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百年萃英門》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萃英門——甘肅近現代文化的發祥地
萃英門——蘭州文化的根系
寫在前面的話
百年萃英門
第一部分穿越百年
萃英門悠遠的記憶
遊走在甘肅貢院的思緒
昔日學子心中的傷痛
甘肅貢院的建立與舊貌
曾經風華的“明遠樓”
“至公堂”前懷古
尋訪左宗棠留下的足跡
馬達漢眼中的左公祠
貢院結構
全國各地現存貢院概覽
第二部分人物述林
左宗棠:戎馬一生寫壯舉洋務運動彰史冊
吳可讀:尸諫太后震朝野一身正氣昭後人
安維峻:隴原鐵漢浩然氣剛正不阿留美名
劉爾忻:重教興學樹典範善舉善行傳佳話
秦望瀾:直言敢諫犯權臣教化耕讀苦用心
鄧隆:終結隴原洋火史著作等身做完人
范振緒:為官堪稱包青天書畫無言品自高
李於鍇:李氏門中多英才“公車上書”明心志
閻士磷:情系杏壇育桃李創館護經垂德遠
王樹中:心繫蒼生灑熱血躬身為民譜凱歌
祁蔭傑:祁家花園牡丹香妙筆詩文皆傳情
程天錫:末班進士懷大志多才多藝競風流
楊清漢:奔走呼告報國志躬耕田園寫清風
王海涵:寒門士子品性高秉公洞察贏民心
武頌揚:臨危受命多功勳鞠躬盡瘁終不悔
張宸樞:門無車馬終年靜坐對琴書百慮清
萬鵬程:潔身自好求正道留得生前身後名
王錦坤:情牽教育杏壇美凡人善舉最動情
梁登瀛:投身革命磊落心情系家鄉濟災民
錢旭東:博學多才志向高英年早逝惜古今
王舍棠:治水禍山東留名擒刀客河南流芳
段士俊:段氏家族多顯赫老照片裡有細說
黃居中:仕途艱險志不移辭官辦學育學莘
牛載坤:教育救國辦實體懸壺濟世度眾生
閻毓善:為官一生多建樹才華盡頭傳英名
聶守仁:銅牙利齒匡正義尊師重教啟智慧
張世英:為官清廉揚正氣辦學重教勵後人
安蔭甲:求賢若渴無私利不拘一格薦人才
王作樞:為官常懷慈善心留得詩書育後人
孫雲錦:恃才傲物易屈沒博學多識又如何
陳養源:清貧常懷救國心滬上書局播薪火
任承允:為教育子承父業廣授徒隴南留芳
喇世俊:為官清廉揚正氣心繫教育培新人
楊巨川:為官清明濟蒼生寫盡風華表赤心
萬寶成:萬民傘頌親民官市井間淘珍稀品
劉永亨:護駕有功獲晉升耿直自律好名聲
王源瀚:孝感天地侍老母六戊詩草表心跡
王曜南:單騎安撫定民心耕讀教子度天年
王爾全:殫精竭慮為辦學桃李不言白成蹊
慕壽祺:志存改革為救國編纂著書澤後世
崔奎瑞:矢志不渝求功名半百中舉建功勳
哈銳:回族翰林立壯志興辦實業重公益
王裕基:一生從教撰史志支持紅軍促革命
孫積善:苦渡學海做清官興辦義學育人才
鄭元浚:才學八斗涉獵廣四箴修心啟眾生
田樹欞:英年早逝留余恨點滴回憶記滄桑
劉慶篤:護駕有功賜二品梅篤故交傳佳話
劉炳青:古樹祥瑞傳千古情系黎民留佳話
魏鴻儀:筆情豪放冠士林賑濟貧困得民心
黃文中:才子美譽滿隴原楹聯留芳傳百世
陳協華:任知縣躬身親民賑災民千方百計
丁錫奎:植樹造林重生息靖邊百姓頌功德
楊思:歷任數職皆勤勉傾盡家財報國恩
周應灃:學貫中西多著述寄情於文表心跡
甘惠廷:濟世壽人好中醫救死扶傷澤蒼生
鄧春膏:銳意創新辦學院紮根杏壇多建樹
水梓:寒門學子志高遠教育世家傳佳話
辛樹幟:農史學家功勞大獨樹一幟寫奇葩
趙元貞:赤子情製圖建圃護文廟創辦志果
蔡大愚:學高為師人稱頌護法運動奔走忙
萃英群星譜
第三部分貢院英才
甘肅清代進土、翰林之奇
第四部分萃英風物
蘭州製造局的前世今生
甘肅輕工業發展的起源地r
蘭州織呢局的興衰史
甘肅造幣局的仿造史
彭英甲與甘肅的勸工廠
蘭州最早的電廠
甘肅燭皂業的滄桑變遷
甘肅報業發展史
甘肅的氣象事業
第五部分學府飄香
曾經的甘肅法政學堂
甘肅法政學堂的畢業證
甘肅法政專門學校到國立蘭州大學的變遷
蘭州大學校園建設歷史衍變
新中國成立後蘭州大學發展概況
溫故而知新傳承與使命
甘肅工藝學校的變遷史
新中國成立後蘭州理工大學概況
甘肅農事發展沿革
甘肅省官立中等農業學堂
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簡述
“衡鑑堂”里的《甘肅闈墨》
馬達漢眼中的蘭州工業及學堂
學府檔案
第六部分杏林碩果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醫學發展史簡表
醫療“鼻祖”甘院醫科
國立蘭州大學醫學院概述(1946—1949年)
新中國成立後蘭大附屬醫院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後的蘭醫二院
蘭大二院:厚德精醫博學篤行
蘭大醫學院首任院長喬樹民的輝煌人生
我國胃鏡創始人楊英福
甘肅省神經外科奠基人韓哲生
甘肅省骨科創始人馮守誠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後記
在蘭大二院工作這么多年,我們也成了醫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工作上來講,挖掘和整理醫院的歷史內涵,是我們的職責;從感情上來講,這裡已經成為了我們心靈的寓所。
萃英門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厚重的稱謂,也是我們的第二故鄉。人生有兩件東西不會忘記:母親的面孔和故鄉的面孔。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文化底蘊厚重的城市,更為生活在今天蘭大二院這塊寶地而自豪。在厚重的文化底蘊下,蘭州歷來就承擔著甘肅乃至西北經濟、政治、文化、科技中心的使命,近代以來的變遷甚至肇端,大都與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緊緊相連。這片不足一萬平方米的土地,歷經滄桑,誕生過無數傳奇,締造過太多故事,在近代短短一百多年時間,它開創了無數甘肅乃至西北之最……
一座老房子就是一部歷史。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鋪向這座老房子時,我們仿佛看到了一百多年來從這裡接踵走過的無數英傑.講述著自己那不同尋常的故事。
我們於2009年開始挖掘醫院的歷史文化,先做起了院史館,收集了一些歷史的碎片陳列於此。後來,開始準備編撰一本有關萃英門歷史的書。說實在的,這是有難度的。一是我們的專業原非文史.功底不深,文字不精;二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從清末貢院到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史記載很少,好多已在“文革”中遺失。因此,要著手編寫二院歷史,的確困難重重。然而,這項任務又是有著非凡價值的。萃英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我們整個身心幾乎陷了進去,越來越入迷。在這裡,穿越時空之門,與前人對話,從他們那裡得到了精神安慰。從歷史的高度,我們看到了人生和人心在不同時代和不同生態下的不同反映。一年來,我們利用業餘時間拜訪老專家,出入圖書室.可以說,業餘時間整個沉浸在對歷史文獻的蒐集、整理、編纂中。
書即將出版了,我們的內心很忐忑,等待著讀者的指正。因為再現歷史要客觀公正,容不得半點虛構。在這裡,要感謝給予我們幫助和鼓勵的各級領導、老專家、學者、同事和朋友。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參考了大量已經成文的著作和成果,經過反覆考證和對比,我們在此基礎上做了修訂和完善,在此向諸位前輩、學者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尤其感謝蘭州地方史專家鄧明先生、柏敬塘先生、蘭州大學教授張克非及省檔案局、市文物局、蘭州大學校辦及甘肅新聞媒體的幫助和指導,感謝蘭大二院劉寶厚、史成禮、安真光等專家教授的指正,感謝省財政廳、文化廳對本書出版給予的大力支持。
誠然,精心打造,缺憾猶存。由於才疏學淺,時間倉促,書中紕漏難免。在此,懇請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們相信,有了您的幫助和指正,本書在今後的修訂中一定會更加完善。
2012年4月乾至公常
序言
《百年萃英門》一書經過作者歷時多年的艱苦努力,即將付梓出版。它無疑為讀者展示出甘肅厚重歷史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篇章。
自漢唐以來.蘭州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明清時期,蘭州已成為甘肅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在西北地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往關於蘭州歷史文化方面的出版物雖然多不勝數,但像《百年萃英門》這樣集中反映其近現代文化發展歷程的書還是首部。
萃英門是一個英才輩出的地方。自光緒初年左宗棠奏請陝甘分闈以來.這裡就成為甘肅等地學子的科考之地。晚清30年間,從這裡走出了681名舉人,其中再進京考取進士的有116名;還湧現出“鐵漢”安維峻。“公車上書”中李於鍇這樣的傑出人物;以及像甘肅文壇泰斗張國常,政聲卓著、萬民擁戴的“王青天”王樹中,還有一大批著名的詩人、畫家、書法家和國醫聖手……他們或步入政壇,或造福鄉梓,或滋蘭樹蕙、教書育人,或筆耕不輟、著書立說……但都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當年那些舉子們來自於現在的甘、新、青、寧四省區,分布地域廣闊,加上年代較遠,時光流逝,關於他們的很多資料早已散佚,蒐集整理相對困難。迄今為止,尚未有人以晚清從這裡走出的士人為切入點,全面、系統地蒐集整理和挖掘萃英門的歷史文化。難能可貴的是,作為我校第二醫院院長的李玉民先生,雖非專業人士.但對醫院所在的萃英門遺址及其歷史文化有一種本能的鐘愛和繼往開來的高度責任感,不僅利用原至公堂精心策展院史館,蒐集有關甘肅貢院的各種有形、無形文化遺產;並利用業餘時間,參酌眾多史料,既再現了萃英門早期在作育人才方面的貢獻,而且描繪出清末廢除科舉後,萃英門又在新政中孕育出多所新式學堂及勸工場、造幣局,成為甘肅近代工業、農業、金融和大專教育、先進科技重要發祥地的歷史地位;還梳理出甘肅法政專門學校、甘肅學院及後來的國立蘭州大學從這裡起步和發展,以及第二醫院在這裡的誕生與崛起的重要往事;完整地再現了萃英門一百多年來豐富多彩的歷史與眾多感人故事。其傳承薪火、珍愛文化的精神與自覺。實在令人欽敬。
該書文筆流暢、圖文並茂,集思想性、史料性、可讀性於一體。作者以生動、靈活的敘述方式,引導讀者走進萃英門,品味那意義深遠的歷史和文化,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好書。
一百多年來,萃英門的風風雨雨,濃縮著蘭州、甘肅近代文化發展、變遷的歷史滄桑。認識近代蘭州,當從“萃英門”起步;了解甘肅及其近現代文化,也不妨從這本書開始。
2012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