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紋枯病

生薑紋枯病,是一種主要危害葉鞘,也危害葉片的植物疾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生薑紋枯病

中文別名:生薑立枯病

英文名稱:Ginger summer blight

病原中文名稱:立枯絲核菌、有性態為亡革菌

病原拉丁學名:Rhizoctonia solani Kahn.有性態為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擔子菌亞門真菌。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生薑

危害部位:葉片、葉鞘

傳播因子:土壤、病殘體、雜草、糞肥、病株、風雨、灌溉水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葉鞘,也危害葉片。葉鞘上發生灰綠色圓形病斑,後擴大呈不規則形或長圓形,葉片上病斑水浸狀,擴大後呈雲紋狀不規則的大型病斑,軟化腐爛,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白色蛛絲狀的菌絲體,後期菌絲集結形成菌核。

病原形態特徵:

菌絲體初無色,漸變褐色,粗10~14?m,有分枝,分枝處稍繳縮。菌核圓形,褐色,直徑1至數mm。

浸染循環:

病原以菌核地土壤中越冬,或以菌絲體、菌核在雜草和田間其他寄主上越冬。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多雨、日照不足易發病。

(5)前作稻紋枯病嚴重,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育苗移栽或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5)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6)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7)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綠色無公害中藥防治

B、用藥方法:對病株及病株周圍2~3米內植株進行灌根或小面積漫灌;若病原菌同時為害地上部分,應在根部灌藥的同時,地上部分同時進行噴霧,每5天用藥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