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輝堂

登輝堂

1937年9月,復旦大學奉令組成聯合大學自上海西遷,師生輾轉五千餘里於1938年2月擇地於重慶北碚夏壩。1939年校部行政辦公樓興建,命名登輝堂,今該建築基本完好。80年代被重慶市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登輝堂

簡介

1937年9月,復旦大學奉令組成聯合大學自上海西遷,師生輾轉五千餘里於1938年2月擇地於重慶 北碚 夏壩。1939年校部行政辦公樓興建,命名登輝堂,今該建築基本完好。80年代被重慶市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重慶北碚登輝堂重慶北碚登輝堂

1986年6月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在復旦離渝四十周年之際,建碑留念:“陋室繩床,堅持教學,含辛茹苦,研讀不輟。設有五院二十二系及兩專修科,師生二千四百餘人。時值國難綦重之秋,以張志讓、陳望道、周谷城、洪深、盧於道、孫寒冰等著名教授為代表之廣大進步師生,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高舉抗戰團結進步大旗,積極開展各項救亡活動,使復旦成為大後方堅強民主堡壘。八年之間,復旦為人民解放事業輸送大批革命志士,為祖國未來建設培養各類專業人材,作育恢宏,聲名遠播。1946年6月遷回上海,留渝校友又曾在此創辦相輝文法學院,以迄解放。”
相輝文法學院中“相”、“輝”各是紀念復旦創始人馬相伯、李登輝。
夏壩距重慶北150餘里,背靠瓊玉山,面臨嘉陵江,位於黃桷鎮東陽鎮之間,與北碚夾江相望,抗戰時期,隨著大量的文學學術機構和大專院校的遷移,在重慶沙坪壩、成都華西壩、北碚夏壩形成著名的“三壩”教育文化區,聲名遠播。
登輝堂陳列室里有這樣的句子:“北碚有山有水,風景暢麗,春秋佳日,或則濯足嘉陵,聽船夫之邪許怒吼,或則岡巒憑眺……”
復旦把基督教義中的博愛、無私、忠誠、純潔作為道德標準要求自己,教育學生把“團結、服務、奉獻、犧牲作為復旦精神的主要內容,“學術獨立、思想自由”作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發掘學生的智慧,並把“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作為校訓。
復旦大學回遷至上海後,重建登輝堂,後改名為相輝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