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樣本採集
在病程早期採集急性期血清,間隔2~3周后採集恢復期血清,有的病毒抗體出現早,應間隔1周左右採集第2份血清,以便早期診斷。採血前建議患者清淡飲食,儘量空腹。
實驗方法
1.病毒中和實驗
是指病毒在活體內或細胞培養中被特異性抗體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種試驗。可用來檢查患病後或人工免疫後機體血清中抗體的增長情況,也可用來鑑定病毒或研究其抗原結構。病毒中和實驗可以在細胞培養、雞胚或動物上進行,一般將抗體做稀釋,與一定量的病毒混合,然後檢測其在細胞培養、雞胚或動物上的感染性。終點是以抑制細胞病變(細胞培養)或病毒複製(雞胚或動物)的抗體最高稀釋度來表示。中和抗體特異性高,維持時間較長,流行病學研究常用此法。
2.紅細胞凝集實驗
部分病毒如流感等表面有血凝素(糖蛋白),在一定條件下,能與雞、豚鼠紅細胞表面的糖蛋白受體結合而發生凝集現象。滴定病毒的血凝效價,便可大致估計病毒顆粒的數量(1個血凝單位=106病毒顆粒)。若血清中出現特異性抗體與相應病毒結合後,使病毒失去凝集紅細胞的能力,從而抑制血凝現象的出現,則稱為血凝抑制現象。利用血凝抑制實驗可以檢測和鑑定具有血凝特性的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腦病毒的輔助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該方法敏感、簡單、費用低,而且操作簡便。同時,也可用於抗體效價檢測。
3.補體結合實驗
用免疫溶血機製做指示系統,來檢測另一反應系統抗原或抗體的試驗,可以用於檢測動物血清中的病毒抗體,病毒抗原與抗體的相互反應可以引起補體結合,最終可導致膜溶解。在補體結合試驗中,如果反應系統中存在待測的抗體(或抗原),則抗原抗體發生反應後可結合補體;再加入指示系統時,由於反應液中已沒有游離的補體而不出現溶血,是為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如果反應系統中不存在的待檢的抗體(或抗原),則在液體中仍有游離的補體存在,當加入指示系統時會出現溶血,是為補體結合試驗陰性。因此補體結合試驗可用已知抗原來檢測相應抗體,或用已知抗體來檢測相應抗原。
4.沉澱實驗
可溶性抗原(如細菌的外毒素、內毒素、菌體裂解液、病毒的可溶性抗原、血清、組織滲出液等)與相應抗體結合,在適當量電解質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沉澱。目前臨床運用較少。
5.凝集實驗
顆粒性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發生凝集的血清學試驗。抗原與抗體複合物在電解質作用下,經過一定時間,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團塊。臨床常用於鑑定菌種和梅毒感染的確認。6.病毒蛋白檢測
病毒侵入宿主細胞後可合成自身結構蛋白與非結構蛋白,也可與宿主細胞發生相互作用而上調或下調宿主蛋白的表達,除直接檢測病毒外,也可檢測與病毒發生作用的蛋白。在檢測分類上可根據檢測對象分為抗原檢測和抗體檢測,也可根據檢測方法分為定性檢測和定量檢測,根據標記物結合於抗體還是抗原分為直接檢測和間接檢測。臨床常用病毒蛋白的檢測方法包括ELISA技術、免疫印跡技術等,均可用標記有酶、發光底物或螢光素的抗體或抗原檢測病毒抗原或針對病毒產生的抗體。免疫酶染色技術包含直接免疫染色和間接免疫染色方法,直接免疫染色法利用螢光素或酶標記,可識別病毒抗原的特異性抗體與感染細胞或組織樣本作用,而間接免疫染色法是利用螢光素或酶標記抗抗體,用病毒特異性抗體與感染細胞或組織樣本作用後,再加入螢光素或酶標記的抵抗抗體作用。間接法較直接法敏感,而且使用方便,可用於多種病毒抗原的檢測,不需要提純病毒的特異性抗體和繁瑣的標記過程。
臨床意義
1.中和試驗具有很強的特異性,是檢測病毒和新分離病毒毒株鑑定最經典的方法,也可用於檢測病毒感染動物血清中的抗體。
2.血凝抑制試驗敏感、簡單、費用低,而且操作簡便。同時,也可用於檢測動物血清中的血凝抑制抗體。補體結合試驗可以用於檢測動物血清中的病毒抗體。
3.補體結合試驗利用抗原抗體複合物同補體結合,把含有已知濃度的補體反應液中的補體消耗掉使濃度減低的現象,以檢出抗原或抗體,是高敏度檢出方法之一,特別是根據抗原物質的特性,抗原抗體反應不能用沉澱反應或凝集反應觀察時也可以利用此法。
4.除傳統的ELISA檢測抗原和抗體外,螢光標記的病毒抗體可用於檢測感染細胞或組織中的病毒蛋白。免疫染色技術已廣泛用於細胞中病毒蛋白的亞細胞定位,監測病毒蛋白的合成過程,分析變異對病毒蛋白合成的影響,研究病毒在動物宿主中的複製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