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釋
人的正常心理是人的心理發展與社會生活發展相一致。是普通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異常心理又稱為“變態心理”是偏離正常人心理活動的心理和行為。在談到異常心理這個概念時,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哪種心理才算做“異常心理”
異常就是不正常,也可以成為失常。異常心理即是偏離了大多數人說具有的正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然而,這是一個相對性極強的概念。
因為人類的許多東西如身高、體重、智力等都是常態分配的,大多數人接近平均數,只有少部分人偏於兩端。因此均可視為異常。
判斷標準
如何判別異常心理與正常心理之間的標準。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異常與正常有些時候有本質區別,但另一些時候可能只是有程度的不同。
二、常用的判斷標準有:
1、經驗標準:是諮詢者憑藉自己的臨床經驗和人們對於心理障礙的日常經驗,或來諮詢的的人的主訴去判斷人的心理活動的正常與否。雖然此種方法的主觀性很大,但很大程度上受義務人員和研究者體驗和經驗的影響,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
2、 統計學標準:這一標準來源於對人群的各種心理特性進行的心理測量數據。一般來說心理測量的數據是呈現常態分配的,處於平均數正負兩個標準差區間的人數約占總人數的95%,我們將這部分人定義為正常,而把原理平均數的兩端視為異常。決定一個人心理正常和異常,就以其心理特徵偏離群體的平均值的程度作為依據。統計學標準只能顯示其當前的心理,不能顯示其追蹤結果,這是不足之處。如IQ140以上屬於非常聰明,可以被看作天才,但若追蹤下去,可能一部分人變為普通智力群。
3、 社會適應標準:這也是一種極為普遍運用的標準。它是以社會準則為標準衡量人的心理活動是否與社會的生存環境相適應,並從個體對社會、集體、人際關係、人和自我的態度中和習慣的幸福為方式中來觀察正常與否。適應者為正常,不適應者為異常。很多專業人員引起具備相對的彈性而喜歡這個方法:因為它關注與生活和環境相關的行為,能適應許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因為適應與不適應之間本無客觀標準,因此這一標準也不能完全絕對的適用。如教師多認為兒童的不良適應,表現為:偷竊、逃學。但心理學家卻認為:退卻、孤獨才是不良適應。
4、 醫學標準:又稱為症狀和病因學標準。這一標準源自於醫學的診斷方法,它是根據病因與症狀存在與否,通過各種醫學檢查,找到引起異常心理症狀的生物性原因,以此來判斷心理活動的正常或者異常。進行各種檢查尋找客觀判斷標準。這種標準是十分有效的,但大部分心理障礙可能沒有明顯的器質性變化,還早不到腦病變和其他因素的原因。所以醫學標準也有局限。
類別
異常心理有很多的類別。各國都有自己的分類體系或方案。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分類中,異常心理分為。
1、器質性精神障礙
2、精神活性物質與非以來心精神物質障礙
3、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4、 心境障礙(情感心精神障礙)
5、癔症
6、應激相關障礙
7、 神經症
8、 心理因素相關生理障礙
9、 人格障礙
10、 習慣與衝動控制障礙
11、 性心理障礙、精神發育遲滯與童年和青少年心理發育障礙
12、 童年和少年多動障礙
13、 品行障礙
14、情緒障礙
心理表現
焦慮反應 人們為適應某種特定環境而作出的一種反應方式。如登台演講、重要考試等活動之前,會有心跳加快、坐立不安的緊張焦慮之感。擔心忘了詞、擔心考不好,等事過之後,這些感覺立即消失,這是正常的焦慮反應。
類似歇斯底里現象
最常見的是夫妻吵架,有的女性會大失常態,聲淚俱下,摔東西,撕衣物,盡情發泄。等事態平息下來後,便會從激動的情緒中走出來,恢復常態。
強迫現象
也許你有這樣的體驗:早晨出門,明明鎖上了門,可心裡還嘀咕,轉身又檢查一遍。還有煤氣閥關了嗎?燈閉了嗎?一般腦力勞動者尤其是做事認真的人易出現這種現象。但持續時間不長,對生活、工作無礙,仍屬正常現象。
疑病現象
身體偶有不適,便根據自己有限的醫學常識來簡單地對號入座,懷疑自己得了什麼嚴重的疾病。這種心理現象尤其在身邊的親友、鄰居因病早逝和意外死亡後,更加常見。只要進行檢查,經醫生的解釋後,排除了某種疾病的可能,疑病現象隨之消失。
幻覺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況下,可聽到“敲門聲”、“說話聲”,經過確認後,自己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心因性幻覺。正常人在似睡非睡狀態中偶有幻覺體驗,不能屬病態。
自言自語
獨處時,有些人專注於某一件事,沉浸在某一情境中,常會自言自語,有的會邊說邊露出笑容,但能選擇場合,自我控制,不影響工作、生活,仍屬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