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地

略地,漢語辭彙。 拼音:lüè dì 注音:ㄌㄩㄝˋ ㄉㄧˋ 詞語解釋: (1).巡視邊境。 (2).占領土地;侵占土地。

詞目

略地

拼音

lüè dì

注音

ㄌㄩㄝˋ ㄉㄧˋ

出處與詳解

1、巡視邊境。

①《左傳·隱公五年》:“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 孔穎達 疏:“言欲案行邊竟。”

②《東周列國志》第三八回:“ 文公 同 趙衰 略地至 原 。”

2、占領土地;侵占土地。

①《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足下必將戰勝然後略地,攻得然後下城,臣竊以為過矣。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可乎?”

②《後漢書·丁鴻傳》:“世祖略地潁陽,潁陽城守不下,綝說其宰,遂與俱降,世祖大喜,厚加賞勞。”

③宋 洪邁 《容齋隨筆·漢景帝忍殺》:“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

④毛澤東 《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 日本 帝國主義的攻城、略地、姦淫、搶劫,焚燒和屠殺,把亡國危險最後地加在 中國 人身上。”

作品相關

《略地》

《略地》是古代軍事著作《六韜》里記載的一篇文章,記錄在“虎韜篇”——主要是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本篇闡述了攻打城邑的作戰方法。有以下凡個要點:一是加強警戒,扼守交通要道,切斷敵人外援,這樣,城年被圍軍民便會恐慌不安,敵軍最終必會投降。同時警惕敵人假裝投降,乘我懈怠發起攻擊。二是採取“圍師必闕”的方法,誘敵出城突圍,乘機予以全殲。三是圍城打援,“審知敵人別軍所在,及其大城別堡”,嚴加防備,敵人援兵“必莫敢至”。四是攻克、敵人城池之後,應以“仁義”、“厚德”收攬民心,“無燔人積聚,無壞人宮室”,“降者勿殺,得而勿戮”。這些就是攻城作戰的一般原則。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我軍乘勝深入敵國,占領其土地,但還有大城未能攻下,而敵人城外另有一支部隊固守險要地形與我軍相峙。我想圍攻城池,又恐怕其城外部隊淬然向我發起攻擊,與城內守敵裡應外合,對我形成兩面夾擊之勢,以致我全軍大亂,官兵恐懼震駭。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凡是攻城圍邑之時,應把戰車;騎兵配置在離城較遠的地方,擔任守衛和警戒,以隔斷敵人內外之間的聯繫。這樣,城內敵人曠日持久必然糧食斷絕,而外面的糧食又不能輸入。如此,城內軍民就會發生恐慌,守城的敵將必然投降。”

武王問:“城內敵軍斷糧,城外糧食又不得輸入,這時敵人內外暗中互相聯繫,秘密謀劃向外突圍,乘著黑夜出城拚命死戰,敵人的車騎精銳有的突擊我內部,有的進攻我外面,使我軍士卒恐懼惶惑,全軍大敗混亂,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遇到這種情況,應把我軍分為三部,並根據地形情況審慎屯駐。詳細查明敵人城外部隊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大城別堡的狀況,然後為被圍敵人留出一條道路,以引誘城內敵軍外逃。但須嚴密戒備,不要讓敵人跑掉。由於被圍敵人驚恐慌亂,因此突圍時不是想逃人山林,就是想撤往另一城邑。這時我軍應以一部,首先趕走敵人在城外的部隊,以另一部車騎精銳在距城較遠的地方,阻止敵人突圍的先頭部隊,不要讓他們逃脫。在這種形勢下,守城敵軍就會誤以為其先頭部隊已突圍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通道,其精銳士卒就必定會繼續出城外逃,只留下一些老弱士卒在城內。然後用我軍的第三部戰車和騎兵,深入長驅,插入敵後。如此,敵人守城部隊必不敢繼續突圍。這時我軍要格外謹慎,不要急於同敵人交戰,只要斷絕其糧道,把它圍困起來,日子一久,敵人必然投降。攻克城邑之後,不要焚燒其倉庫的糧食,不要毀壞城內民眾的房屋,不要砍伐墳地的樹木和廟祠的叢林,不要殺戮投降的敵軍士卒,不要虐待敵人被俘的人員。藉此向敵國民眾表示仁慈,施加恩惠,並向敵國軍民宣布,有罪的只是無道君主一人。這樣,天下就會心悅誠服了。”

武王說:“說得太好了!”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故勝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別軍①守險與我相拒,我欲攻城圍邑,恐其別軍卒至而擊我,中外相合②,擊我表里,三

軍大亂,上下恐駭,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圍邑,車騎必遠,屯衛警戒,阻其外內。中人③絕糧,外不得輸。城人④恐怖,其將必降。”

武王曰:“中人絕糧,外不得輸,陰為約誓,相與密謀,夜出窮寇死戰,其車騎銳士,或沖我內,或擊我外,士卒迷惑;三軍敗亂,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當分軍為三軍,謹視地形而處。審知敵人別軍所在,及其大城別堡⑤,為之置遺缺之道,以利其心,謹備勿失。敵人恐懼,不入山林,即歸大邑。走其別軍,車騎遠要其前,勿令遺脫。中人以為先出者得其徑道,其練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獨在。車騎深入長驅,敵人之軍必莫敢至。慎勿與戰,絕其糧道,圍而守之,必久其日。無燔人積聚,無壞人宮室,冢樹社叢⑥勿伐,降者勿殺,得而勿戮、示之以仁義,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⑦。如此,則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注釋

①別軍:指敵方的另一支部隊。

②中外:指敵城中守軍與城外援軍。

③中人:指被圍困在城中的敵軍。

④城人:指被圍困在城中的軍民。

⑤大城別堡:指被我所圍城池附近的敵國大城市和堡壘。

⑥冢樹:墳墓地的樹木。社叢,社神廟旁的樹林。社,古代祭把神靈的場所。

⑦罪在一人:意指所有的罪惡均在敵國君主一人身上,而與普通百姓無關。

例證

攻城作戰是古代常見的作戰樣式之一。城邑一般均為一國或一地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勢所必爭。但在冷兵器時代,由於攻城技術相對落後,高城深池難以強力攻取。因此,在攻城時,必須將強攻與智取有機結合起來,在圍城的同時,斷敵糧道,殲敵援兵,才能達到攻克敵人城池的目的。宋滅北漢就是運用這一戰法取得勝利的。

宋在完成南方的統一後,開始集中力量準備消滅北漢。北漢依恃遼的支持,經常南下騷擾宋境,雙方衝突始終未斷,早在宋太祖時,對北漢曾發動過三次進攻。第一次是開寶元年(968 年)八月,乘北漢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之際,宋軍進攻北漢,直逼太原城下,後由於遼派兵南下救援北漢,宋軍撤退。第二次是在開寶二年二月,來太祖親良率兵進攻北漢,圍困太原長達四個月,由於漢軍頑強堅守,遼兵再次增援,宋軍撤圍退兵。第三次是在開寶九年八月,兵分五路進攻北漢,在太原城下大敗漢軍。但由於宋太祖突然去世,宋軍撤退。

宋太宗鑒於以往進攻北漢失利的教訓,決定攻城阻援,以優勢兵力強攻太原,並以有力部隊從東北兩面阻擊遼援軍。其具體部署是:以潘美率軍進攻太原,命郭進率部阻擊遼軍,宋太宗親率一部兵力牽制幽州的遼軍大規模西援或南下。太平興國四年(979 年)二月十五日,宋太宗自東京出發。三月中旬,郭進率軍進至石嶺關。北漢統治者向遼求援,遼派南院宰相耶律沙、

冀王耶律塔爾率兵先行,以南院大王耶律斜珍、樞密副使穆濟率軍繼後,由東面增援;又派將領韓侼、耶律善布率兵從北面增援北漢。三月十六日,耶律沙率兵至白馬嶺(今山西盂縣東北),與郭進阻援部隊遭遇,兩軍隔大澗對峙。遼軍渡澗進攻宋軍,郭進乘其半渡,率騎兵奮擊,耶律塔爾戰死,遼軍大敗。遼北路援軍由大同南下,途中聽說東路敗退,自動撤走。四月中旬,宋軍數十萬之眾包圍了北漢都城太原。四月二十六日,宋太宗親臨太原城下,四面巡視督戰。北漢主劉繼元在困守孤城、外無援兵、內部厭戰的情況下,於五月初五日出降,北漢滅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