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布局
正文
國民經濟各部門、再生產各環節、生產力各要素的地域分布與組合。生產力布局的層次 ①社會生產力的總體布局。這是巨觀層次的布局。主要內容是全面分析整個國民經濟範圍內生產力的地區分布現狀及其基本特點和存在問題,綜合評價全國及各地區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的狀況與潛力,研究並確定全國生產力布局的戰略發展方向,論證其巨觀效益,規定解決全國生產力布局中全局性問題的基本政策、途徑和方法,形成全國生產力綜合布局的總藍圖。②生產部門布局和地區生產力布局。這是中觀層次的布局。主要內容是具體分析各部門、各地區的優勢與劣勢,研究並確定開發的目標、主攻方向、重大項目地區分布的部署,圍繞重大項目或主導產業安排相關項目或相關產業的布局,分析各部門、各地區在全國地域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部門聯繫、地區聯繫的基本趨勢,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域經濟網路形成發展的前景。③企業區位的選定,這是微觀層次的布局。主要內容是研究並確定企業的區位,摸清四周相鄰企業的情況,建設區內的土地資源、氣候、地形、地質條件,水源、能源的距離及其保證程度,企業對外聯繫的運輸條件,企業取得各種生產條件和銷售各種產品的市場狀況,預測企業生產建設對環境的影響,等等。
布局因素 生產力布局是隨各種布局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些因素主要有:①自然因素。即自然環境、自然資源。②人口因素。主要指人口的數量、質量、密度。③技術因素。主要指科學技術總水平、企業的技術裝備及新技術掌握套用的深度與廣度。④經濟因素。主要指經濟開拓的歷史特點,已有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已形成的經濟結構。⑤社會政治因素。主要指國際國內政治狀況、國家(特別是區域)的經濟政策。
上述布局因素對各類部門布局的作用是很複雜的。不同的因素,對特定部門的布局的作用很不相同。同一因素,對不同部門的布局的影響也有重大差別。但諸因素不是單獨地對生產力布局起作用,而是在特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下,在相互交錯的關係下綜合地影響布局的。布局因素的變化,改變著生產力布局的形式。因此,生產力布局、格局的形成及其發展變化,都有其內在必然性。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的空間不斷擴大,生產部門、生產環節、生產要素的空間組合日趨複雜和多樣化,這是支配生產力分布發展變化的最一般的規律。由於社會生產方式的不同,在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上,生產力分布的一般規律的作用和表現形式,又具有質的差異性。生產的分散性、狹隘性、閉塞性、自給性,是封建社會生產分布的基本屬性。地域分工不斷擴大,生產要素的空間組合日益具有世界規模,資本自發地向利潤最高的地區集中,新興地區的崛起伴隨著老區的停滯或衰落,是資本主義生產分布的基本屬性。在全國範圍內,通過社會總資源的有計畫按比例的分配與調度,使各個地區以及地區內各組成部分得到協調發展,促進各地區和全國國民經濟的普遍高漲以及各生產要素的保持或發展,則是社會主義生產分布的基本屬性。
布局原則 生產分布的一般規律決定了生產力的布局原則,主要有:①調整先進地區與落後地區的發展比例,促進落後地區的開發;②企業布置集中與分散相結合;③地區專門化與地區多樣化發展相結合;④根據各類企業的指向性,選擇最佳區位。這些布局原則是相互聯繫的,但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又有區別。第一條,主要是解決區域結構問題;第二條,主要解決企業內部和外部的規模經濟問題;第三條,主要解決各部門各生產要素在各個地域單元內的組合問題;第四條,主要解決具體企業的定位問題。
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生產力布局合理化的主要尺度有原則區別。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私有制的分割,生產是個別資本的行為,資本家之間的利益根本對立,爭奪最佳區位的鬥爭非常激烈。因而在生產力布局中,資本家更多的是考慮個別企業或壟斷組織所屬企業群最佳區位的選擇。布局方案的取捨,主要是決定於企業自身的可預見的經濟效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布局是一個具有全面性質、長遠性質和戰略意義的問題,既要重祝個別企業區位的選擇,保證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更要遵循反映生產力分布規律的各項布局原則,統籌兼顧,全面安排,在保證布局的國民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兼顧布局的政治上、國防上的要求,如有利於各民族的團結,有利於國家戰略防禦能力的加強,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最大限度地統一起來,這是衡量社會主義生產力布局合理與否的主要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