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同時,此處也是新石器時代教民稼穡的農官、周朝先祖后稷的封國——古邰國城邑遺址。
疙瘩廟來歷
疙瘩廟所在的這個土塬古時叫鳳凰山,傳說疙瘩廟是周武王打敗殷商後,姜尚姜子牙歸國封神斬將之所,即封神斬將台。傳說姜子牙奉師傅玉虛宮元始天尊玉符、金敕在此封得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和飛廉、惡來兩位冰消瓦解惡煞之神,故古時疙瘩廟又稱聚仙宮,是關中道上最大、供奉各路神仙最多的廟宇,那時,這裡香客絡繹不絕,香火鼎盛。至今,原聚仙宮僧道們生活飲用的水井“八卦琉璃井”經後世人的翻修,呈八角狀仍孤獨地躺在原處。與之同時代的古蹟,在封神演義中提及的黃飛虎反殷商紂王投西周武王出五關之一的“穿雲關”則坐落在東距此五公里左右的李台鄉胡家底村。據當地老人回憶,過去,每當清晨,整個聚仙宮都會縈繞在飄渺的晨霧之中,煞有人間仙境之感。
但幾經戰亂和世代更替,聚仙宮多有損毀。
疙瘩廟修繕與現狀
聚仙宮(疙瘩廟)在歷史上曾經重修過一次,目前唯一有史可查的是距今400餘年前,由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出身、前文林郎、山東郿邑巡案劉九經撰寫《新題聚仙宮碑記》,武功縣生員徐州牧書寫,彭三才、彭三學等三人刻制的“重修聚仙宮碑記”石碑。道長把我帶到廟宇外,在屋旁齊腿高的荒草中,打掃被塵土封蓋的石碑,翻閱被塵封的歷史。
文革時期,革陳推新,破除四舊。道房先是作為原疙瘩廟中學的校舍,學生們雖然在此讀書學習,但對廟舍破壞並不大,聚仙宮仍維持著其以前的規模和格局。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教育資源的整合,疙瘩廟中學棄置不用,因缺乏管理,廟宇的設施才逐步被破壞殆盡,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滿目瓦礫,僅剩一間原疙瘩廟中學在70年代修建的大廈房----也就是現在所看見的簡易的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