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態
為薔薇科植物亮葉委陵菜的根或帶根全草。多年生草本。根肥大,圓錐形或不規則圓柱形,紫棕色。莖直立,表面密被黃白色綿毛。單數羽狀複葉,基生;葉柄長2.4~3.5厘米,表面被白色綿毛;頂端小葉最大,大的小葉片之間,常隔2~4對小的小葉片,小時片倒卵形至闊橢圓形,先端渾圓,基部闊楔形。邊緣有尖鋸齒,上面濃綠色,下面白色,均被綿毛。聚牽花序頂生;花黃色,直徑約2厘米;萼綠色,5裂,裂片倒卵圓形至橢圓形,副萼片較小,5裂。卵狀披鐘形,兩面均被黃白色綿毛;花瓣5枚,闊倒卵形;雄、雌蕊多數,聚生在白色花托上。瘦果細小,多數,淡褐色,為宿萼所包圍。花期夏秋。
生長環境
生山坡草地、灌叢、林緣及林中,海拔1100-3600米。
分布範圍
產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錫金、尼泊爾有分布。
主要價值
【性味】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澀。" ②《雲南思茅中草藥選》:"苦澀,平。"
【功用主治】清熱消炎,涼血止血。治赤白痢疾,腸炎,胃痛,肺結核咯血,鼻衄,便血,血崩,外傷出血,疔瘡。
①《滇南本草》:"治血崩,白帶,大腸下血,用新瓦焙;治面寒疼,燒酒為引。"
②《貴州民間藥物》:"治痢疾,疔瘡,風濕。"
③《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清熱止血,消炎收斂。治痢疾,腸炎,胃痛,咯血,吐血,外傷出血,痛經。"
④《雲南中草藥選》:"涼血止血,收斂止瀉。治肺結核咯血,吐血,鼻衄,消化不良,貧血,赤白痢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研末,3~5分;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選方】
①治痢疾:鮮翻背白草一兩。加水煎好。將適量紅糖放於鍋中,加酒二兩,點燃燒過,再兌入已煎好的藥水,然後服用。
②治疔瘡:鮮翻背白草,搗爛敷患處,留頭,乾則換之。
③治風濕痛:翻背白草根三兩。泡酒服。(①方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④治外傷出血:翻白葉根,研粉撒。(《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文獻
【文獻論述】
1、《滇南本草》:治血崩,白帶,大腸下血,用新瓦焙;治面寒疼,燒酒為引。
2、《貴州民間藥物》:治痢疾,疔瘡,風濕。
3、《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清熱止血,消炎收斂。治痢疾,腸炎,胃痛,咯血,吐血,外傷出血,痛經。
4、《雲南中草藥選》:涼血止血,收斂止瀉。治肺結核咯血,吐血,鼻衄,消化不良,貧血,赤白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