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影響預測

在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生態分析和影響分析的基礎上,有選擇有重點地對某些受影響生態系統做深入研究,對些主要生態因子的變化和生態環境功能變化作定量或半定量預測計算,以便把握因開發建設活動而導致的生態系統結構變化和環境功能變化的程度以及相關的環境後果,由此進一步明確開發建設者應負的環境責任以及指出為保護生態環境和維持區域生態環境功能不被削弱而應採取的措施及要求。

預測內容

生態環境影響預測包括三方面的分析:影響因素(如建設項目)分析,即工程影響因素分析;生態環境受體分析,即受影響對象的確定;生態影響效應的分析,即發生了什麼問題。後兩個問題往往因生態系統類型的不同而不同。

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可概括為整體性影響和敏感性影響兩大主要問題,並有自然資源影響乃至區域和流域性影響等問題。

生態整體性影響可從區域或流域、景觀生態、生態系統或生物群落等不同的層次作分析。套用景觀生態學方法作分析時,主要回答的問題是:對生態環境起控制作用的自然生態體系(生態系統或群落)穩定性如何、其生物總量增加還是減少、其第一性生產力是增加還是削弱。換句話說,其恢復穩定性(一般以植被生物量度量)是否增加,其阻抗穩定性(如物種多樣性、景觀多樣性、連通性與面積等)是否增加等。

套用傳統生態學方法作分析時,需要回答:系統是否毀滅或生態環境是否嚴重惡化,系統是否可正向演替或自然恢復,生物多樣性(主要是生境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是否減少。在做生態系統因子層次的影響分析時,還會涉及是否影響關鍵性生態因子,如生態系統建群生物和生態系統限制性因子等。有無替代或可否恢復也是經常分析的問題。

生態環境敏感性問題常是影響預測的重點。這類敏感保護目標(或重點保護對象)有的是法定的,有的是科學評價認定的,還有來自社會或局部地域的。有的法定保護目標也需作科學評定,例如很多自然遺蹟(地質學的、地理學的等)因其內容複雜,法規難以一一列舉,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也有較大差距,都需在評價中科學地認識。

自然資源影響問題,有的有法律規定,如基本農田保護區,有的有規劃,也納入保護中。環評中最需作影響分析的是那些地域性特產、稀缺資源以及不可恢復性資源,如景觀資源等。區域或流域記憶體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沙漠化、自然災害等,也都是影響分析的重要內容。任何開發建設活動,都不應加劇這類問題。生態環境脆弱性的分析,有時是十分重要的。

預測方法

生態環境影響預測內容包括:種群是否改變或消失,生境是否發生變化,生態系統結構是否發生變化,影響是否不可避免和影響是否可逆等。

專業判斷法

依靠專家有關植物、動物及其棲息地和對有關生物群落抵禦干擾或對干擾產生反應能力的專業判斷,預測開發活動帶來的生物環境變化。這種方法比較簡單,但有一定的主觀性,受專家專業知識和經驗的限制。

類比法

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比較分析法,如對目前已使用殺蟲劑的沼澤與未使用過殺蟲劑的沼澤進行比較,用於預測使用殺蟲劑後對沼澤的影響;另一種是控制實驗類比法,如把實驗性的殺蟲劑劑量用在現有鹽土沼澤地的一小塊區域,並與該沼澤未使用殺蟲劑區域進行對比。 .

數學模式法

採用這種方法是根據生態理論和經驗建立的生態影響預測模式,預測開發活動引起的生物生態環境的變化。該方法在影響預測中有一定局限性,主要原因是:

① 因對許多生態系統了解不充分而不能充分地用方程式表達;

② 需要大量的現場數據來估算模式係數,需要較長時間檢驗模式。在許多情況下,生態系統模型檢驗需要延續幾十年。

指數法

方法要求

① 分析研究評價的生態因子的性質及變化規律。

② 建立表征各生態因子特徵的指標體系。

③ 確定評價標準。

④ 建立評價函式曲線,將評價的環境因子的現狀值(開發建設活動前)與預測值(開發建設活動後)轉換為統一的無量綱的環境質量指標,用1~0表示優劣(“1”表示最佳的、頂級的、原始或人類干預甚少的生態環境況;“0”表示最差的、極度破壞的、幾乎非生物性的生態環境狀況,如沙漠)。這一划分實際上是確定了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由此計算出開發建設活動前後環境因子質量的變化值。

⑤ 根據各評價因子的相對重要性賦予權重。

⑥ 將各因子的變化值綜合,得出綜合影響評價值 。

技術要點

生態環境影響預測方法依據要解決的問題、擁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手段而有不同的選擇。《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一非污染生態影響》(HJ/T 19—1997)推薦了許多適用方法都是進行自然生態影響評價的常用方法。生態影響預測一般採取類比分析、生態機理分析、景觀生態學的方法進行文字分析與定性描述,也可以輔以數學模擬進行預測,如水土流失、水體富營養化等內容的預測。

生態影響預測還可以在現狀定量調查基礎上,根據項目建設生態破壞的程度進行推算。在進行生態環境影響預測或分析時,需注意如下問題:

(1) 持生態整體性觀念,切忌割裂整體性作“點”或“片段”分析。

(2) 持生態系統為開放性系統觀,切忌把自然保護區當作封閉系統分析影響。

(3) 持生態系統為地域差異性系統觀,切忌以一般的普遍規律推斷特殊地域的特殊性。

(4) 持生態系統為動態變化的系統觀,切忌用一成不變的觀念和過時資料為依據作主觀推斷。

(5) 做好深入細緻的工程分析,要做到把全部工程活動(包括主體工程、輔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和環保工程等)都納入分析;把工程活動的全過程(從勘探至閉礦、設備退役)都納入分析;把各種不同的影響形式、內容都納入分析,篩選重點影響問題作深入分析與研究。

(6) 做好敏感保護目標的影響分析,要做到對敏感保護目標逐一進行影響分析,並結合上述的工程分析內容作全部活動、全過程和所有影響形式的影響分析;針對敏感保護目標的性質、保護要求做好影響分析。

(7) 正確處理依法評價影響和科學評價影響的問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主要解決兩類問題:一是貫徹執行環保政策與法規,將建設項目的影響限定在法規允許的範圍內;二是科學地預測實際發生的影響。有時,建設項目能滿足法規要求,但不一定實際影響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可以通過調整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而解決建設項目不符合法規的問題,但“調整”並不等於消除了實際影響。科學地預測實際發生的生態環境影響是環境影響評價的真諦。

(8) 正確處理一般評價和生態環境影響特殊性問題。一般評價比較重視直接影響而忽視甚至否認間接影響,重視顯現性影響而忽視潛在影響,重視局地影響而忽視區域性影響,重視單因子影響而忽視綜合性影響。生態環境影響分析中應充分重視間接性的、潛在的、區域性的和綜合性的影響 。

基本步驟

開發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影響預測是在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生態影響分析的基礎上,有選擇有重點地對某些受影響生態系統做深入研究,對某些主要生態因子的變化和生態環境功能變化做定量或半定量預測計算,以便把握因開發建設活動而導致的生態系統結構變化和環境功能變化的程度以及相關的環境後果。生態環境影響預測的基本程式如下:

① 選定影響預測的主要對象和主要預測因子。

② 根據預測的影響對象和因子選擇預測方法、模式、參數,並進行計算。

③ 研究確定評價標準和進行主要生態系統和主要環境功能的預測評價。

④ 進行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相關影響的綜合評價與分析 。

影響預測的內容與指標

① 自然資源開發項目對區域生態環境(主要包括對土地、生物、水資源等生態因子)影響的預測內容包括:a.是否帶來某些新的生態變化;b.是否使某些生態影響嚴重化;c. 是否使生態問題發生時間與空間上的變更;d.是否使某些原來存在的生態問題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② 3級評價要對關鍵評價因子(如對綠地、珍稀瀕危物種、荒漠等)進行預測;2級評價要對所有重要評價因子均進行單項預測;1級評價除進行單項預測外,還要對區域性全方位的影響進行預測。

③ 為便於分析和採取對策,生態影響劃分為: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可逆影響與不可逆影響,近期影響與長期影響,一次影響與累積影響,明顯影響與潛在影響,局部影響與區域影響。

④ 要根據不同因子受開發建設影響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表現和累積情況進行預測評估。從時間分布上可以表現為年內(月份)和年際(準備期、施工期、運轉期)變化兩個方面。從空間分布可以劃分為巨觀(開發區域及其周邊地區)和微觀(影響因子分布)兩個部分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