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百草坪因其草的種類眾多而得名。百草坪草場位於畢節威寧縣境東部的高中山地區,草場面積有12萬畝,可利用面積10萬畝,海拔2400~2800米之間,是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場和西南重要的畜牧基地。屬多霧地帶,清晨大多被霧籠罩,但這裡的霧卻要淡薄一些,給人一種縹緲虛幻的感覺。或許因為這裡的天比其他地方的更高朗,土地比其他地方的更寬闊,因此,風景比其他地方的更聖潔清雅。站在霧中,四周的景物依稀可辨,輕柔地晃動著的霧,就像一塊白色的半透明的薄紗,使所有的景物都變得誇張,變得抽象,變得似是而非。山草樹木欲露欲隱,一副羞答答的樣子,讓人聯想“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詩句。站在這樣很文學味也很抒情味的霧中,唯有聲音是真實的,清脆悅耳的鳥鳴聲,婉轉悠揚的牧歌聲,節奏分明的蟲啁聲,以及無處不在的牛羊喚青的長叫聲,還有周圍的氣息也是真實的,泥土潮濕的氣息,還有青草芬芳的氣息,這真實的和虛幻的交融在一起,構成一個奇特的意境,讓人產生一種似夢非夢的感覺。 當陽光慢慢地熱辣起來,霧便開始漸漸地消失,最後空中只剩下幾縷飄忽的霧絲,就像薄紗被撕裂的碎片,在無風的空中久久地飄蕩。所有的景物徹底地顯露出來了,你對陽光的幾分恨意也隨之徹底地消失,因為一幅美麗迷人的畫卷已在你面前鋪開,並向四周無邊地延展。滿山遍野,綠草如茵,牛羊成群,駿馬賓士。衣著樸素的牧羊女,帶著心愛的牧犬,揚鞭慢行,將悠揚動聽的牧歌一路灑下。幾位高原漢子,席地而坐,開懷暢飲。綠樹掩映的村落,遠近錯雜,自然成趣。
百草坪規模宏大、地勢起伏、幽靜曠野,雲天霧海變化萬千,是黔西北最盛大的彝族賽馬節的活動場所,與高原明珠草海相呼應,是貴州省獨特的農牧觀光休閒避暑遊覽勝地。百草坪是一片廣闊神奇而又未被開發過的處女地。
旅遊區
百草坪旅遊區距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縣城約20千米,總面積2.67萬公頃(約40餘萬畝),是西南地區重要的畜牧基地,享有“南方草原”之稱。
百草坪的獨特還在於有起伏跌宕的地勢,在於有雲天霧海的奇幻。站在海拔2817米的百草坪主峰祖安山上眺望,百草坪猶如一塊被颶風掀捲起的巨大綠毯,正切合了“烏蒙磅礴”的雄渾大氣。百草坪也有柔婉的一面,在麗日晴空下,百草坪顯得酥軟、靜謐且悠遠,各種野草野花妖羞地展示著獨有的美麗,盛夏7月,滇黃芩藍紫色的花布滿數十座山坡,整個山也變成了藍紫色。草原上,星星點點的牛羊點綴其間,最能體現“天蒼蒼,野茫茫”的詩情畫意,是消夏避暑、遊覽觀光的好去處。
祖安山
百草坪有一峰,名叫最高峰,又名祖安山,高2833米,326國道從旁經過。舊時稱四堡大山,為縣境東北最高處,山峰峙立,銀礦蘊結,冬寒凍合草之微大如冰柱。羊為此處特產,稱四堡羊,鄰界之涼水溝為優良種羊繁殖場。州志謂此地為赤屯。《威寧志》說:四堡之平山堡,山高路曲,險要可守,為東北之保障。
四堡為烏撒苗族最早遷入之地。據史志記載:唐宋之時,苗族先民由東向西從川南等地移居威寧,先定居鹽倉四堡一帶,《威寧志》說:苗族“古歌傳說,經水西土酋比諾介紹下,由苗族首領爺黨力韜率領,遷到烏撒土酋騷諾家,住在垛納勒(今鹽倉最高峰),時為南宋。”
《西南彝志》載:烏撒土酋世代開親,烏撒家娶水西家38世孫女阿期密嗨,這次婚嫁日期,據苗族古歌所載,為古歷十月十五日,有苗族三百青年男女隨水西女陪嫁來到烏撒,住在垛納勒(今威寧鹽倉最高峰一帶)。時為南宋,楊漢先於民國26年在今威寧龍街區天生橋考察時,發現苗族楊氏譜系,記載楊氏在威寧境內共搬遷了七個地點,從1937—1990年,合34代,可推楊氏在威寧的歷史上限為南宋時期,與古歌傳記相吻合。
民族風情
百草坪是周邊彝、苗、漢、回農曆5月初5趕花街的地方,趕花街又叫趕花山,又叫過端午節,彝語稱“姆合物也”,苗語稱“阿依奧”,意為“兩家瘋”,漢族又稱“端陽”。端五節,各民族有不同的意義表現方式,彝族是根據陰陽八卦的陰昇陽降而定的節目,是日清早,興放牲口,下午到百草坪集會,對歌、賽馬;苗族意即“兩家瘋”,實指苗部落和沙部落之戰,苗族部落戰敗離開故地,次年為紀今陣亡將士,舉行祭祀活動,原屬悲憤節日,但經遷徙轉入定居後,加上談情說愛色彩,稱為“花山節”,漢族俗稱端陽,相傳是為了記念憂國憂民,自沉汩羅的屈原,習俗有吃粽子,懸掛葛蒲,葛蒲葉似寶劍意驅邪,塗灑雄黃酒,採藥,游百病。回族沒有具體的意義,純屬趕熱鬧,但端陽節這天對回族來說也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清鹹豐年間,滿清政府知道端午節這天,回族沒有在門上掛葛蒲的習俗,而其他民族則有,易於識別,因此,清政府就秘密下令昆明等州府在這天以門上是否掛葛蒲為標識展開了對城內回民的屠殺。
百草坪周邊是彝族、苗族世代居區,存有濃厚的彝族、苗族民風和烏撒歷史演進的部分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