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溶酶體

異溶酶體,作用底物為外源性,即經吞噬作用和胞飲作用攝入細胞內的各種大分子物質、細菌、衰老死亡的細胞及其碎片等。所形成的吞噬泡和胞飲泡與初級溶酶體併合成為異溶酶體。大小相差遠,直徑在0.25~0.8μm之間。呈圓形或橢圓形,少數形狀不規則,圍有一層單位膜。內容物的電子緻密度不等,成均質狀態,或含有結晶樣物質及各種形狀不同的作用底物。

簡介

異溶酶體,作用底物為外源性,即經吞噬作用和胞飲作用攝入細胞內的各種大分子物質、細菌、衰老死亡的細胞及其碎片等。所形成的吞噬泡和胞飲泡與初級溶酶體併合成為異溶酶體。

功能

在異溶酶體、自溶酶體和分泌溶酶體內,酸性水解酶將外來的異物、細胞本身退變的結構或過剩的分泌顆粒消化分解後,產生的可溶性小分子,如胺基酸、單糖和脂肪酸等透過溶酶體膜,進入細胞質基質,繼續參與代謝或作為廢物被清除。不能消化分解的、具有一定電子緻密度的剩餘物質則殘留在溶酶體內,可再與另外的吞噬泡、胞飲泡、自噬體或多餘的分泌顆粒融合,繼續發揮消化分解功能。

不含活性酶,只含不能消化分解的作用底物殘渣的溶酶體,稱後溶酶體或殘餘體。有些殘餘體終生存留在細胞中,如神經細胞和心肌細胞中隨著年齡增長而數量日益增多的脂褐質I有的殘餘體內不能消化的殘渣可以胞吐方式排出細胞外。

形態結構

大小相差遠,直徑在0.25~0.8μm之間。呈圓形或橢圓形,少數形狀不規則,圍有一層單位膜。內容物的電子緻密度不等,成均質狀態,或含有結晶樣物質及各種形狀不同的作用底物。一般認為溶酶體的大小形態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與其內是否存在底物、底物種類以及它們被消化分解的程度有關。

化學組成

溶酶體膜厚約6nm,主要成分為脂蛋白,亦含有較多鞘磷脂,有抗水解酶的能力,可保護細胞,不致引起自溶。其穩定性對細胞完成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溶酶體所含的酶在酸性條件下才顯活性,最適宜pH在3~6之間,現已發現約有50餘種,如酸性磷酸酶、酸性脫氧核糖核酸酶、酸性核糖核酸酶、糖苷酶、芳基硫酸酯酶A和B、組織蛋白酶、膠原酶、脂酶和酯酶等。這些酶各具特異性,可分裂生物大分子中一定類型的鍵,幾乎可以消化分解所有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多糖和脂類等。每一溶酶體只含有若干種酶。同一類型細胞處於不同生理狀態時,其溶酶體所含酶的種類和濃度也可能有所不同。溶酶體內有時還存在一些非酶活性物質,如趨化因子、滲透因子、溶血素、吞噬素和殺菌物質等,它們可以在不同場合下,參與實現溶酶體的各種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