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白話精華二十四史:隋書1》寫到,一部《二十四史》涵蓋了中國古代清以前的全部歷史,是中國古籍中最有價值的圖書,讀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來;用之,可以經緯天地,縱橫捭闔;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書香有繼,蓬蓽增輝。但二十四史對於現代人來說,又有著不可迴避的問題:一是讀不懂,二是讀不完,三是買不起。《白話精華二十四史:隋書1》上述問題,逐一得到了解決。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衰;以人為鑑,可明得失;以史為鑑,可知興替。”讓我們從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之中,去尋找歷史發展的規律與智慧,讓你學會不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還可以洞悉社會歷史的發展。它會讓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作者簡介
作者:(唐)魏徵 編者:張傳璽 譯者:莊小霞
圖書目錄
卷一帝紀第一
高祖上
卷二帝紀第二
高祖下
卷三帝紀第三
煬帝上
卷四帝紀第四
煬帝下
卷五帝紀第五
恭帝
卷三十六列傳第一
后妃
文獻獨孤皇后
宣華夫人陳氏
容華夫人蔡氏
煬帝蕭皇后
卷三十七列傳第二
李穆
子渾
穆兄子詢
詢弟崇
崇子敏
粱睿
卷三十八列傳第三
劉昉
鄭澤
柳裘
皇甫績
韋謨
盧賁
卷三十九列傳第四
於義
子宣道
宣敏
陰壽
子世師
骨儀
竇榮定
元景山
源雄
豆廬勣
子毓
勣兄通
賀若誼
卷四十列傳第五
梁士彥
子剛
梁默
宇文忻
王誼
元諧
王世積
虞慶則
元胄
卷四十一列傳第六
高潁
蘇威
子夔
卷四十二列傳第七
李德林
子百藥
卷四十三列傳第八
河間王弘
子慶
楊處綱
楊子崇
觀德王雄
弟達
卷四十四列傳第九
滕穆王瓚
嗣王綸
道悼王靜
衛昭王爽
嗣王集
蔡王智積
卷四十五列傳第十
文四子
房陵王勇
子儼
秦孝王俊
子浩
庶人秀
庶人諒
卷四十六列傳第十一
趙煚
趙芬
楊尚希
長孫平
元暉
韋師
楊異
蘇孝慈
兄子沙羅
李雄
張煲
劉仁恩郭均
馮世基厙狄嵌
卷四十二列傳第十二
韋世康
弟洗
藝
沖
從父弟壽
柳機
子述
弟旦
肅
從兄雄亮
從子謇之
族兄昂
昂子調
卷四十八列傳第十三
楊素
弟約
從父文思
文紀
卷五十五列傳第二十
杜彥
高勱
尒朱敞
周搖
獨孤楷
乞伏慧
張威
和洪
侯莫陳穎
卷五十六列傳第二十一
盧愷
令狐熙
薛胄
宇文弼
張衡
楊汪
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二
盧思道
從父兄昌衡
李孝貞
薛道衡
從弟孺
序言
《隋書》在中國古代史書中屬於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由官方主持的、由後繼朝代編撰前代歷史的史書,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隋書》在開皇、仁壽年間,王劭曾編過八十卷。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時任秘書丞的令狐德棻向唐高祖李淵提出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下令中書令封德彝、舍人顏師古修撰《隋史》,然而編撰進程停滯不前,一直到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下令重修五朝史,並由魏徵擔任《隋書》的主編,至此迄止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隋書》共歷時三十五年才編撰完成。
《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由魏徵監修總攬其成,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人編撰,史論部分則全為魏徵所作,因此舊題為魏徵所撰。貞觀十五年(641年)下詔僕射于志寧、太史令李淳風、著作郎韋安仁、符璽郎李延壽修撰《五代史志》,最終完成於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因為《五代史志》雖然是梁、陳、齊、周、隋五個朝代的合志,但內容最詳於隋,並且成書之時,粱、陳各書都已單行,於是將其編入《隋書》,成為《隋書》十志三十卷。並且因為此時魏徵已去世,由長孫無忌負責監修,因此《隋書》也被題為長孫無忌所撰。《舊唐書》記載《隋書》“魏徽等撰”。而劉知幾《史通》則說顏師古、孔穎達等和于志寧、李淳風諸人共同撰成。實則因為它是唐初眾史官集體編修,至宋代才開始以領修者為主,分題魏徵和長孫無忌為撰者,後來一般徑稱為魏徵等撰。
《隋書》的記事起於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止於恭帝義寧二年(618年)。由於修史時距離隋亡不久,很多史料和當事者尚在,《舊唐書·孫思邈傳》載:“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因此《隋書》的編撰可以得到許多一手史料,其所敘史實也較為準確。而《隋書》的編撰者也幾乎集中了當時大部分有名之士,孔穎達、許敬宗、于志寧均名列貞觀時期著名的“十八學士”,顏師古是著名的經史大師,李淳風是唐代著名天文學家,《隋書》的編撰隊伍也體現了當時最高的修史水平。
《隋書》的編撰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以史為鑑的思想貫徹全書。唐初的統治者和《隋書》的編撰者大都曾親身經歷隋末以來戰爭,唐太宗在執政之後,經常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而隋朝的短命,也促使編撰者重視汲取歷史教訓,形成了以史為鑑的治史思想。魏徵在給唐太宗上書時曾經說過,“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臣願當今之動靜,以隋為鑑,則存亡治亂可得而知。”因此《隋書》對隋煬帝的暴政,如大興土木、三游江都、出征高麗都有翔實的敘述。對隋末農民起義也有較多地敘述,在紀傳部分的五十五卷中有二十多卷,志書中的《食貨志》、《五行志》里,都記載了有關農民起義的情況。魏徵所作史論,總結了隋亡的教訓,闡發了不少深刻見解,如認為“一人失德,四海土崩”,“一人失其道,故億兆罹其毒”(《隋書》卷五、卷八三“史臣日”)。評價隋朝二世而亡,認為“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隋書》卷二“史臣日”)。
其次,《隋書》紀傳部分的主編魏微以直諫敢言著稱,是歷史上著名的諫臣。魏徵在主編修史時能堅持據事直書,號為“良史”。在他的影響下《隋書》據實直書的特點很明顯。隋朝統治者如隋文帝的為人刻薄、隋煬帝殺父淫母、屠剿忠臣等情況,都了無隱諱。此外,如虞世南是唐太宗十分信任的大臣,但《隋書》中對他哥哥虞世基的罪行並無掩飾。裴矩、何稠等人雖已為唐臣,但他們在隋朝的所作所為作為,在《隋書》中也並無掩飾隱諱。這些都是《隋書》據實直書的例子。
再次,《隋書》保存了大量隋代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是研究了解隋代歷史的基本史料。如《琉球傳》和《陳棱傳》保存了台灣與大陸的聯繫,陳棱率兵一萬人出征琉球(台灣古稱)等史實,都是十分珍貴的材料。十志記載的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漢魏,都是很有價值的史料。
當然,《隋書》也有其難以克服的缺點。由於隋末喪亂,圖書散佚嚴重,《劍橋中國隋唐史》說:“隋代的很多檔案被王世充在洛陽毀掉,而更多的檔案是從洛陽往長安運送隋代圖書和紀錄的船隻在黃河沉沒時損失的。太宗的史官盡力用私家的藏書和前朝皇族保存的紀錄彌補這一缺陷。他們親自訪問這些家族的成員,並蒐集其他人的回憶錄,其中一人是以記憶力強而馳名的醫生。”史料來源不足或不可靠,也給《隋書》造成很多嚴重的缺陷,“圖籍在記,多從散逸,不能詳備”,一些隋朝有名人物竟“史無其傳”。至於《隋書》的作者們礙於情面或政治考慮,在其中也有反映,如卷六十六中的《房彥謙傳》,雖然房彥謙在隋朝官微職卑,並無資格入傳,但因為他是唐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的父親,因此被立了專傳。此外還過分強調“天道”和“帝王之道”的唯心主義觀點。並且,因為是書成於眾手,所以還存在紀年失檢、記事差錯和編次失當等缺陷。雖然如此,《隋書》在唐初官修的九部史書中,無論記事與文筆,以及史觀和體例,都還是比較好的,歷來評價也較高。
為了促進讀者了解隋代歷史,我們選取《隋書》其中精華,以紀傳為主,譯成白話,以饗讀者。以上對《隋書》本身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希祈對讀者閱讀和理解《隋書》內容有些許幫助。《隋書》最早刻於北宋天聖年間,北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由張觀等人奉旨勘校,並在天聖三年十月完成刻版,現已失傳。另有南宋嘉定間刻本殘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刊十行本傳世。傳世元刻本有元朝大德年間饒州路儒學刻本、以饒州路本為底本翻刻的元至順三年瑞州路儒學刻本。清乾隆年間的武英殿刊本是較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華書局依據以上數種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標點本,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隋書》選譯即以中華書局標點本為依據。
隋代歷史地位特殊,處於一個交替的時期,讀史可以知興替,興亡交替時期所展現的歷史波瀾壯闊一面,不僅激盪人心,也更引人深思,對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都非常有益。同時為方便讀者能夠更好地閱讀和理解這段歷史,了解隋朝在我國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在此亦對隋朝的歷史略作介紹。
自東漢末年以來,南北分裂,到五世紀末,隨著南北朝在政治、經濟上的逐步衰落,公元581年身為北周輔政大臣的楊堅迫使北周靜帝讓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建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隋朝建立。隋文帝登基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社會改革,鞏固了隋朝的統治,並於開皇八年(589年)消滅陳朝。至此,長期分裂的中國又恢復統一。仁壽四年(604年),六十三歲的楊堅卒於仁壽宮,死因成謎。文帝次子楊廣即位,即隋煬帝,年號大業。隋煬帝即位以後,大興土木,三征高麗,在國內橫徵暴斂,引發全國各地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公元618年3月,隋將司馬德戡和宇文化及於江都發動兵變,縊死隋煬帝,立秦王浩為帝。五月,李淵廢恭帝楊侑,登基稱帝,國號唐,隋亡。
隋是承前啟後的一個朝代,雖然是個短命王朝,但仍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鞏固和發展。隋朝結束了自東晉十六國以來二百多年的分裂割據戰亂局面,重新統一,並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局面,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發展。隋朝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統治機構,確立三省六部制,增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制定《隋律》穩定社會秩序,開設了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並為唐朝所繼承。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增加政府收入。興修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繫。所以,雖然隋朝的歷史很短暫,其歷史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常常有人將其與同樣短命而亡的秦朝相比,這兩個朝代也確實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與僅僅二世而亡的秦朝一樣,隋朝在許多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