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孫

皇太孫

皇太孫,儲君的一種,簡稱太孫,與皇太子一樣,都是皇位繼承人的封號。名稱的由來與皇太弟、皇太叔等類似。此一繼承人通常是太子的嫡子,在太子去世後,改封其為太孫;也有少數在太子尚健在且並未被廢黜的情況之下,有被封為太孫的例子,如唐高宗李治的太孫李重潤、明成祖朱棣的太孫朱瞻基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就中國歷史而言,如果沒有經過 正式冊封的程式,並不能算是皇太孫 ,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在其祖父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就只有保持世嫡皇孫的稱號而已;另外,遼道宗耶律洪基去世前遺命其孫,時為燕國王的耶律延禧繼位,也沒有經過冊封的程式。

通常太孫的居住的處所和太子一樣也稱東宮,不過東宮官屬會隨之改名,例如太子太傅改稱太孫太傅,太子洗馬改稱太孫洗馬。不過有的時候,太孫並不設屬官,如唐高宗李治的太孫李重潤。

皇帝立太孫,大多數的情況是因為太子去世,並且嫡孫至少已經接近成年,故太孫一般符合封建宗法的傳統,其繼承人的合法性不若太弟、太叔有較大的爭議;然而現實情況下,太孫因年紀尚輕,權力基礎不穩,隨時可能受到權臣、宗室的挑戰。

歷代皇太孫

中國歷代皇太孫
政權姓名在位皇帝受封時間受封原因結果
西晉 司馬臧 惠帝司馬衷 永康元年(300) 惠帝皇后賈南風害死太子司馬遹,趙王司馬倫以此為藉口政變,殺賈后,復以太子之子臨淮王司馬臧為皇太孫,時尚年幼 次年司馬倫篡位,司馬臧被改封為濮陽王,不久被殺
司馬尚 永寧元年(301) 趙王司馬倫篡位稱帝,不久敗死,復以太子之子襄陽王司馬尚為皇太孫,時尚年幼 次年去世,謚沖
南齊 蕭昭業 武帝蕭賾 永明十一年(493) 武帝太子蕭長懋去世後,立其子南郡王蕭昭業為皇太孫,時年二十一 同年即皇帝位,次年被蕭鸞所殺
唐朝 李重照 高宗李治 開耀二年(682) 在太子李顯仍健在並未被廢黜的情況下,被封為皇太孫,太子、太孫並存,時年一歲,不過並不開府設屬官 嗣聖元年(684),中宗李顯被太后武曌所廢,改立睿宗李旦,不久,李重照也被廢為庶人
金朝 完顏亶 太宗完顏晟 天會十年(1132) 天會八年(1130),諳班勃極烈完顏斜也去世後,儲君之位虛懸。經諸臣建議,立太祖之孫完顏亶(完顏宗峻之子)為諳班勃極烈,時年十四。 天會十三年(1135)即皇帝位,是為熙宗
完顏璟 世宗完顏雍 大定二十六年(1186) 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太子完顏允恭去世,封其子完顏璟為原王。次年立為皇太孫,時年十九 大定二十九年(1189)即皇帝位,是為章宗
完顏鏗 宣宗完顏珣 貞佑三年(1215) 太子完顏守忠去世後被立為皇太孫,時年二歲 同年冬去世,諡號沖懷
元朝 鐵穆耳 世祖忽必烈 至元三十年(1293) 至元二十二年(1285),太子真金去世,世祖一直未確定繼承人。後授真金之子鐵穆耳太子舊璽,時年二十九 次年即皇帝位,是為成宗
明朝 朱允炆 太祖朱元璋 洪武二十五年(1392) 太子朱標去世後被立為皇太孫,時年十六 洪武三十一年(1398)即皇帝位,是為惠帝
朱瞻基 成祖朱棣 永樂九年(1411) 在太子朱高熾仍健在並未被廢黜的情況下,被封為皇太孫,太子、太孫並存,時年十四 永樂二十二年(1424),仁宗即位,被改立為皇太子。次年即皇帝位,是為 宣宗
朱由校 神宗朱翊鈞 萬曆四十八年(1620) 在太子朱常洛仍健在並未被廢黜的情況下,被封為皇太孫,太子、太孫並存,時年十六 同年七月,光宗即位,被改立為皇太子;九月,即皇帝位,是為熹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