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57.8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14.4萬元,占總收入的68.67%;畜牧業收入 57.2萬元,占總收入的12.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437頭,肉牛84頭,肉羊569頭);漁業收入2.33萬元,占總收入的5.1%;林業收入11.71萬元,占總收入的2.56%;第二、三產業收入19萬元,占總收入的4.1%;工資性收入49萬元,占總收入的10.7%。農民人均純收入79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1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9人(占勞動力的6%),在省內務工157人,到省外務工12。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728戶通自來水,有33戶飲用井水,有 3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5%)。有728戶通電,有45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4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86%、61.87%和74.7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4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40戶(分別占總數的74%和 74%)。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路面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8.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8.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100輛,機車10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90畝,有效灌溉率為60.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99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1畝。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3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2戶;建有小水窖300口.全村有1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有 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1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282畝(其中:田2039畝,地1243 畝),人均耕地1.1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6278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5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9畝,主要種植板栗、梨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9畝,其中養殖面積29畝,其他面積190畝。有銅、鐵等礦產資源。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0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4.7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烤菸、板栗、梨、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黑山羊、土雞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29戶,鄉村人口2801人,其中男性1376人,女性1425人。其中農業人口2801人,勞動力 1526人。該村以少數民族為主(是彝族、苗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35人苗族720人,其他民族1946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67人,占人口總數的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39人,參合率83.5%.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5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8.3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750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341人,距離鎮中學8.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41人,其中小學生206人,中學生13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2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282畝.一事一議籌勞728個(勞均0.48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125人。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共有黨員50人,少數民族黨員4人,其中男黨員43人、女黨員7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2個村民小組。
人文地理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在火把山舉辦彝族傳統火把節活動。活動內容有:鬥牛、斗羊、鬥武定壯雞、民族服飾展、吃長街宴、火把節狂歡夜活動等。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到目前為止共投資70萬元。主要用於改善全村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通達工程建設。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2、產業單一,形不成規模;3、科技意識不強。4飲水困難,水質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在穩定種植和養殖的基礎上,發展壯大板栗、梨、烤菸、核桃種植和開發商品蔬菜種植,突出黑山羊、土雞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