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1999年12月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農業推廣專業(專科);2003年12月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林業生態環境工程與管理專業(本科)。
1985年7月—1988年8月在原隴南地區蠶桑茶桔指導站工作,任技術員;
1988年8月—1991年12月在原隴南地區多種經營站工作,任技術員;
1991年12月—1992年5月在原隴南地區蠶桑技術服務站工作,任副站長、助理農藝師;
1992年5月—2010年8在原隴南市蠶桑工作總站工作,任科長、農藝師、高級農藝師;
2010年8月至今在隴南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工作,任副站長、高級農藝師、副研究員、研究員。
任農藝師技術職務以來,先後主持部列星火科技項目1個,省列星火科技項目3個;參與實施完成省列研究與示範推廣項目2個;主持實施完成市(地)列科技項目4個。這些項目均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其中:
1992—1995年參與(排名第四)實施完成的省列《種桑養蠶試驗與示範》課題於1996年6月通過省級技術鑑定,鑑定認為達到省內同類項目領先水平;
1995年—1997年組織實施完成的省農業廳《蠶桑“兩高一優”綜合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課題於2000年6月獲省農業廳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4—1995年主持完成的省農業區劃辦《蠶桑系列開發研究》課題,經省農業區化辦組織驗收鑑定後收編於《甘肅省商品經濟系列開發研究彙編》;
2006—2008年主持完成省列《植桑養蠶“3+1”種養模式推廣及相關技術示範》項目,通過省級技術鑑定,達到國內同類研究項目先進水平,於2010年獲隴南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7年—2010年參與實施完成《正寧縣四郎河川區千畝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建設》項目,通過市級技術鑑定,於2011年獲慶陽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8—2010年主持實施省列《隴南優質蠶繭生產技術開發》項目,已全面完成了項目任務指標,擬在2013年驗收鑑定。
創建了蠶種檢驗室,恢復了蠶種檢驗業務,填補了省內蠶種監督檢驗的空白。不斷學習鑽研和實踐創新,積極倡導並組織示範推廣“全年分期多次養蠶”、家蠶“春種秋養”、小蠶1日兩回育、“塑膠大棚養蠶”、“方格蔟自動上蔟”、“桑樹嫁接體育苗”、桑園立體種養、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關鍵技術,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為推動全市乃至全省蠶桑事業穩步發展,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助推新農村建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多次受到省、市政府和有關部門表彰獎勵。
代表性作品
擔任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來,先後編寫培訓講義10套,培訓市內外技術骨幹300多名。通過發揮傳、幫、帶作用,培養農藝師12人,高級農藝師3人。《西部隴上蠶業管理理論與實踐技術》(主編,31萬字,由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既展示了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和省上領導、國內知名專家教授對甘肅蠶業發展的關懷重視,又反映了全省廣大蠶業工作者30個春秋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同時還讓人們看到一定歷史時期內甘肅蠶業發展的脈搏,對總結經驗、開創未來有著重要啟示。
《中國蠶業史》(參與編寫3.2萬字),對弘揚我國蠶桑文化,推動現代蠶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甘肅卷)完成了四章、二十二節的內容,總計3.2萬餘字;
在《隴南農業實用技術新編》完成兩項技術,總計1萬餘字;
《隴南農業志》(蠶桑部分)完成二節,總計2萬餘字;
《甘肅扶貧開發培訓實用教材》完成第七節。
《甘肅農業史話》完成一節,總計1590字。
《發揮隴南優勢推進退耕還林後續產業發展》在國家級權威刊。
《中國林業》2012年8下(總第761)發表。本文簡述了桑樹的生態屏障和社會經濟功能及其在退耕還林後續產業建設中的作用,分析了隴南桑樹栽培的優勢和現狀,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建議與對策。
《密植桑園套種冬牧-70黑麥草技術探討》在國家級權威刊物《林業實用技術》2012年第10期發表,本文闡述了隴南密植桑園栽培現狀,分析了套種冬牧-70黑麥草的比較優勢,提出了密植桑園栽植技術規範和套種技術要點,對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單位面積桑園產出率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起草修訂了《蟻蠶黑暗袋收集技術規程》、《小蠶薄膜覆蓋1日兩回育技術規程》、《養蠶塑膠大棚建造技術規程》、《塑膠大棚養蠶技術規程》,經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定後作為地方標準發布實施,對穩定蠶桑產業生產基地,鞏固國家“東桑西移”成果,推動蠶桑產業標準化生產,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