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活動
2013年11月23日出席在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舉辦的“全英博士論壇”。
2013年12月6日 與單聲博士,桂秋林女士一起出席保蘭德·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開幕式。
2013年12月9日 與單聲博士,桂秋林女士一起出席保蘭德·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閉幕式。
2014年1月25日出席在劍橋大學舉辦的“劍橋中國論壇”。
2014年2月7日 出席威斯敏斯特市立查寧閣圖書館中文角發布式並發言。
2014年3月23日 參加“中國統一論壇”,對兩岸統一相關事宜發表自己的看法
2014年3月27日 與單聲博士,桂秋林女士一起出席環球精英集團活動
2014年3月31日 入英國國會大廈,與眾議員和伯爵探討中英貿易相關問題。
2014年7月20日 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文化中國”培訓並參加開班典禮。
伯樂單聲
單聲身為中國僑聯海外顧問、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客座教授,《反分裂國家法》的提案者,在中國統一促進會,倫敦華僑華人互助工團、世界華僑華人聯合總會等團體均有任職,1998年,他將發還的祖宅通過泰州市政府捐贈給大浦國小,作為該校課外活動基地,又成立了單聲教育獎學基金。他在泰國世界華商大會上所作的《英國經濟狀況》演講,已被載入《世界學術文庫(華人卷)》第一集。
璇璣姑娘坦言,跟在單老身邊,承其教誨頗多。更是說出了“於國有利,皆可為;領域在哪兒,無所謂;事成即可,何須萬人敬仰”這樣的話。
單聲博士曾將自己在海外拍賣回來的,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悉數捐贈回國,在泰州成立珍藏館。2014年4月,璇璣姑娘從英國回到國內單老的故鄉泰州,視察所捐贈文物狀況,並與市長,館長等人商討擴建文化館的具體事宜。自考入帝國理工大學後,打理產業,行政等專業能力增強,交給她的工作也逐漸增多。
文化貢獻
人物評價
璇璣姑娘對傳統文化有著更寬容的心態和長遠的目光。
大事記
2013年2月 首當製片人,聯合中,英,美五位同袍拍攝自己原創純音樂《寒梅著花未》的MV
2013年7月 被“英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院”聘任為統籌負責人
2013年11月 完成了英國正規文化機構與漢服協會的第一次合併——以“英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院”統籌負責人兼“英倫漢風”副會長的身份,促成兩者合併,使“英倫漢風”協會成為研究院旗下的正式機構,正規化,合法化,且受中國駐英大使館的保護。
2014年3月 擔任總策劃,總製片,並出演公益禮儀宣傳片——《禮儀之邦》MV。
講座
2013年6月2日 於倫敦大學組織舉辦“于飛之樂天籟之音 --中國傳統樂器的發展”講座,並親自演示。
2013年12月8日,組織舉辦由陳薪伊導演主講的“漏洞百出的偉大歌劇--圖蘭朵”講座。
2014年1月8日 協助舉辦由英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院與英國中華總商會聯合主辦,由王啟濤及徐希平兩位教授主講的“文化中國·名家講壇(倫敦專場)”。
2014年4月13日,組織舉辦“且坐吃茶品禪意 三尺書台樂開懷——茶道與相聲”講座。
演出
2012年9月 赴德參加“中國文化節”演出,與“華彩民樂團”合作,表演笛子曲《春到湘江》,舞蹈《牧羊曲》
2013年2月 參與第三屆“漢服春晚”,節目為原創純音樂《寒梅著花未》
2013年10月 參加“金陵·秦淮夜”古風音樂會,與音樂人安九表演原創舞蹈《禮儀之邦》
2014年1月 參加全英學聯“中國夢:閃耀英倫”春節晚會,攜“璇璣舞蹈隊”表演“禮儀之邦”舞蹈。
2014年2月 參加英國利物浦元宵晚會,表演原創竹笛曲“寒梅著花未”。
公益活動
2012年7月 大興打工子弟學校支教
2012年7月 鶴壁私塾支教
2013年4月 參與“母愛橋MBL慈善基金會”舉辦的“Who am I”慈善活動。
作品
原創音樂
《寒梅著花未》 笛 2013
《思月蝶》 簫 2013
配樂作品
《畫情》復刻版·全民樂實錄 2012
《禮儀之邦》 2013
《荏苒》 2013
《玲瓏》2013
《浮生辭》2013
MV作品
《寒梅著花未》 2013
《禮儀之邦》 2014
街頭藝人
事情梗概
2012年3月,璇璣姑娘留學期間,趁周末在英國街頭身著漢服,演奏竹笛,宣傳漢服,照片流傳而走紅各大網路社區,人送外號“漢服MM”。她清麗脫俗的扮相,身體力行地宣傳著漢民族文化,使漢服這一中國傳統服飾再次為大家所關注。
璇璣回應
【我本人對於“英國漢服街頭藝人”一事的正面回應】
首先謝謝大家對我的支持,這件事我一開始並不想傳開,只想安靜做
自己喜歡的事,更沒想到在國外普通的街頭表演會在國內會有這樣的反響。因盜貼和很多轉載刪改內容太多,我實在不忍心看到支持者在錯貼,甚至以我名義發布的帖子下留言。近三個月在我默默努力刪除各網媒轉帖未見成效的情況下,這組照片意外地在人人上爆發。我覺得我有必要給出正面回應了。
起因經過
——我非藝術專業,音樂舞蹈是個人愛好。到英國留學後有接一些演出,也收學生。日子久了發現街頭藝人挺多,但中國藝人只有劍橋一位在街頭拉二胡的高中學姐宣傳民樂,被其精神感動,遂考了執照,拆了紙箱做成英文版的竹笛漢服介紹(有介紹板的喔,不要再說外國人會當成和服了),心一橫就出去了。迄今只去過兩次(學習重要,所以我也不是個敬業的藝人…),大概過了暑假還會再表演一次吧。
至於照片,是英國一同學作業中提及我的活動,導師要八張照片及我的自述,同學照了。我僅發到空間與圈內好友分享,也標了未經允許勿轉勿改以防炒作,不想仍被盜。經歷了貓撲盜貼及各吧轉載後,大家看到的多數不是我的原帖,而是一個我素不相識的人寫的“我和這個藝人聊過天”的帖子,內容改動太大,而且我根本不認識他…但還是謝謝他的熱情。
一些心裡話
——我於去年底接觸漢服,逐漸領悟漢服復興是借服裝而復興傳統文化禮儀等,復興不等於復古,漢服是一件衣服卻又不僅是一件衣服。然我對漢服了解尚淺(所以造型上有問題希望大家對我寬容些,我會學習改進的),唯音樂憑十多年熱愛或可說上幾句。總聽到同袍們被嘲諷“被歷史淘汰的東西就不要妄圖復興”,他們不知漢服非是被歷史淘汰,而是因“剃髮易服”而斷代,這種心態加上崇洋媚外,難怪傳統藝術繼承之路磕磕絆絆。
日本效法西方雖多,對本國傳統藝術與民族服飾卻視若瑰寶,尺八等中國樂器傳入日本後被其發揚光大,在中國漸漸沒落。日本得意的便是“這些雖是中國的,但我們繼承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有何資格學習別人的文化呢?所以也是帶著這個心思出去表演,想鼓勵一部分人,順便讓外國人知道漢服竹笛是中國的不是日韓的。或許都覺得我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可如果都是這種思想,那就真的沒有人去努力了。勿以善小而不為,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我一直這么相信著。
我非大漢主義,更不贊同有些極端主義。我於去年底接觸漢服,領悟漢服復興是借服裝而復興傳統文化禮儀等,復興不等於復古,漢服是一件衣服卻又不僅是一件衣者“中國一切都好,學西方或給西方人表演就是諂媚”的想法。科技須學習西方,文化則要在傳承本國文化同時尊重他國文化,至於藝術,每個樂者大約都只希望演奏給尊重音樂的人聽。
我們應該做到真正的不卑不亢。
關於質疑
—有人質疑我的宣傳方式這不能怪他們,他們可能真的不了解。在歐洲街頭藝人要考執照,有些地方年度考核不過關還會弔銷執照。藝人很多有工作如律師醫生,工作之餘出去表演,掙錢不是主要目的。但街頭藝人本身就是收費的,付出勞動就該拿酬勞。買音箱,服裝,化妝,體力消耗都是有成本的。不考執照不做藝人亦沒許可權義務表演。再說,難道收費了,表演的就不是藝術了?這種“高尚”會不會太虛偽。況且外國觀眾覺得好,想表達對藝人的欣賞才給錢,不會因同情而施捨。政府認為街頭文化可提高國民素養,一直支持,國民亦十分尊敬街頭藝術家。就連皇家樂隊也在捷運為路人表演過。
英國人欣賞尊重傳統藝術的人,所以其實我出去表演反而比在國內壓力小,能得到互相尊重的交流。觀眾和我互相感動對方,那位說我的笛聲令她想起許多往事的奶奶,認真詢問竹笛漢服細節的聽眾,誇獎中國姑娘的大叔,他們對藝術的尊重遠超我的想像。
然有人說國樂不可鬧市演奏,很掉價丟人。我只想問有何不可?曾經多倫多皇家樂團在捷運為路人演奏時,可曾有紆尊降貴等狹隘之念?在舞台上表演掙錢是藝術,在街頭就是乞討?
我覺得講究環境則失了音樂的意義。未出國前,我在舞台上表演,同樣在爬山時攜帶竹笛吹一些很多人覺得“低俗”但轎夫們喜歡的曲子給辛苦勞作的他們聽,他們高興我就高興,音樂的目的是安撫聽眾,我不覺得跟在舞台上有差別。我不明白是我出了問題,還是一些人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但毋庸質疑,一個國家對街頭藝人的尊重程度,體現的是對藝術的尊重程度和欣賞水準。是故,丟人的並非街頭表演這一行為,恰恰相反,以演奏場合區分音樂之尊卑貴賤的傳統價值觀才是最大的丟人。
自我認識
——大家的支持和仗義執言使我感懷於內,但我真的覺得大家把我這件事上升的太高了。我並沒有想代表民族和文化,我只是個學生,本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想把我們的藝術介紹給外國人,做街頭藝人是最直接,客群範圍最廣的途徑。這在英國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觀眾因我的音樂而感動,我同樣感到幸福。若能對傳統藝術起到宣傳作用,則是我之幸;若全無作用,我也保證不會有負面效果,英國人尊重藝術,且留學生在外代表中國形象,我不會做給國家丟臉的事情。
至於那些不聽解釋堅持此事是炒作的人,我只有一言相贈:“因為他們自己只能以炒作的心態來做這件事。”
歐洲街頭藝人太普遍,不是能引起關注的事。在國內想紅容易,但許多網路紅人不日便被看客忘記,何必。花邊新聞容易製造,出色作品不易打磨。但求做好分內事,惟願多年後,我還能保持著對藝術的敬仰,認真甚至是嚴苛的態度,毫不動搖。
最後,謝謝大家讓我覺得我不是孤軍奮戰,在心裡默默地為你們行個禮,謝謝。今後我會更努力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積攢能量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我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璇璣敬上
08/06/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