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羅斯軍事

白俄羅斯軍事簡介 現役部隊8.31萬人(包括國防部及其直屬部隊1.71萬人)。

主要統計

面積20.76萬平方千米。人口1004.5萬人(其13~17歲男40.6萬人,女39.2萬人;18~22歲男39.4萬人,女38.4萬人;23~32歲男71.1萬人,女70.8萬人)。國內生產總值93億美元(1999年),國防費4.66億美元(1999年)。

領導人物

總統兼武裝力量總司令亞·格·盧卡申科(1999年7月上任)。國防部長亞歷山大·彼得洛維·丘馬科夫(1997年1月上任)。總參謀長米·費·科茲洛夫中將。

武裝力量

現役部隊8.31萬人(包括國防部及其直屬部隊1.71萬人)。
陸軍
4.35萬人。編為國防部直屬部隊和3個軍。國防部直屬部隊下轄1個摩步師、3個獨立機動旅、1個炮兵師、2個戰役戰術飛彈旅、1個反坦克旅、1個特種部隊旅。3個軍:其中,1個軍轄3個獨立機械化旅、1個地空飛彈旅、1個炮兵團、1個火箭炮團、1個坦克團;1個軍轄1個地空飛彈旅、1個炮兵團、1個反坦克團、1個火箭炮團。
主戰坦克:1724輛(另儲存238輛),其中T-55型60輛、T-72型1569輛、T-80型95輛。
步兵戰車:1560輛(另儲存53輛),其中BMⅡ-1型81輛、BMⅡ-2型1164輛、BPM型161輛、BM -1型81輛、BMⅡ-2型1164輛、BPM型161輛、BMⅡ-1型154輛。
裝甲輸送車:918輛(另儲存306輛),其中BTP-60型188輛、BTP-70型445輛、BTP-80型193輛、BTP-男 22輛,MT-JIB型70輛。
各型火炮1465門(另儲存153門),其中牽引炮428門(122毫米178門、152毫米250門)、自行火炮572門(122毫米235門、152毫為301門、203毫米36門),曲射直線兩用炮54門、火箭炮334門(122毫米209門、130毫米1門、220毫米84門、300毫米40門)、迫擊炮77門。
AT-5、AT-6、AT-7反坦克飛彈發射架480具、戰役戰術飛彈發射架96部(“飛毛腿”60.部、“青蛙”/SS-21型36部)。地空飛彈。SA-8/-11/--12/-13/型共350部。
空軍
2.25萬人(包括防空部隊1.02萬人),作戰飛機230架、戰鬥直升機60架。
殲擊轟炸機:116架,其中蘇-24型36架、蘇-25型80架。
殲擊機:108架,其中米格-23型35架、米格-29型50架、蘇-27型23架。
偵察機:6架。
戰鬥直升機60架,其中,米-24型55架、米-24R型4架、米-24K型1架。
運輸直升機:186架。
運輸機:27架。
AA-7、AA-8、AA-10、AA-11型空空飛彈若干。
空地飛彈AS-10、AS-7、AS-14型若干。
防空部隊約1萬人,SA-3/-5/l10型地空飛彈發射架175架。
準軍事部隊
11萬人,其中內衛部隊1.2萬人,邊防部隊1.1萬人,民兵8.7萬人。
預備役部隊
近5年服過現役的軍人約28.95萬人。

與中國合作

蘇聯解體後,由於缺乏技術和資金的保障,缺乏民用產品市場,加之軍工企業科技人員流失嚴重,故烏克蘭軍轉民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已轉產的軍工企業的效益很差。其時,獨立國協各國動盪不安,人心惶惶,工廠、機構大量倒閉,軍工領域許多專家、教授失業,收入銳減。特別是一些尖端行業,大量一流的工程師陷入赤貧,美國、德國、以色列、韓國、新加坡等國科研機構紛紛派出專家前往俄羅斯、烏克蘭,以優厚條件招攬人才。中國也加入了這一輪人才爭奪,採用的招攬方法類似韓國,但得益於蘇聯時期中蘇友好的淵源,一些留蘇專家學者通過學術交流、個人友情聯絡等多種形式,從烏克蘭請到了不少頂級專家。

在這段難得的時期,中國主動出擊,目的性很強,直奔軍工領域的關鍵技術,通過個人關係轉讓其技術成果。海軍專家李傑形容那時的工作說,中國人坐一個星期的火車,從滿洲里出去,穿過西伯利亞,取道莫斯科,再到烏克蘭等獨立國協國家,進行摸底、契合,很快知道了對方有哪些技術可以進行合作;之後,馬上就有大批的烏克蘭專家赴華,介入具體項目。中國當時的基礎技術比較落後,剛開始技術交流的層次比較低,規模也比較小。後來,中國用輕工產品交換先進設備,烏克蘭專家開始大規模赴華。這些專家大多是毛澤東、史達林時代的老布爾什維克,重視中蘇友誼,生活要求不高,工作嚴謹,有問必答,技術、材料很爽快地提供,甚至掏心掏肺。

為了招攬軍工人才,中國政府為此啟動了一項“雙引工程”,專門引進獨立國協國家的人才和技術,國務院授權國家外國專家局於1991年正式設立國家“友誼獎”,用以表彰外國專家為中國所做的貢獻,各省隨後相繼設立不同地方政府友誼獎。烏克蘭籍專家奧堅科·沃洛德梅爾、科瓦連柯、阿諾·阿夫恰茹克相繼獲得國家級友誼獎;2002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內部報告稱:據不完全統計,10年來,通過官民並舉,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雙引工程”,從俄羅斯以及其他獨立國協國家大約引進上萬名專家,2000多個技術項目。烏克蘭是“雙引工程”的重點地區,每年都有大批專家、學者應邀赴華講學或從事科研。中國駐烏克蘭使館一秘李謙如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說:僅2006年,國內邀請烏克蘭科技界專家學者赴華約150批次,2000多人次。

烏克蘭在對華海軍技術輸出上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上世紀90年代,中國從烏克蘭購買了三艘有代表性的大型艦船,由於他們至今仍然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國內對他們也有“烏克蘭三艦客”的美稱。他們的中國名字對於我們毫不陌生:“雪龍”號破冰船、“青海湖”號綜合補給艦和“遼寧”號航空母艦。

其中,雪龍號是中國於1993年以1750萬美元低價從烏克蘭赫爾松造船廠購得的維他斯 白令級破冰船,經過改造後成為中國目前唯一功能齊全的極地科考破冰船,也是中國目前唯一能在極地破冰航行的船隻;青海湖號補給艦也是由赫爾松造船廠建造的。這艘船原計畫交付給蘇聯海軍,卻在蘇聯解體後因沒有資金而被擱置。中國於1993年購買該艦,並於當年帶回大連造船廠接受續建。該船在1996年交付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是中國第一艘、也是迄今裝備最大的綜合補給艦;遼寧號在中國的知名度更高、其經歷也更加複雜,這艘由尼古拉耶夫“61名公社社員”造船廠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艦原名“瓦良格”號,1992年被烏克蘭和俄羅斯廢棄,在歷經多年的破壞和偷盜後被中國人購得。在費盡周折將它拖到大連後,中國軍方又耗時多年對其進行續建和改造,最終成為中國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

據烏克蘭媒體報導,在2006年10月,中國就派出了大型軍事代表團前往了烏克蘭,討論了烏克蘭幫助中國培訓航母飛行員的可行性。此後,中國工程師、飛行員、海軍技術專家就開始頻繁地訪問“尼特卡”艦載機訓練中心。有訊息說,烏克蘭還幫助中國建造了“尼特卡”地面訓練系統相類似的設施,用於艦載航空兵飛行員的訓練教學,並向中國出售了4套阻攔索。而最近吸引眼球的軍購項目就是中烏合作的“歐洲野牛”大型氣墊船項目。進口“歐洲野牛”的項目始於2003年,有關技術談判持續了6年,直到2009年,烏克蘭媒體才公開這一訊息,確認訂購數量4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