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早在1874年,里昂·瓦爾拉斯就建立了一套被後人稱為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的理論。在經濟學說史上,瓦爾拉斯第一個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數學模型並試圖解決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問題。瓦爾拉斯按照從簡單到複雜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構建自己的一般均衡理論體系。首先,他從產品市場著手來考察交換的一般均衡,而後從要素市場的角度來考察包括生產過程的一般均衡,然後再對資本積累進行一般均衡分析,最後他還運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貨幣交換和貨幣窖藏的作用而得出了他的“貨幣和流通理論”,從而把一般均衡理論由實物經濟推廣到貨幣經濟。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後經帕累托、希克斯、謝爾曼、薩繆爾森、阿羅、德布魯以及麥肯齊等經濟學家的改進和發展之後,形成為現代一般均衡理論。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體系是按照從簡單到複雜的路線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他首先撇開生產、資本積累和貨幣流通等複雜因素,集中考察所謂交換的一般均衡。在解決了交換的一般均衡之後,他加入更現實一些假定——商品是生產出來的,從而討論了生產以及交換的一般均衡。但是,生產的一般均衡仍然不夠“一般”,它只考慮了消費品的生產而忽略了資本品的生產和再生產。因此,瓦爾拉斯進一步提出其關於“資本積累”的第三個一般均衡。
瓦爾拉斯把資本形成方程引入一般均衡體系後出現了內在的不一致性,從而在異質資本品的假設下,一般均衡體系只存在"差別利潤率"。在斯拉法體系中,不同的資本品部門卻擁有"統一利潤率"。兩種類型的利潤率體現了兩種均衡體系的對立。與"差別利潤率"相聯繫的一般均衡體系只研究一般生產過程中的資源配置,體現技術關係;而與“統一利潤率”相對應的斯拉法體系則涉及特定市場經濟關係下的總量分配,體現社會關係。而後者才可以更好地解釋市場經濟中的現實問題。
論點
在瓦爾拉斯體系中,如果有m種消費品,n種生產性勞務,m種消費品的價格,n種要素勞務的價格和mn種技術係數,所有未知變數的總和是2m+2n+mn。如果其中一種商品被選定為標準商品,充當記價單位,該種商品的價格被界定為1,則所有其他商品的價格都由它表示。這種情況下,需要決定的未知變數是2m+2n+mn-1,此時獨立方程的數目與未知數的數目相同,瓦爾拉斯認為該方程有唯一解。瓦爾拉斯還進行了企業家和資本家的區分,讓企業家處於經濟活動的中心。企業家從資本家那裡借來資本,從工人那裡買來勞動,從地主那裡租來土地,然後,把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資本家、工人和地主。市場被分為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企業家把這兩個市場連線起來並通過競爭實現均衡。這種競爭是完全競爭,每個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完全競爭的均衡結果是每種產品的價格等於要素成本即生產費用。如果產品價格超過生產費用,產生利潤,那么競爭者會增加,價格會下降或生產費用上升,利潤減少,價格最終與生產費用相等。此時,企業家獲得相當於自己工資的正常利潤,超額利潤是零。整個市場不存在超額需求也不存在超額供給。
瓦爾拉斯一般均衡需要這樣幾個假設:
(1)要求市場的參與者有關於市場的完全信息;
(2)假定經濟中不存在不確定因素,因此不會因為預防不測而貯藏貨幣;
(3)不存在虛假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在市場均衡價格形成時達成,即只有在這套價格下,市場參與者才能實現最大化目標,均衡價格是通過拍賣商喊價試錯過程來實現的;
(4)經濟系統是個“大經濟”,即有足夠多的參與者,從而符合“無剩餘條件”。
即使在上述假定下,瓦爾拉斯體系的問題也是明顯的。瓦爾拉斯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要決定n個未知數,至少需要n個方程,但是n個方程未必決定n個未知數,要n個方程決定n個未知數,方程必須是線性的,而且方程之間必須線性無關。同時瓦爾拉斯體系不能排除唯一的均衡解包括零價格(針對免費物品)和負價格(針對類似噪音的物品)的情況。因此瓦爾拉斯體系必須包括所有物品,而不僅僅是正常的經濟物品。
瓦爾拉斯體系的上述問題後來在阿羅—德布魯模型(1959,1971)那裡得以解決,只不過是加入更加嚴格的假定,如規模收益不變或遞減;生產和消費都不存在外部性;消費者偏好和企業的生產集是嚴格凸的;所有商品都是完全替代,意味一種商品價格上升,一定產生對其他商品的過度需求等。這樣,一般均衡理論經過阿羅、德布魯和哈恩等人運用數學形式加以修飾,已經變得更加完善。
差異
保羅·戴維森認為,“凱恩斯的分析結構在邏輯上同所有的一般均衡體系是不一致的,起碼一點是它是建立在更廣泛的均衡定義的基礎上的,而不僅限於使市場供求均衡。因此凱恩斯更廣泛的定義一定會提供一個更為一般的理論。”凱恩斯依據以上移動均衡的方法,分析了貨幣、資產價格、利息率、價格水平、產出和就業的動態關係,建立了關於貨幣經濟的新的一般均衡理論。在這一理論中,凱恩斯尤其強調資本邊際效率的變動在經濟周期波動中所起的關鍵性作用,以及企業家對未來利潤的不確定性預期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總之,凱恩斯認為決定資本主義產出和就業的不是一套實物關係,而是一套貨幣關係,分析這種關係的工具不應是分析實物關係的傳統的靜態一般均衡理論,而應是動態的一般均衡理論。凱恩斯的均衡分析是一種新的理論,它是基於完全不同於新古典理論的假設。凱恩斯的均衡概念類似於馬歇爾,只是把“產出和就業作為一個整體”,並通過移動均衡分析來討論經濟周期。關鍵是在每一個短期,均衡並不是由新古典的原理所決定的,其價值、分配理論和波動的中心完全不同於瓦爾拉斯和非瓦爾拉斯均衡。如果說凱恩斯體系中有一些邏輯問題,一定是他沒有把這種分析方法貫徹到底。
評論
通過對瓦爾拉斯一般均衡體系由簡單的生產交換經濟到擴大的包含資本形成方程在內的經濟體系的分析,指出一直標榜為現代主流新古典理論支柱之一的瓦爾拉斯一般均衡體系內部存在著一系列邏輯矛盾,從而表明它描述的
只是一種差別利息率下的實物經濟一般均衡,而並不是現實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下為獲取統一利潤率競爭的貨幣經濟均衡。萊昂·瓦爾拉斯於1874年4月出版《純粹經濟學要義》,經濟學界公認他在該書中創造性地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論,從此奠定了現代經濟分析的基石。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出版於1890年,在書中馬歇爾巧妙地提出在特定的時期內將特定的商品作為研究對象的局部均衡理論,並以此取代難以實際套用的一般均衡理論。馬歇爾還開創性地將供求曲線勾畫成了常常看到的那個叉子。
但從本質上講,一般均衡與局部均衡是一致的。
⑴曲線的斜率。供給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大於需求曲線斜率的絕對值,這是一般均衡模型的關鍵,只有這樣,均衡過程才是“收斂”的,因此均衡的實現才是可能的和穩定的。
⑵均衡的實現過程。一般均衡理論所描述的均衡過程就是蛛網定理所描述的過程。儘管人們只是在分析農產品時才使用“蛛網定理”這個詞,但實際上非農市場的均衡過程也呈現蛛網的特徵。因為,供求雙方中任何一方的變化都會以價格信號的方式傳達給另一方,從而引起另一方的變化,後者的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前者。這種互為因果的反應過程在馬歇爾的“叉子”上勢必表現為類似“蛛網”一樣的形態。人們把這類交替反應過程稱作網狀均衡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