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曆程
1950年,施瓦茨出生於美國費城的一個建築師家庭,從小的願望就是成為一名藝術家。她在費城藝術學院選修課程,1973年就讀於密執安大學藝術系並獲得學士學位。這時她開始熟悉大地藝術,由此對景觀設計產生了最初的興趣。1974年她轉入密執安大學景觀設計系學習,在這期間遇到了彼得·沃克。由於兩人對藝術與景觀的共同追求,使施瓦茨找到了繼續學習景觀的意義,一年之後她獲得了密執安大學景觀設計碩士學位,並於1977年進入SWA公司,在沃克手下工作。1990年,為了各自事業的發展,施瓦茨建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
對於施瓦茨的景觀設計,我們可以從其本質和表現形式上分別予以剖析。她用現代主義理論武裝自己,其作品的本質目的是面向大眾的、平民化的,出發點或本質內涵是同於現代主義的,而在形式上保留了她作為一個藝術家的革命精神,即對原有專業原則的超越,對景觀一詞的自然化聯想的批判。
首先,從施瓦茨的作品所體現的現代主義的本質精神來看,她把園林看作是建築印記以外的任何事物——道路、高速公路、停車場,它存在於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就在我們身邊,並不一定只是劃分完整的一塊土地。
從材料的套用方面來說,施瓦茨認為,景觀作為文化的人工製品,應該用現代的材料製造,並且反映現代社會的需要和價值。她還常常使用廉價的材料,從環保和預算的角度考慮,施瓦茨認為用低檔的材料創造不平凡的效果不再僅僅是一個選擇,而是必要的。此外,她憎恨虛飾,主張設計應該誠實。其實,施瓦茨用廉價的人造植物代替天然植物也是考慮到場地環境的因素,如一些屋頂花園,承重問題限制了植物的使用。
從施瓦茨的景觀設計中,到處可見波普藝術對她的影響。玻璃、陶土罐、五彩的碎片、瓦片、人工草坪,還有隨處可見的鮮艷色彩,也許波普藝術正迎合了她在孩提時代就形成的對鮮艷色彩的偏好。 出於敏銳的藝術視角,施瓦茨將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思想融入作品之中,如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行為藝術等。達達主義1915—1916年產生於瑞士,其行動準則是破壞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他們主張藝術與生活沒有明顯的界限。這不禁讓我們想到施瓦茨的“麵包圈花園”,將麵包這種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食物作為園林造景的一部分,將生活與藝術的界限模糊掉了,用一種看似怪誕的手法創造了一種家庭氛圍。
超現實主義是20世紀初產生於法國的一種藝術思潮,它是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其宗旨是離開現實、返回原始、否認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們的下意識或無意識活動。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施瓦茨在1987年建成的西雅圖監獄庭院(King County Jailhouse Garden)中搭建了一種猶如夢境、舞台布景般的場景。這是一個用混凝土和彩色陶瓷片構築的場地,為探訪的親友和律師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易養護的會談場所。
施瓦茨的許多作品都是臨時性景觀或部分地使用臨時性材料構建的。這又體現了行為藝術和大地景觀藝術家對她的影響。她將景觀的建造過程看成是景觀藝術的一部分,這種景觀的稍縱即逝,使人將時間要素納入景觀的體驗之中,體現了它特殊的審美價值。如前面提到的麵包圈花園,使用這種材料創作臨時花園,目的在於創作過程本身,並不是將其作為持久的景觀。
總之,瑪莎·施瓦茨是一位景觀設計領域中的勇敢拓荒者。她用藝術的審美眼光審視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她的作品是體現現代主義本質精神的大眾藝術,是發掘城市細微空間的裝置藝術,是關注基地文脈的後現代景觀藝術,是充滿隱喻、關注人性的超現實主義藝術,是享受景觀變化的行為藝術,是城市中鮮艷的花朵,是隨時代跳動的脈搏。
個人經歷
上個世紀70年代以後,瑪莎.施瓦茨一面在哈佛等幾所著名高等學府任教,一面通過自己的事務所和菲力普.詹森、磯崎新等多位世界級建築大師進行合作,完成了紐約雅克博.亞維茨廣場、明尼阿波利斯市聯邦法院大樓前廣場、曼徹斯特城交易所廣場、亞特蘭大里約購物中心庭院、德國慕尼黑的皇家侍衛隊指揮部、亞利桑那MESA市藝術娛樂中心等很多經典作品。施瓦茨非常注重作品對生態系統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她喜歡在場景中採用技術手段而非自然標準或假定的自發性方案,她酷愛鮮艷奪目的色彩和另類材料,而且對潮流非常敏感,她的作品常常會與公眾輿論相衝突,而招致同行的批評,但是,無論是贊者還是反對者,都認為她是一位“始終孜孜不倦地探索景觀設計新的表現形式,希望將景觀設計上升到藝術的高度”而值得尊重的景觀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