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版 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6-1
頁 數:160
字 數:59000
印刷時間:2009-6-1
開 本:大32開
定 價:¥22.00
編輯推薦
傳統民居展現豐富的北京文化,公產福利住房的變化軌跡,住房商品化使人民居住水準由生存型向舒適型轉變,民居建設開始與國際大都市相匹配。
內容簡介
在北京建國門立交橋的南邊有一座標誌性建築古蹟,這就是歷經幾百年風風雨雨而倖存下來的始建於明代的城牆及角樓,城牆在整體上雖然已經殘缺,但城牆上因歲月風塵而剝蝕的城磚以及重檐歇山頂的角樓,還在默默訴說著北京久遠的歷史。近代北京有了鐵路之後,轟鳴而來的火車就穿過城牆高大的券門,可以直達市中心的前門箭樓腳下。當通過城牆腳下的鐵路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後,城牆腳下這片後來被稱為“三角地”的地方,一度被簡陋破敗的住房所包圍,有的房子用城牆當作後山牆,還有幾百戶居民索性就住到了城牆上。如今這裡已被鮮花和綠地簇擁的“明城牆遺址公園、”所取代,與其一街之隔的居民住宅小區,延綿到雄偉高大的前門和正陽門城樓腳下,昔日前門火車站高大的鐘樓見證了這個古老城市的不斷變化。
這是當代北京城市面貌和居民住房變化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在現代社會,住房是與人們的生活最為密切的生存空間和環境,安居樂業是國家興旺發達、社會和諧的標誌之一。1949年1月31日,在經歷了無數的歷史動盪後,北京獲得了和平解放,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1978年起實行改革開放,隨著北京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居民的住房狀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居民的居住水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唐代大詩人杜甫在他的不朽詩篇中曾有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憧憬。今天,環境優美、市政基礎設施完善、生活服務設施配套齊全的住宅小區星羅棋布地遍布京城內外,我們曾經嚮往過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樸實願望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現在已成為美好的現實。
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有一部自己的居住史。
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對居住水平的變化有著切身的感受。
當代北京居民居住的歷史曾經經歷過曲折和困難,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我們既經歷過以公有住房租賃為主的時期,也經歷了實行住房商品化的進程;我們既經歷過等待單位分配住房的煎熬,也經歷了以多種渠道解決住房需求的變遷;我們既經歷過擁擠在狹小陋室的無奈,也經歷了搬進寬敞明亮新居的喜悅。在商品房不再有“外銷”和“內銷”的區別後,住房需求不再被身份所限制;“期房”和“現房”在市場上的並存,使我們有了多樣性的選擇;“毛坯房”與“精裝修”的劃分,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居住的個性和方便性;“一手房”和“二手房”市場的不斷成熟,使住房的梯級消費被愈來愈多的人所接受;“拿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顛覆了人們傳統的住房消費理念。通過改革開放,房屋產權從以住房公有為主向多元化產權轉變,住房從以單位分配為主向個人購買轉變,這是居民住房發生的兩大深刻變化。
居民住房和居住水平是一個十分廣泛的內容。從居住地域上看,居住因歷史的變化和發展,形成了不同的區域和文化特點;從居住形態上看,住宅是供人們居住的不可移動的建築物,無論樓房還是平房四合院,都是避風遮雨、棲身安頓之所;從居住狀態上看,人口數量的增減、家庭結構的變化、收入水平的高低、消費觀念的形成,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人們的生活狀況產生直接影響;從居住水平來看,住房的設計、建設、使用、管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也不斷有所變化和調整;從居住環境上看,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商業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等構成了居住質量高低的因素。與此同時,住房還與土地的開發利用、城市建設、房屋拆遷、商品房銷售、市場管理、物業管理等諸多方面密切相關。還要指出,自2004年以來國家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強化保障性住房制度,更是社會普遍關注的民生熱點話題。2007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維護民眾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職責。由此,住房制度從“重市場、輕保障”向“市場、保障並重”回歸,從“重買房、輕租賃”向“租售並舉”的模式回歸,開始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新的里程碑。
正因如此,本書在有限的篇幅內,所有與居住有關的問題不可能都面面俱到,由於不是學術研究,所記述的內容也僅僅反映了當代北京居住歷史的若干側面,讀者可能會在其中發現與自己居住生活相似的地方,也會發現所親身經歷的歷史進程。
作者簡介
丁世華,出生於北京,長期在北京市房地產行政管理部門工作。曾為北京房地產志常務副主編、主要撰稿人,並有多篇研究文章發表。現為北京市房地產法學會副秘書長、北京市法學會理事、北京市行政法學會理事、北京市套用法學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北京史研究會理事、當代北京史研究會理事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居住的歷史源遠流長
一、居住文明的曙光
二、北京傳統民居的特色
第二章 古都房地產新生
一、舊京一瞥
二、房地產權總登記,實現一產一證
三、清理歷史遺留房地產,明確公私產權
四、租賃新規改變舊有習慣
五、取締“拉房纖的”
六、私有出租房屋“國家經租”
第三章 住房變化的軌跡(上)
一、“龍鬚溝”新舊兩重天
二、“排子房”成為幸福村
三、“鄰里住宅”現身京城
四、“單元式”住宅進人百姓家
五、“小區”代替“大街坊”
六、“公社大樓”曇花一現
七、“乾打壘”和“筒子樓”伴隨多年
八、高層住宅樓首次集中建設
第四章 住房變化的軌跡(下)
一、撥亂反正:落實私房政策
二、高層塔樓:居住方式變化帶來的新體驗
三、“三大一小一多”:居住水平提高的一次轉變
四、“新四合院”:延續的居住傳統
五、小康試驗住宅:居住品質提升的標誌
六、經濟適用房:住房多層次供應體系的開端
七、廉租房:社會保障群體的福音
第五章 住房制度改革——從福利制到商品化
一、“以租養房”
二、住房商品化的提出
三、“小步舞曲”
四、實物分房退出歷史舞台
第六章 危舊房改造,開始新的幸福生活
一、“每年拆100萬平方米左右的舊房”
二、“滾雪球”
三、“張大民”們盼到了希望
四、“房改帶危改”
五、從“推平頭”到漸進式、多樣化
附錄:北京市城市居民居住水平統計(1949年-2007年)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