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模式

白銀模式

白銀模式,中文學名:工礦城市轉型和區域工業化,英文詳解:The Transition of Industrial and Mining Cities and Regional Industrialization: an Interpretation。

工礦城市轉型和區域工業化英文詳解

TheTransitionofIndustrialandMiningCitiesandRegionalIndustrialization:anInterpretation英文名稱theBaiyinModel

歷史背景

[1]七月,驕陽似火。走進白銀市,我們感受到白銀人創業的熱情,感受到白銀人在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中噴涌而出的創業幹勁。白銀西區中心地帶的城雕——“鳳之韻”,寓意深刻,獨具神韻,一隻巨大的鳳凰展開翅膀,歡歌翱翔。
據清乾隆初年記載,“適有鳳凰集於巔,其山產有金銀銅鐵礬礦”,故稱白銀礦山為鳳凰山。回首白銀市近年的發展,對照曾經“山窮水盡”的困境,我們想起了鳳凰涅槃的故事,想起郭沫若先生的《鳳凰涅槃》:
“天方國古有神名‘菲尼克司’(鳳凰),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鮮美異常,不再死。”
鳳凰為了更生,以極大的毅力,走向烈火,燃燒自己。白銀市,這顆曾經以銅礦聞名於世的西北明珠,面對“礦竭城衰”的困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動下,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新生,創造了為人們稱道的“白銀模式”。
白銀市的發展歷程,實質上是一個資源開發利用和發展轉型的過程,就像傳說中的“鳳凰涅槃”,經歷著涅槃前的“黑暗”、涅槃時的極大勇氣、鳳凰走向新生後的歡唱和翱翔。
從“日出斗金”
到“礦竭城衰”
“除夕將近的空中,飛來飛去的一對鳳凰,唱著哀哀的歌聲飛去。山前有浩茫茫的大海,山後有陰莽莽的平原,山上是寒風凜烈的冰天。”——《鳳凰涅槃》
白銀市是隨著銅資源開發利用而建立發展起來的資源型城市,曾創造了銅產量、產值、利稅連續18年全國同行業第一的輝煌業績。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加大對白銀建設的投入,有色工業由單一銅資源開發,向銅鋁鉛鋅、貴金屬等多品種發展,形成冶煉能力40萬噸,累計生產銅鋁鉛鋅4種有色金屬430萬噸,上繳利稅60億元。
但是,由於自有資源保障程度越來越低,大量外購物料,價格受制於人,運輸成本加大,利潤空間日
益縮小。銅資源露天開採時,為其配套的年400萬噸的運輸、選礦能力,大量閒置或被迫停產。由於企業缺乏積累,老生產系統技術工藝50年來從未進行過大的
改造,技術、裝備落後於全行業水平,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在激烈的競爭中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與其相關的地質勘探、礦山基建、輔助生產系統紛紛陷入困境,嚴
重影響全市經濟發展。1999年,白銀有色金屬公司資
產負債率114%,累計虧損47億元。有色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從1985年59%下降到2004年的32%。全市工業增長率由1996年
11.24%下降到1999年建市以來的最低點5.4%。經濟總量增長由1996年11.57%持續下降到1999年的8.6%。
主導產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造成一系列連帶波及效應,引發突出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1996
年到1999年,有色行業職工人數減少1.32萬人,為企業從事配套生產和服務的家屬工也失去基本生活來源,全市有4萬多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失業,全部職工
人數由1996年20萬人減少到2000年16萬人左右。一些特困企業連續多年欠發職工工資,有的企業欠發工資長達108個月之久。目前,全市低於最低生
活保障線的城鎮人口達6.8萬人,占城鎮總人口20%左右;城鎮各類失業人員達3萬多人,每年新增500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困難。大批職工下崗失業,
就業和再就業渠道狹窄,使部分民眾生活困難和精神壓力加劇,群體性上訪和阻塞交通事件屢有發生。企業非經營性負擔沉重,企業辦社會年補貼費用2.6億元,
白銀公司離退休人員達1.7萬人。大量高層次人才外流,1995—2002年,白銀公司等5戶大中型企業中級以上技術管理人才流失1630多人,技術工人
流失2530多人。
企業無力投資治理環境污染,白銀成為甘肅大氣污染、水污染和重金屬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因礦山
開採而產生的地面裂縫、變形以及地面塌陷破壞了大量耕地和生態環境,白銀公司3大露天礦坑占地1800畝,廢石、廢渣堆存占地1萬多畝;靖遠礦區3個自然
煤田內塌陷區和矸石區占地2萬多畝,嚴重影響著當地農民的生活。白銀的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中央領導關心、人民民眾關切、各大媒體關注的一個突出問題。加速經濟轉型迫在眉睫。
如何發展?新的經濟成長點從哪裡來?十多萬產業大軍何去何從?這些問題擺在白銀市委、市政府決策者面前。出路來自思路,收穫緣於耕耘。白銀市委書記周多明認為,“白銀要走出困境,就是要開闢新路,就是要實現經濟轉型,靠科技打造新優勢”。

轉型發展 

 [2]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嚴峻現實,白銀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依靠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接續產業的經濟轉型工作思路,創新理念、揚長補短,堅持打科技牌、走科技路,努力擴大招商引資,藉助“外地軍團”激活“本地軍團”,開闢一條具有白銀特色的經濟轉型之路。
[3]堅持項目推進,促進開放開發
白銀市圍繞發展抓項目,堅持把黨委政府推動和市場化運作結合起來,改善投資環境,在全市開展“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都是投資形象”活動,走開放開發之路,努力擴大招商引資,以項目促投資,以投資促發展。
[4]4
年來,全市共開發50萬元以上各類項目1981個,投資規模218.8億元,完成投資141.4億元,其中招商引資項目470項,已開工建設320項,履
約率達68%,西藏礦業、浙江卡森、南京雨潤、福建盼盼等國內知名企業入駐白銀。大規模的招商引資,催生了新產業,造就了骨幹企業,救活了一批國有企業,
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5]成
績堅定了加速發展的信心,白銀市正在引領招商引資向更高層次、更大範圍拓展。2005年6月底,市委書記、市長親赴深圳開展有針對性的招商,把深圳作為白
銀進一步走向世界的視窗。市長袁占亭提出,“我們要在深圳建立一個平台,就好像著名的‘世界之窗’,集中展示白銀的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優勢和發展前景,吸
引國內外客商了解白銀、投資白銀。”“倘若能將白銀的資源優勢和華南地區乃至海外的資金和科技優勢對接,就能實現雙贏的目的。”以全新的理念,吸引更多更
好的項目在白銀落地生根。
推進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模式
在推動經濟轉型中,白銀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堅持打科技牌、走科技路,借梯登高、借雞生蛋,以科技創新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和產品升級。
廣泛開展院地院企科技合作,白銀市與國內173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大型企業集團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實施合作項目133個。尤其是中國科學院和地方政府合作的第一個高技術產業園落戶白銀,為科技創新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碳酸鋰、特大功率電子加速器等7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示範項目或重大產業化項目。
白銀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技術改造,先後投入技改資金35.6億元,實施技改項目57項。靖遠
煤業公司通過實施礦井技術改造項目,資源開採率提高了25%,還利用生產餘熱項目將瓦斯變成了供熱資源。銀光化工集團公司運用自主智慧財產權設計建設的
2.4萬噸TDI生產線,使TDI生產能力增加到5萬噸,突破了國外對此項技術的壟斷。
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30多家,重點龍頭企業39
家,其中國家扶貧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澱粉、啤酒大麥、生物酶、蔬菜加工初步形成規模。特色農業逐步壯大,蔬菜種植面積33萬畝,羊群規模
178萬隻,蔬菜、羊養殖兩大產業占到農業總產值的35%。白銀成為西北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和羊養殖基地。
強化科技園區建設,搭建發展新平台
栽得梧桐樹,方引鳳凰來。
靠謀求發展的責任感和精衛填海的不捨精神,白銀人成功創建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為了搭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理想平台,2001年上半年,白銀市主要領導3上京城,9扣中科院大門,在幾家大城市無功而返的情況下,最終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促成與國內最高科研機構的成功合作。
產業園於2002年7月正式奠基,基礎建設和項目引進建設同步推進,爭取了一個又一個的項目,
“一步一步朝前走”;全體員工奉行“敬業至上,創業無限”的精神,推進產業園迅速成長。截至目前,簽約項目達到51項,項目總投資68億元,已開工建設
26項,建成投產13項。創業大廈和生活區加緊建設。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累計完成投資近9億元,原來5.3平方公里的荒山、墳灘、垃圾場變成充滿生機的高
科技園區。
產業園建設引起廣泛關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正式確定白銀為全國第一個消殺產品研發生產基地。科技部將白銀列入蘭白金有色金屬新材料基地建設範圍。甘肅省委、省政府與中科院續簽合作協定,將連續3年每年出資900萬元重點支持產業園建設。
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的西區開發區建成“四縱四橫”道路網,水電、供熱、通訊和綠化同步配套,公用設施、住宅建設、工業項目全面鋪開,新型城區框架初步形成,逐步成為新的行政、商貿、文化和居住中心。
堅持深化改革,激活發展內力
作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手段,擴張增量與提升存量,無法托起整個城市經濟轉型的重任,更難化解日積月累的複雜矛盾,白銀市採用多種方法改革大中型企業,激活小企業,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針對企業機制不活、負擔沉重等諸多困難。白銀市認真貫徹中央精神,把深化企業改革作為城市經濟的中心工作,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建立以法人治理結構為關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制度為後盾,對國有企業進行脫胎換骨的改制。
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協調幫助大中型企業相繼開展最佳化資本結構試點、債轉股、政策性破產等重大改革,10戶企業核銷銀行呆壞帳6.3億元,4戶企業債轉股57.78億元,14戶破產企業落實國家財政兜底資金21億元,一批重點企業債務負擔明顯減輕。
改革堅持分類指導,採取破產、聯合、兼併、劃轉、託管等多種方式,對市及市以下企業進行全面改
革。到2004年底,市及市以下企業改制面達86.6%,盤活存量資產2.38億元,安置職工15196人,占安置職工總數的47.2%。同時,配合國家
政策性破產企業重組改造,整體接收原21冶公司學校、醫院的人員資產,進行重組改造和有效利用。
白銀牆地磚廠投資6800萬元引進義大利生產線,建成後長期停產,600多名職工下崗。2001年,白銀市將企業整體出售給四川新樂雅公司,企業投入3000多萬元進行技術改造,成為西北規模最大的牆地磚生產企業。
通過改革,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工業經濟呈現出速度、質量、效益同步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
2004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0年75個發展到2004年的116個,工業產品產銷率達到98.7%,國有及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品銷售
收入115.53億元,比2003年增長41.7%,實現利潤總額4.63億元,增長44.29%。
打造服務型政府,最佳化發展環境
“優惠政策有底線,而服務卻是無底線的。”白銀市領導班子奉行“多在服務上做文章,多在誠信上做文章”的工作理念,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跑腿型政府”,塑造新形象,培育新優勢。
在招商引資方面,白銀市注重突出實效,突出創新,突出服務,堅持特事特辦。確定中科院白銀高技
術產業園為“無費園”,地方政府有權減免的14個部門27項手續費全部免去,而條條管理不能減免的部分則採取政府先墊付,企業後償還的辦法。對所有入駐項
目實行“一站配送式服務”,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環境。
圍繞改善發展環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0多億元,建設一批交通、水利、供電、環保等基礎設施。蘭白、劉(銀川)白高速公路的建設,使白銀與周邊省會城市的交通網路快速便捷暢通。
白銀市堅決杜絕營私舞弊,破壞發展環境現象,並對此毫不留情,果斷處理。曾有一位副縣級幹部,因在兩年時間內累計多收客商兩萬元人民幣手續費,經核實後,被撤銷職務。
服務型政府使白銀市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格外引人注目。2003年,白銀市被香港國際投資貿易促進會評為“中國投資熱點地區”,2004年,被首屆城市博覽會提名為“中國品牌特色城市”。
更生的魅力城市
高原上的明珠
“我們歡唱,我們翱翔。我們翱翔,我們歡唱。”——《鳳凰涅槃》
正如鳳凰更生後的歡唱,更如走向新生的翱翔。白銀市推進經濟轉型,創造了“白銀模式”,天南海北的客商關注白銀,看好白銀,紛至沓來投資白銀,並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新生力量。
據統計2004年白銀市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26.33億元,增長13.29%,創1995年以
來最高水平。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4.5億元,增長17.01%。這不僅說明白銀市主要經濟指標全面超額完成年度計畫,提前一年實現“十五”計畫目標,也
表明白音市抓項目建設促經濟轉型的成效明顯。
堅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道路,使白銀市獲得良好聲譽,成為西北廣受投資者青睞的熱點城市。
白銀的發展受到中央和地方媒體的廣泛關注。國內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認為,白銀在堅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道路上的實踐和探索,具有典型意義,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和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等新聞媒體曾經專題分析報導了白銀的經濟轉型情況,白銀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被媒體譽為“白銀現象”和“白銀模式”。
2005年7月16日至18日,甘肅省白銀市成功舉辦第七屆中國礦業城市發展論壇。這次論壇以
“礦城轉型、西部開發、和諧發展”為主題,就我國礦業城市合理開發利用礦業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進行了深
入探討,對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意義深遠。白銀經濟的成功探索,也得到了與會的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得到甘肅省領導的讚揚和各方面的高度關注,這是對白銀
市資源型經濟轉型的認可,更是為白銀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契機。
精心謀劃
重鑄輝煌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白銀市在推進經濟轉型中,既立足當前,解燃眉之急,又放眼長遠,精心謀劃未來長遠發展。
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精神和求實態度,充分認識優勢、發揮優勢,廣泛調研論證,徵求各方面意見,
提出了推進經濟轉型的總體思路,這就是: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接續產業,一手抓礦產
業,一手抓非礦產業,礦種轉型、產品轉型、產業轉型多層次同步推進,著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逐步由單一主導產業向多元主導產業轉變,由主要依靠傳統產業和
初級加工業,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資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轉變,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基礎平台。
培育支柱產業擬從以下方面著手:
有色金屬精深加工支柱產業。在加大找礦力度、增加後續儲備資源、提升冶煉技術和裝備水平的同時,大力延伸產業鏈條,重點開發有色金屬合金系列產品、以運載工具為重點的新材料、高精度有色金屬材料及功能材料,以及顆粒銀、超細氧化鋅粉等有色金屬粉體材料。
稀土新材料支柱產業。發揮稀土加工分離技術優勢,有選擇地發展稀土功能材料和套用材料。重點開發稀土磁性材料、能源材料、發光材料、研磨材料、環保材料,延伸產業鏈條,大力開發終端產品,形成稀土新材料支柱產業。
精細化工一體化支柱產業群。一是以TDI為核心,向兩頭延伸,擴大TDI生產規模,使產能增加
到20萬噸,配套開發氯鹼、聚碳酸酯(PC)、MDI、PVC、dnt、民爆產品,形成精細化工支柱產業。二是建設氟化工基地,整合現有資源,培育龍頭企
業,開發氟橡膠、氟塑膠、高純氫氟酸等系列產品,形成化工循環,逐步建成氟材料支柱產業。三是培育煤化工支柱產業,實施甲醇、硝酸、甲醇燃料、煤制油、瓦
斯氣綜合利用等項目,為TDI和其它化工產品提供原料。
資源回收和再生利用產業。引進利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開展尾礦、冶煉渣、粉煤灰、煤矸石的資源化和再利用。廣泛開展有色金屬廢、雜、舊物料回收和綜合利用,逐步建設西部資源回收和再生產業基地。
新能源和潔淨能源產業。利用產業園現有的碳酸鋰、氧化鈷等上游材料,建設鋰離子動力電池和鋅空
氣動力電池產業化基地,努力形成一個以鋰產業為主導的多元化、多層次發展的產業群體。發揮黃河水能和煤炭資源優勢,建設西部電力基地,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
度,爭取國家重大項目布局,促成140萬千瓦黑山峽水電梯級開發、240萬千瓦景泰火電廠等項目,形成千萬級水電、火電裝機容量。
非金屬礦產資源製品產業。重點搞好凹凸棒深加工,開發石油鑽井添加劑、保水劑、吸附劑、脫色劑、塗料等產品。發展新型陶瓷材料,開發陶瓷功能材料、結構材料,形成高附加值產品鏈。利用石灰石礦資源,延長產業鏈,開發包括重質碳酸鈣、輕質碳酸鈣等無機化工材料。
農畜產品深加工產業。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圍繞已形成規模化生產的優勢農畜產品資源,發展壯大肉製品、蔬菜、變性澱粉、小雜糧、飼草料、番茄醬、釀酒原料、生物酶等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做大做強農畜產品加工業。
同時,以黃河石林和紅色聖地兩大品牌為重點,發展旅遊業,從而帶動全市經濟發展。

白銀模式帶來的啟示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是一個世界性課題。在國內外的探索與實踐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日本的“九州模式”和美國的“休斯頓模式”已為世人所稱道,亞塞拜然的“巴庫模式”則成為失敗的典型。
我國共有礦業城鎮426座,其中礦業城市178座,這些城市(鎮)為國家提供了90%的石
油,93%的煤炭,80%的鐵礦石,70%以上的天然氣,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資源保障。然而,近年來,礦業城市在發展中卻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大慶等
一些重要城市因資源不足而被迫減產,雲南東川因資源枯竭而導致撤市改區,全國有54座城市陷入“礦竭城衰”的困境。這不僅是資源型城市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而且是關係到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支持以資源開採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指明了方向。
白銀市積極回響黨和國家的號召,根據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成功創建了“白銀模式”。
概括地說“白銀模式”就是:產業發展由資源開採和原材料生產向加工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變;
開發方式由自我開發向全方位開放開發轉變;資金投入由依靠國家投資向大範圍招商引資和多渠道籌措資金轉變;生產力布局由相對分散向重點區域轉變;企業發展
由傳統經營向創新體制提高核心競爭力轉變。
“白銀模式”啟示之一:不能一味強調發揮市場作用,發揮市場作用必須與政府推動作用有效結合起來。
白銀市領導深有感觸地說,西北不像沿海,市場之手力量還不夠強,要想乾成事,先期必須依靠政府
之手,靠主要幹部帶頭。的確,從白銀市主要領導多次上京,九扣中科院大門,幾經周折創建高技術產業園,到市委書記、市長親自赴“世界之窗”深圳特區招商,
白銀市的經濟發展,無不體現著白銀人的艱辛和執著,浸透著市領導的辛勤和汗水。
蘭州大學的經濟學專家認為,“白銀模式”是一種地方政府主導推動,將結構單一的工礦城市轉型與
區域工業化進行有效結合的發展模式。這位專家表示,白銀市有一個“賠本賺吆喝”的政府,形成了“算大賬不算小賬,圖長遠不圖眼前”的觀念。政府推動下形成
的良好投資環境成為白銀的新優勢,有效地彌補了礦產資源、生態環境、地理區位以及基礎設施方面的缺陷,這種探索對整個西部落後地區發展經濟具有借鑑意義。
實行“一站配送式服務”,打造“服務型政府”、“跑腿型政府”,政府的優質服務增強了企業履行
契約的信心,改變了招商引資中常見的簽約多、到位少的狀況,國內一些知名品牌紛紛到白銀投資創業,從而催發了資本、人才湧進的“窪地效應”。如今的白銀,
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井然有序的生產圖景。
“白銀模式”啟示之二:經濟落後的礦業城市,只要不斷培育自身發展優勢,不斷進行體制和機制創新,也能像“鳳凰涅槃”那樣,走向新生,走向可持續發展。
“沒有絕對的資源枯竭城市,只有思想不解放的政府”,甘肅省一位領導如是說,他認為,白銀市的
轉型正說明只要思想不枯竭,城市的發展就不會有真正的資源枯竭。白銀市通過政府推動,一方面重新給白銀市植入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不斷延伸傳統產業鏈的
長度並拓展其深度,有效地促進了白銀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白銀市經濟轉型的成功,對於我國西部資源城市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在第七屆中國礦業城市發展論壇會上,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朱訓充分肯定了白銀“建設和諧礦業城市”所取得的成就,白銀創造了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成功模式——“白銀模式”。
“白銀模式”啟示之三:推進城市建設,創建良好投資環境,提供經濟轉型的大平台。
城市建設是白銀實現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白銀市先有企業,後有城市,城市規模小、
空間窄、設施舊、功能弱、品位低。加快建設文明開放新城市,是白銀經濟轉型發展、重塑對外開放形象、改善投資和居民工作生活環境的緊迫要求。白銀市把拓展
城市空間與提升城市品位結合起來,把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塑造城市特色結合起來,推進城市從工礦區向科技城、生態城轉變。
重塑城市形象,最大的制約因素是資金問題,創新是解決一切難題的法寶。白銀市大膽引入城市經營
理念,通過土地出讓、借貸、招商等形式,多方籌措建設資金16億多元,其中招商引資3億多元。爭取國家開發銀行城市基礎設施貸款4億元。4年完成市政基礎
設施建設投資40多億元。
10萬噸城市供水工程、75萬平方米能力的城市集中供熱工程、4萬噸污水處理工程等項目的全面
建設,增強了城市服務功能。白銀市區日供水能力達40多萬噸,是甘肅省唯一不缺水的城市。一批體育、文化、衛生、教育和市場等公用事業建設項目相繼建設。
每年住宅竣工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建成城市綠地3萬多畝,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3%,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
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和白銀西區開發區逐步成為城市擴張的重要空間和對外開放的主要出口。“一園一區”形成的白銀新經濟主體格局,將在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建設與經濟轉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城市建設帶來良好的投資環境,催生了接續產業,促進了經濟轉型。值得一提的是,白銀市在擴展城區中,堅持利用荒山荒坡,不占或儘量少占耕地,已開發的區域占用耕地不到3%,得到國家有關部委和甘肅省的肯定。
“九萬里風鵬正舉,心存高遠再振翎”。素有“中國銅城”美譽的白銀市,正煥發著經濟轉型的青春和魅力,踏上轉型復興之路。我們深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有白銀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渴望發展的強大動力,白銀城市經濟轉型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並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