑24厘米,長4.3米的消色差透鏡折射望遠鏡,並創製配有轉儀鐘的赤道裝置,該望遠鏡是那時最大最好的折射望遠鏡。

公元1826年,道光6年,奧地利比拉發現比拉彗星。

星座名人之巨蟹座

 看看名人都是屬於哪個星座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