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經濟 謀求發展
瑪哈巴拉親王執掌阿拉善旗政時期,清王朝已經開始從強盛走向衰落,全國土地更加集中,民生大困;寄食階層龐大,財政入不敷出;吏治腐敗,朝臣弄權。朝政江河日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隨著內憂外患的加深,封建王公和地主階級中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挽救危機的良方,瑪哈巴拉親王就是其中的一位。為鞏固阿拉善旗王公貴族的統治基礎,他效仿道光皇帝節儉革新之舉,在阿拉善旗推行經濟變革措施,發展畜牧生產。
生產資料
牲畜是畜牧業最主要的生產資料,是王公貴族和僧侶貴族以及牧民的收入來源,也是王公貴族把持牧地、統領族民、延續王統的主要經濟基礎。1821年(道光元年),瑪哈巴拉推行保護牧場政策,鼓勵發展畜牧業:一是驅逐外來商人寄牧畜群,保護牧草,下令將外商的畜群趕回原籍,停發寄牧證件,不準以徵收草頭稅為代價留牧外商畜群。二是限制外商收買牲畜,禁止蒙古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屠宰牲畜;針對外商壓價收購、謀取厚利、刻薄旗民的狀況,在定遠營設市場專管人員平抑物價,並委派專人查處不法之徒。三是鼓勵打狼,減少牲畜死亡,營造安全的放牧環境,對打狼獵戶給予賞賜銀兩和晉升爵位的獎勵。四是改革稅制,從1832年(道光十二年)開始,阿拉善旗改實物稅為貨幣稅,這是稅收進步的表現。五是懾於形勢,將吉蘭泰鹽池交歸國辦,每年入銀8000兩(1812年,吉岸裁廢,鹽池劃歸阿旗瑪哈巴拉親王管理)。食鹽開採運銷仍然是全旗的支柱產業。
在瑪哈巴拉親王與民休息政策的鼓勵下,全旗社會安定,風調雨順,牧草豐美。最好的年份,全旗各類牲畜達到200萬頭只左右,牧業生產已達到一定的規模。
加強行政管理 設定巴格機構
阿拉善旗建旗後實行軍政一體的管理制度,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第三任旗王羅布藏多爾濟將全旗分為六大區域,由參領、佐領代管行政事務。1815年(嘉慶二十年),瑪哈巴拉鑒於旗域面積廣大、交通不便和行政機構殘缺、管理落後的狀況,在全旗設立34個巴格(鄉)管理行政事務。巴格是以遊牧區域為單位建立的基層行政組織,除管理一般行政事務外,兼管民事、刑事訴訟。同時又將羅王時代原六大區域分劃分為八大區域,設蘇木建制,主要管理區域內的軍事事務。定遠營城為旗王府及其行政機構駐地,由札薩克王府直接管理。蘇木和巴格為兩個直屬於旗的基層組織。1821年,增設2個巴格。至此,8個蘇木、36個巴格的行政管理格局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時期。
籌備軍駝戰馬 支援“平張”戰事
嘉慶末年至道光年間,新疆南部維吾爾貴族上層大和卓木的孫子張格爾,在英國殖民勢力和中亞浩罕國侵略勢力支持下,利用人民對清朝南疆駐將統治的不滿情緒,以“誦經祈福”傳教為名,於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據那林河源發動反清叛亂。1826年借浩罕國軍隊,攻打並占領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等地。西域告急,邊疆不穩,清廷派遣陝甘總督楊遇春等率2萬步騎大軍前往鎮壓。
在邊疆危急存亡之秋,道光皇帝在保和殿兩次筵宴朝正外藩,籠絡人心,阿拉善札薩克親王瑪哈巴拉至御前賜酒成禮。道光命瑪哈巴拉及其子囊都布蘇隆分別在御前行走和乾清門行走,極力安撫內外蒙古諸旗,穩定後方。1826年11月,瑪哈巴拉籌備運輸軍駝1000峰、戰馬100匹貢納清廷,支援平定張格爾戰爭。道光大喜,欽賜使用紫韁,御贈白玉翎、白玉搬指各1個,大荷包1對、小荷包4個,以示鼓勵。
決戰
1827年(道光七年),清軍和張格爾叛軍在喀什噶爾城附近渾河北岸決戰,張格爾10萬軍隊土崩瓦解,兵敗被擒,後被押送京城處死。同年,瑪哈巴拉因捐資支持“平張”之功,御賜錦緞以用。1829年,御準阿拉善親王出行車轎,使用黃色韁繩,給予瑪哈巴拉極高的政治待遇。
1830年(道光十年),浩罕國扶植張格爾兄摩訶末玉素率領潰逃之兵,捲土重來,包圍喀什噶爾和葉爾羌等城。這時瑪哈巴拉已年邁體衰,臥病在床,聽說南疆戰端又起,立即呈請理藩院轉奏清廷:親王本人和兒子囊都布蘇隆進駝1000隻,阿拉善旗國公台吉、呼圖克圖捐駝1000隻,以備軍需。道光皇帝令陝甘總督楊遇春全部收納貢獻駝只,分批護解酒泉補充軍用。並加恩賞給瑪哈巴拉玉搬指1個、玉鼻煙壺1個、大荷包1對、小荷包4個;晉封囊都布蘇隆貝子銜爵位;對捐獻駝只的國公、台吉、章京在理藩院分別議敘記功,活佛、喇嘛坦賞給錦緞。瑪哈巴拉在維護祖國統一、鞏固封建王朝方面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重視文化事業 翻譯《朔漠方略》
歷代阿拉善王爺十分重視和保護地區民族文化的傳播發展,保存至今的清代民國歷史檔案內容豐富,十分珍貴,現已入編《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成為編修清史、研究地方自然社會發展不可多得的史料。據檔案史料顯示,早在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阿拉善旗宗教名僧阿旺倫珠達吉就著書立說,完成了一部記載六世達賴喇嘛生平及宗教活動的藏文史書——《倉央嘉措秘傳》,該書在阿拉善地區歷史、宗教、蒙藏關係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瑪哈巴拉是歷代旗王中特別注重文化事業的人,在他的關心和培養下,著名阿拉善籍學者阿旺丹德爾獲得宗教阿隆巴(博士)學位,發表刊行哲學、文學、語言學著作40餘部,成為享譽國際的大詩人、辭學家、翻譯家和宗教哲學家,為阿拉善的歷史文化增添了無尚的榮光。
1829年(道光九年),瑪哈巴拉聘請並組織喀喇沁中旗筆貼式塔慶阿等人,將1708年編寫的滿、漢兩種文字的歷史著作《親征平定朔漠方略》翻譯為蒙文手抄本。《方略》記述了征準戰爭的進程,反映了準噶爾、喀爾喀、和碩特蒙古之間的關係。因系孤本譯著,國內外獨有,史料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