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轉型之路:中國與東歐的不同歷程

農業轉型的經濟學 農業轉型的經濟學 農業轉型的政治經濟學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6月1日)
平裝: 21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1140291
條形碼: 9787301140291
尺寸: 22.4 x 15.2 x 1.2 cm
重量: 259 g

作者簡介

作者:(比利時)約翰?思文(JohanSwinnen)(美國)羅思高(ScottRozelle)譯者:田士超
約翰?思文(JohanSwillnen),東歐農村發展經濟專家。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發展經濟學教授,LICOS轉型經濟學中心主任,兼任歐洲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等職。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他曾先後被聘為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和歐盟經濟顧問。思文教授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發展經濟和比較經濟方面的論文。他是《美國農業經濟》(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和《世界發展》(WorldDevelopment)等學術刊物的特聘編輯。
羅思高(ScottRozelle),中國農村發展經濟專家。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FSI國際所亞太研究中心教授,高級研究員。他從事中國農村經濟及其轉型發展研究二十餘年,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首席國際顧問。和中國同行一起,他到過中國絕大部分省份的農村進行實地調研,並在國際著名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有關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論文教百篇。2007年,羅思高教授獲美國農業經濟協會年度傑出研究員獎。同年8月,他被中國人民大學授予“長江學者”稱號,並聘為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發展轉型之路:中國與東歐的不同歷程》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作為全球經濟成長的動力源泉迅速崛起,一系列中歐和東歐國家成功加入歐盟,而與此同時,俄羅斯通往市場經濟的道路仍然坎坷不平。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範圍內大量政治家、商業領袖和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而僅僅在20年前,這些變化卻是不可想像的。導致這些事件發生的動力因素何在?它們是怎樣變成現實的?其他開發中國家從中又能得到怎樣的經驗和教訓?《發展轉型之路:中國與東歐的不同歷程》恰恰是有助於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深入理解和認識上述重要而又影響深遠的問題的一部力作。

目錄

1 引言
1.1 成功的衡量與成功的決定因素
1.2 改革路徑的選擇:一個政治經濟學分析
Ⅰ 農業轉型的經濟學
2 轉型的模式
2.1 改革績效的度量
2.2 農業產量的變化
2.3 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變化
2.4 農業產出的變化
2.5 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
2.6 轉型的模式
3 一個農業轉型的模型
3.1 引言
3.2 闡明“社會主義無效”(Socialistinefficiencies)的基本模型
3.3 改革的模型化
3.4 模型的拓展
3.5 改革和效率一個經驗例證
4 改革政
4.1 價格和補貼政策的改革
4.2 產權改革和農業的重構
4.3 自由化和市場制度的發展
5 改革的效果
5.1 引言
5.2 價格和補貼改革的效果
5.3 產權改革的效果
5.4 市場自由化的效果
5.5 改革政策相互作用的影響
Ⅱ 農業轉型的政治經濟學
6 改革戰略的基本決定因素
6.1 初始的技術水平
6.2 財富的擁有量和經濟結構
6.3 分權的程度
6.4 歷史傳統和路徑依賴
6.5 其他因素
7 為什麼共產黨在中國推行了改革,而在蘇聯卻沒有?
7.1 引言
7.2 中國的政治變化、基層的推動力以及農業改革
7.3 蘇聯基層的抵制以及農業改革的失敗
7.4 中國和蘇聯的技術、財富和分權
7.5 共產主義組織和改革試驗
8 市場自由化改革步伐的決定因素
8.1 引言
8.2 中國漸進式的市場自由化
8.3 中東歐和獨立國協國家的全面同時改革
9 產權改革和農場組織重構的政治經濟學
9.1 土地權利的類型
9.2 歷史傳統和私有化
9.3 土地返還的決定因素
9.4 土地的實物分配與股份制分配
9.5 硬預算約束和農場組織重構
Ⅲ 結論、經驗教訓與轉型經濟的新發展
10 結論
10.1 農業轉型的經濟學
10.2 農業轉型的政治經濟學
11 農業轉型的經驗與教訓
11.1 找到恰當的指標來度量改革的成功
11.2 制定正確的制度框架
11.3 改革政策的組合
11.4 改革的初始條件與改革政策的影響
12 轉型後的第二個10年
12.1 東亞國家
12.2 中東歐國家
12.3 獨立國協國家
12.4 啟示及經驗教訓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