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杏園鄉

杏園鄉位於定西市安定區東南部,地處安定、隴西、通渭三縣交界地帶。古時以茂盛的杏樹園而得名,這裡最高海拔2505米,最低海拔2000米,距市區41公里,310國道、紅馬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杏園鄉總流域面積109.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300畝,所轄9個行政村76個社,總人口8445人。2004年人均產糧481公斤,人均純收入1500元。境內的牛營大山素有“天然牧場”之稱。享譽省內外的“龍王潭”礦泉水發源於此地。

鄉鎮榮譽

在鄉黨委、鄉政府正確領導下,杏園鄉人民充分發揚“三苦”精神,立足鄉情,銳意改革,創造性開展工作,使杏園鄉社會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發展。鄉黨委,鄉政府曾獲得全中國計畫生育協會先進集體獎,甘肅省計畫生育先進集體獎和安定區農村工作先進集體獎。特別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2001年先後被甘肅省委、市委、區委授予“農村基層組織先進黨委”的稱號。2001年杏園鄉實現梯田化。其他各項工作也一直名列安定區前茅。多次受到區委、區政府的表彰獎勵。

產業發展

面對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杏園鄉黨委、鄉政府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科技為動力,努力提升馬鈴薯、畜草、勞務三大支柱產業,實現農民增收和財政增收。堅持走洋芋強鄉,畜草富鄉,產業化經營,區域帶動,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爭創全區生態循環經濟模式第一鄉,加快小康社會建設進程,推動杏園社會和諧發展。

馬鈴薯產業馬鈴薯產業勢頭強勁:在馬鈴薯產業上,杏園鄉按照基地擴總量,良種打品牌,訂單保銷售,貯藏穩市場加工促轉化的工作思路。使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20500畝,人均2.3畝,僅此一項農民增收910元。

畜草產業發展迅速:杏園鄉按照整山系、整流域一次性推進的工作思路,狠抓生態工程建設。使杏園鄉退耕還林面積達到26883畝,占耕地面積的52.4%。荒山造林達到14000畝。創立了安定區水保生態第一鄉的稱號。面對退耕還林面積大的優勢,鄉上挖掘畜草潛力,大力發展畜牧業。以退耕還林為依託,以圈舍改建為重點,大力發展畜牧業,使杏園鄉圈舍改建達到1400戶,小尾寒羊存欄達到5200多隻,逐步形成了家家退耕,戶戶養羊,小群體,大規模的畜牧業發展格局。農民在畜草產業上人均收入達到800多元。

勞務產業突飛猛進:杏園鄉按照勞務輸出由無序型向有序型,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的思路,每年輸出勞動力2100人,僅此項杏園鄉增收400多萬元。

基礎建設

杏園鄉緊緊圍繞解決農村“五難”(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看病難、用電難)問題,杏園鄉堅持以項目建設為總攬,一以貫之地抓大項目,大打項目建設的“人民戰爭”。重點實施好以下項目:一是康莊村整村推進參與式扶貧項目的掃尾工作己完成。二是杏園鄉辦公樓建設2008年8月底已竣工入住。三是爭取國家四級公路建設四條,總計20.3公里,己啟動實施,2008年9月底完成建設任務。四是配合水利水保局完成了李家河壩系工程建設前期征地,地址附屬物拆除工作,並解決了工程建設中的矛盾問題。五是爭取15萬元,年內新建一處鄉級汽車站。通過以上項目建設,不斷改善農村基礎條件。

社會事業

鄉領導慰問貧困戶農村新型合作醫療:2007年杏園鄉共參合人數7191人,參合率達86.63%,截止6月底,農村合作醫療報銷239人,報銷醫藥費 67890元,其中區外住院5人,報銷醫藥費18768元。大病醫療救助23人,救助現金33900元,從根本上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民政工作:發放各類救災補助款9500元,救災麵粉5900公斤,折合現金12980元,五保戶供養金25232元。全力抓好抗旱救災工作,特別是由於2008年伏旱時間長,強度大,旱情較重,在做好查災上報的同時,組織受災民眾進行生產自救,適時改種,將旱情損失降到最小程度。加大對殘疾人的救助力度,保證最低的生活保障。文化、衛生、土管、人武等各項工作得到進一步協調發展。

發展思路

“抓項目、強基礎、興產業、優環境、增收入、奔小康”,內強素質,外樹形象,重塑杏園新形象,再造杏園新輝煌,大打一場退耕還林補植補造的人民戰爭,爭創安定區生態循環經濟模式第一鄉。圍繞一個核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突出兩個重點(項目建設、計畫生育),提升三大產業(洋芋產業、畜草產業、勞務產業),搞好四大建設(生態環境建設、道路建設、梯田建設、基層組織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