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范鎮河燈節

簡介

范鎮荷燈節,俗稱“送船”,是瑞昌沿瀼溪岸邊鄉鎮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流傳於范鎮、南義等鄉村。每年的農曆五月十八日,各地鄉民會邀請遠嫁的姑娘、姊妹回鄉聚集,先組織唱“孝親歌”,以此教導人人行孝敬老,歌頌人間真情,倡導忠廉孝道;然後舞龍隊和龍船出行,龍船所到之處,村民自發的一路為龍船潑水洗街,放著鞭炮迎龍,“龍王”便給村民傳送元寶(饅頭做成元寶狀),以示平安富貴;最後手捧荷燈,在河道、池塘里將點燃的龍船放入水中,隨後放置一盞盞點燃的荷燈,以寄託對先人的思念,並祈禱荷仙姑保佑一方百姓平安,風調雨順。

歷史淵源

據了解,范鎮荷燈節已有近兩百年歷史。兩百年前,農曆五月十八,遠方服兵役的後生遲遲未歸,家鄉親人紮上一盞盞荷燈,伴龍舟下海,以寄託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民間便將這天定為了“荷燈節”。身著盛裝的村民們在集鎮長河邊放荷燈、送龍船下水,追思已故親人,倡導孝親敬老。

基本內容

“荷燈節”活動以“荷燈”為主軸,活動中包括舞龍、組織唱“孝親歌”、打鞦韆。其中打鞦韆已經失傳,但現保留的活動已充分體現了“荷燈節”習俗的特點。

荷燈節活動以唱“孝親歌”開始,主要教導人人行孝敬祖,歌頌人間真情,倡導忠廉孝道,既頌花說藥,又以景寄情。傳說農曆五月是龍王下海的日子,人們期盼著龍爺下海唱孝歌或民歌所傳唱的《十二月花》、《五月送龍船》、《送花情》等歌謠能給百姓帶來福壽安康。

其次是放荷燈。放荷燈分三步:一是舞龍,二是迎龍,最後是送龍出海放荷燈。由11人組成的旱龍,龍燈上下飛騰,展示威武颯爽的形象,表現蛟龍入海情景。後面是一隻大旱船,上面端坐著“龍王”,緊隨其後是四隻小龍船,分別是東南西北四海龍王,隊伍中紙馬尾隨其後,兩位將軍騎在馬上,打馬遊街,護龍入海。放荷燈隊伍的最後是由120人組成“荷燈手”,120盞荷燈寓意一年十二個月,每節10盞孝親燈,盞盞寄親情,節節保平安。送荷燈的隊伍,在嗩吶和鼓樂聲中進行。其中有人挑著水桶,拿著掃把,一路為龍船潑水洗街。舞龍隊伍游過的村莊,村民燃放鞭炮迎龍,而“龍王”便給村民傳送元寶(饅頭做成元寶狀),以示平安富貴。

“荷燈節”高潮處,便是送船放荷燈,其儀式隆重肅穆,放荷燈開始,先由組織者主持祭龍,歌頌龍王爺為人們降福。然後在鞭炮聲中點燃的龍船和荷燈依次放入水中。在點點燭光前,對著荷花燈許下一個個美好的心愿,一盞盞泛著燭光的荷花燈代表著親人的思念和囑託。

主要價值

荷燈節不僅是鄉民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而且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鮮明的傳統特色,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其他傳統民俗文化不能涵蓋的。“思親一盞燈、敬老一杯茶”,古老的民俗展示了人性的一面,透過民俗,看到了人的善良本能,將孝親敬老的風尚根植在我們的心靈。

瀕危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原有民俗文化氛圍淡化,以民俗文化為主體的活動正逐漸遠離我們的生活,逐漸淡出視線。

保護措施

如今,逐漸富裕的范鎮居民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自發組建荷燈協會,每年此日舉辦荷燈節,挖掘和弘揚荷燈文化。目前,范鎮荷燈文化已列入九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已通過第四批省級非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