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攣型兒童腦癱

2、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 現歸納腦癱兒康復訓練方法,希望對家長有所幫助。 腦癱兒的病情一般是下肢重於上肢,上肢多保留一定的功能,家長應經常讓病兒手抓住物體,繼而抓捏和玩耍。

痙攣型兒童腦癱是腦性癱瘓的一種形式,是指因未成熟大腦在各種原因作用下發育不全而致的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紊亂。有些發生於錐體交叉以下的上頸髓的病變不符合此病的定義,但仍可按腦癱來治療。在美國,痙攣型兒童腦癱患者是患有神經肌肉紊亂的兒科患者中數量最多的一群。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腦癱發病率可為從每1000名新生兒中有6到59例不等。其發病率隨著產前護理、社會經濟條件、環境以及母親和嬰兒所接受的產科和兒科的護理的改善而增長。

疾病病理

1.產前:腦部先天性缺陷,常由於母親在妊娠早期、懷孕頭3個月時患風疹或其他病毒性感染所致。這些兒童往往同時有其他的先天性異常,如白內障、先天性心臟缺陷(室間隔缺損)、耳聾和反應遲鈍。胎兒核紅細胞增多症以往是一個常見的產前原因。胎兒產前期缺氧主要源於胎盤破裂、胎盤梗死、母親的肺炎或心臟疾病。母親飲酒和服用藥物可使腦癱的發病率明顯增加。母親患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同樣是引起腦癱的產前原因。長子女若有腦癱,表明可能為先天性,如腦積水和小頭畸形所致,這就不屬於產前因素。
2.產時:產時最常見的原因為早產。若誕生時體重低於2268g,腦癱發生的機會較多。其他通常是由於不正確套用產鉗、難產或產程延長而產生分娩時創傷或缺氧所致。分娩時對胎兒頸部做牽引,可以使Galen大靜脈斷裂,導致偏癱或四肢癱。局部創傷可致痙攣性偏癱,如難產時胎兒頭部撞擊於骶骨岬。母源性驚厥過程中胎兒可發生偏癱。

腦癱理想治療

目前臨床上治療小兒腦癱比較理想的方法是靶向性細胞再生療法結合腦癱功能訓練。前者可通改善小兒腦癱患者腦細胞的代謝環境,增加代謝酶活性,使受損的腦細胞代謝加快,增加損傷細胞的可復性,干擾和抑制異常腦電、腦磁的發生和傳播,促進腦功能的恢復。迅速修復大腦受損腦細胞,促進新細胞再生,達到治療的目的。後者持久的堅持進行,則可以有效的改善腦癱症狀。

疾病危害

1、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
3、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1/4。
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狀。
5、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康復訓練

當孩子出現了一些腦癱的症狀時,必須帶孩子及時的上醫院就診,因為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兒科嚴重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去認為是不治之症,任由發展,失去了早期全的康復機會,以致部分病兒由輕症發展為重病,甚至終生需人照料,給家庭、個人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及痛苦。隨著康復醫學事業的飛速發展,小兒腦癱的康復有了新的突破。病兒的家長參與掌握一些康復知識,與醫生密切配合,在開展康復訓練,把各種訓練與遊戲、娛樂結合起來,貫穿於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耐心地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甚至年復一年的不間斷操作,可以協助端病兒克服困難,爭取早日過正常兒童的生活。
現歸納腦癱兒康復訓練方法,希望對家長有所幫助。
康復訓練頭部正中位:
腦癱兒的頭經常是偏向一側,家長護理不論是躺、抱、坐或站立時,應經常注意使其頭部位於正中線,尤其是躺臥時頭部兩側墊沙袋或柔軟的物體支撐。若有後抑或前傾,家長在孩子身後用兩手自頭頂垂直按壓,有利於正常模式的形成。有的母親帶孩子夜間吃奶入睡總喜歡在一側,影響孩子頭部中位的保持。
止住流涎:
腦癱兒大多伴有流涎,這是因為面部肌肉及吞咽同時處於痙攣不協調狀態,下頜關閉不全,吞咽反射不靈敏所致。可讓病兒頭部垂直,用食指及中指沿著孩子口唇周圍及面頰進行連續敲擊及按壓;將食中指末端放在病兒下頜下面頸根部的舌骨兩側,托起下頜關閉口腔,然後稍用力上抬,向前劃出,使舌頭上抬,產生吞咽運動,經過一段時間的刺激,有望止住流涎。
採用側臥位:
病兒躺在床上玩或睡眠時,應採取側臥位,這樣有利於痙攣性肌張力的緩解,還有利於肢體的對稱,容易將雙手放在胸前,面前放置玩具及懸掛一些彩色鮮艷汽球和鈴鐺,便於抓握玩具,有利於發展上肢功能,還受到顏色及聲音的刺激。
糾正拇指內收:
腦癱兒的拇指內收幾乎是百分之百,即拇指貼於掌心,四指卷握於拇指外的握拳方式,稱原始握拳。這樣妨礙拇指功能的發育及支撐、伸掌、張手、抓物等動作的進行。拇指功能占整個手指60%,所以家長應經常給孩子一些球形或圓形狀玩具抓握或經常牽拉拇指外伸,或做一隻拇指手套,使其拇指持續地外展,以便得到糾正。
正確的抱姿:
腦癱兒缺乏自主運動,年齡雖過嬰幼兒期,而家長還經常地將他抱在懷裡。如病兒雙手不摟抱大人的頸部,軀幹的控制力又很差時,用一隻手扶住病兒的肩背部,另一隻手扶住臀部,並將雙腿分放在腰髂兩側。當病兒能用手摟抱頸部及軀幹有一定的控制力時,家長採用一手托住病兒臀部處於坐的姿勢,並讓其腿分開,放在一側髂的前後。這樣有利於上肢功能發育,使下肢痙攣內收肌得到拉伸及牽張,起到良好作用。
合適的坐姿:
不良的坐姿極易造成脊柱畸形。為了使痙攣型病兒保持在平面上坐位時骼關節屈曲90度,背部充分伸展,家長可跪病兒身後,用腹部頂住其腰部,將雙上肢從其腋下穿過,阻止肩胛內收,同時用雙手分開孩子的雙腿,並按壓膝關節使其下肢伸直。手足徐動型病兒坐位時,髂關節過度屈曲,下肢伸展分開,頭部後抑,上肢上舉,身體重心偏後,很易後倒。家長可將病兒雙腿併攏屈曲,再用雙手握住其雙肩關節旋內活動,使孩子雙手放到胸前做支撐或抓握玩具。
手功能訓練:
腦癱兒的病情一般是下肢重於上肢,上肢多保留一定的功能,家長應經常讓病兒手抓住物體,繼而抓捏和玩耍。這些訓練有利於手的功能發育,同時也促進智力發展。進一步開展精細動作的訓練,就是眼——手協調協動作。即手指根據眼睛的估察,大腦的支配和調節,有目的地做一些精確度較高的動作,如搭積木,讓孩子在豎直方向疊小方塊;拾豆豆,孩子將桌面上的黃豆或蠶豆用拇指一粒一粒地拿起來,並逐個地放入小瓶內;做插木遊戲,即將木棍插入有窟窿的底座。還可以指導他們做結繩、繫鞋帶和扣鈕等,為將來生活自理打基礎。
培養生活自理: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有殘疾,唯恐受委屈,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有求必應,什麼也不乾,處處包辦代替,養成過分依賴性,甚至到十餘歲,還不能進食、穿衣服、大小便。因為從小未有鍛鍊機會,將使孩子殘留肢體功能喪失,甚為惋惜。故一定從小訓練孩子多種多樣的生活技能,他能做的事情,儘量讓他們自己去鍛鍊,家長可給予熱情指導,最好是手把手的反覆教練。本著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發現點滴進步,給以肯定表揚,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及潛在能力。病兒只有經過訓練,具備了自己進食、穿脫衣服,自理大小便等方面的能力,再經過就業的培訓,達到能從事簡單勞動和功能,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只要合理的進行康復治療,孩子恢復就會更好,為此,除了在醫院進行康復治療外,家長也要在家中進行一些簡單的康復訓練,有得孩子的功能儘早恢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