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明代劉基詩作]

田家[明代劉基詩作]

《田家》是明代劉基創作的五言作品。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台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作品原文

田 家

田家無所求,所求在衣食。

丈夫事耕稼,婦女攻紡績。

侵晨荷鋤出[1],暮夜不遑息[2]。

飽暖匪天降[3],賴爾筋與力[4]。

租稅所從來,官府宜愛惜。

如何恣刻剝[5],滲漉盡涓滴[6]。

怪當休明時[7],狼藉多盜賊[8]。

豈無仁義矛[9],可以弭鋒鏑[10]。

安得廉循吏[11],與國共欣戚[12]。

清心罷苞苴[13],養民瘳國脈[14]。

作品注釋

[1]侵晨:天蒙蒙亮。

[2]不遑(huáng):無暇。遑:閒暇,空閒。

[3]匪:通“非”。

[4]筋與力:體力。此指體力勞動。

[5]恣:放縱,無拘束,無限制。刻剝:苛刻的剝削。

[6]滲漉:水向下滲漏。上二句說:怎么可以無限制地刻剝農民,就像水滲漏那樣點滴不留呢?

[7]休明時:美好清明的時代。(晉)潘岳《西征賦》:“當休明之盛世。”這裡是不得不用的頌辭,即套語。

[8]狼藉:縱橫散亂的樣子,這裡是到處都有的意思。盜賊:古代封建地主階級常把因飢餓而起來造成的農民稱為“盜賊”。

[9]仁義矛:仁義的“武器”。即仁政。

[10]弭(mǐ):消除,停止。鋒鏑(dí):指戰亂。

[11]廉循吏:廉潔奉公、守法愛民的官吏。

[12]共欣戚:意即“休戚與共”。欣:喜。戚:悲哀。

[13]苞(bāo)苴(jū):指賄賂。《荀子·大路》“苞苴行與?讒夫興與?”楊倞註:“貨賄必以物苞裹,故總謂之苞苴。”

[14]瘳(chōu):病癒。國脈:國家命脈。《書經·五子之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作品簡析

此詩大約作於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15)左右。詩歌前八句,細緻描述了農民的辛勤勞苦,“侵晨”即出,“暮夜”還不得息,用自己的體力換來收成。“租稅”四句寫統治者剝削農民,點滴不留,絲毫不愛惜、體恤農民的辛苦。“怪當”二句,指出因為官府無限制的剝削,農民不得溫飽,不得不鋌而走險,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最後六句是詩人的感慨,詩人認為任用循吏,施行仁政,與民同憂樂,必能根治社會的弊端。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當時正被革職還鄉,他做官是以廉潔正直著稱,詩中提到“安得廉循吏”也揭示了朝廷用人不當和抒發自己的怨憤情緒。

這首詩語言質樸,結構嚴謹,反映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時局、國運的關心。

作者簡介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號犁眉,處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元至順二年(1332)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行省元帥都事等職。因反對“招撫”方國珍等事被革職。明太祖朱元璋起事後,劉基於至正二十年(1360)到應天(今南京),輔佐太祖平定天下,為明開國功臣,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洪武四年(1371)辭官。晚年為左丞相胡惟庸譖毀,憂憤而死。正德中謚“文成”。劉基精通天文兵法,運籌帷幄,為朱元璋得力助手,且詩文皆工。其文與宋濂齊名,暢達有奇氣,其詩與高啟並肩,雄渾而奔放。他生當亂世,憂國憂民,其作品反映了社會動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也揭露了元朝統治者的殘暴和腐朽。有《誠意伯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