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道德

生態道德

生態道德,又稱環境道德,是道德範疇具有特殊涵義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態環境的主要本質、體現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要求,並須成為人們的普遍信念而對人們行為發生影響的基本道德規範。生態道德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第一,它必須是反映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最本質、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關係的基本概念;第二,它的規定性必須體現一定的社會整體對人們的道德要求,顯示人們認識和掌握道德現象的一定階段;第三,它必須是作為一種信念存在於人們內心,並能時時指導和制約人們的行為”。

具體舉措

生態道德的建設是一項複雜的工程,牽扯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關係到各力一的利益。因為是一種道德,關係到人們內心的價值觀和是非判斷,所以它不同於法律規章和制度體系的建設,生態道德建設更複雜,更系統,所以需要採取更為謹慎的措施來實施和完善。

社會環境

良好的社會環境對於生態道德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了良好的環境,形成全民保護環境、全民節能減排、全民治理污染的良好的社會風尚,才有利於生態道德建設的順利實施。

我們要通過大眾媒體的宣傳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用輿論引導行為,培育良好的生產環境、生活環境、消費環境。

近幾年來,我國的大眾媒體在社會宣傳、輿論監督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國公民的環保意識和生態危機意識在近幾年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社會尚未形成人人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和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並且也不能夠適應我國當前形勢下對生態道德建設的需要。

這就需要加大網路、電視、新聞、報紙、雜誌的宣傳力度,使人們認識到生態危機的危害性和樹立生態保護意識的緊迫性,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通過生態道德建設,使人人合理生產,合理生活,合理消費,反對一切與社會卞義生態道德建設不相符的生產、生活、消費觀念,把生態道德的觀念自覺貫徹到日常的行為中去,自覺抵制不良習俗,為生態道德建設培育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強生態道德教育,提高整個社會的生態道德能力。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告訴我們,仟何一種道德最終能否為社會所接受,能否轉化為社會成員的風俗習慣和道德實踐,關鍵在於它能否反映社會倫理關係的本質,是否體能體現社會發展的必然性。這也就是說,生態道德究竟能夠在多大範圍、何種程度上為人們所信奉和遵循,主要取決於生態道德教育的廣度和深度。道德教育的力量是顯{的易見的,只有加強對生態道德教育,提高性個民族的生態意識,才能更好地應對環境危機,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但是生態道德教育是一個系統的、龐大的工程,需要我們去進行綜合、全方面的建設。同時,我們應該實現生態道德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化,要通過網路、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各種途徑,把生態道德教育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時可以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實踐活動、宣傳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網路資源、圖片資料、宣傳手冊等途徑,向人們宣傳生態道德教育的知識,把生態道德教育寓於生活中來。

制度保障

我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法律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保護、規範和約束的作用,法律也有著不可代替和不可動搖的地位。在應對環境危機的過程中,要加強生態道德建設,必須重視法律和制度的作用,用法律和制度來規範生態道德建設,並用它來保障生態道德建設的順利開展。

首先,要加大生態道德建設力度與法律法規的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我們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參考國外生態道德建設法律法規的經驗,制定適合社會發展的法律。同時,堅持頂防為主、防治結合,把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把生態保護和生態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加強生態道德建設的立法保障。

其次,把生態道德建設的執法保障和制度保障有機結合。法律的有效性關鍵在於實施和執行的力度,有法可依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於如何去有效地執行,對全體公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製度時,要把實現經濟、政治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目標作為出發點,並且進一步研究其倫理導向,使生態道德建設目標與經濟和政治建設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

最後,做到生態道德建設的法制與德治有機結合。我們在強調生態道德建設中法律法規制度建設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了道德的作用。實踐證明,仟何一種社會形態的有序協調發展,單純依靠道德不行,因為它不能代替法律的強制功能;單純依靠法律也不行,因為它不能代替道德的社會調適功能。只有道德與法制雙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生態環境問題,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和性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