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壇戀曲

一部關於19世紀作曲家克拉拉·舒曼的傳記,電影講述了羅伯特·克拉拉和勃拉姆斯之間的三角愛情故事。 舒曼和克拉拉的墓地均在波恩。 在此後幾年內,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顧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醫院裡死去。

一部關於19世紀作曲家克拉拉·舒曼的傳記,電影講述了羅伯特·克拉拉和勃拉姆斯之間的三角愛情故事。
導演:
海瑪·桑德斯·勃拉姆斯
主演:
瑪逖娜·蓋德克 / 帕斯卡·格里高利 / 馬里克·西蒂
影片類型:歷史人物
國家地區:德國

電影劇情

本片是素有“德國新電影教母”美譽的賀瑪·桑德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電影敘述了德國三大音樂家勃拉姆斯、舒曼以及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三人之間纏戀了一生的愛情。克拉拉11歲時就在著名的格萬特豪斯音樂廳舉辦了獨奏會。若干年後,經過抗爭,克拉拉終於和父親的窮學生、音樂才子羅伯特·舒曼結為伉儷。1850年,作曲家羅伯特·舒曼帶著妻子克拉拉和五個孩子到達杜塞道夫,因為舒曼在那裡找到了一份足以謀生的工作。誰也沒想到,這原來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尤其對於才華橫溢的克拉拉來說,家庭主婦的角色並不能滿足她,生活也永遠沒有音樂那般美好,舒曼家族世傳的精神病威脅和勃拉姆斯的出現,讓這個家庭走上了他們沒有預料到的軌跡……

職員表

導演

海瑪·桑德斯·勃拉姆斯

舒曼

帕斯卡·格里高利

克拉拉

瑪逖娜·蓋德克

勃拉姆斯

馬里克·西蒂

角色介紹

帕斯卡·格里高利

劇片舒曼1810年出生在德國薩克森的小鎮茨維考,他的父親開著一家書店兼營出版。童年的舒曼最大興趣是文學而不是音樂,並且熱衷於寫作小說散文。偶爾也搞一些音樂活動,12歲的時候舒曼組織了一個小型的管弦樂隊。之後出於對文學的熱情,又組織了一個文學社,並開始寫作關於藝術詩歌的論文。 舒曼1810年出生在德國薩克森的小鎮茨維考,他的父親開著一家書店兼營出版。童年的舒曼最大興趣是文學而不是音樂,並且熱衷於寫作小說和散文。偶爾也搞一些音樂活動,12歲的時候舒曼組織了一個小型的管弦樂隊。之後出於對文學的熱情,又組織了一個文學社,並開始寫作關於藝術和詩歌的論文。
青年時期的舒曼被青春期的苦惱折磨著,他的父親積引導他音樂方面的發展,然而舒曼的母親希望兒子能學習法律以便將來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舒曼的父親死後,他果然如母親的願望,去了萊比錫海德堡學習法律,直到1830年舒曼聽了一場帕格尼尼的演奏會,從此就立志要成為一名鋼琴家。舒曼全心投入成為鋼琴家的練習中,因為起步太晚,舒曼強迫自己大強度長時間的練習,據說他自己還發明了一種機械來鍛鍊手指的肌肉。這種錯誤的練習法使他右手的中指完全麻痹,成為音樂家唯一的希望就只有往作曲家的道路上走了。然而之後舒曼並沒有放棄鋼琴,鋼琴的創作始終是舒曼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格部分。23歲時期創作了自己第一部的傑作,同一主題和十二個變奏的《交響練習曲》,之後是1834年至1835年間創作的《狂歡節》,是一部由二十一個樂章組成的鋼琴傑作,也是舒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836年,舒曼26歲時,仍然沒有停止學習鋼琴,這時在維克教授處學習的時候舒曼結識了教授的女兒克拉拉(瑪逖娜·蓋德克飾),但遭到維克教授一家人的反對。後經過他不懈努力,1840年終於在萊比錫郊區的Schönefeld鎮與克拉拉結婚。之後舒曼投身於藝術評論的寫作,創辦了一份音樂評論雜誌,並用弗羅列斯坦和尤斯比烏斯作為自己的筆名,這兩個人的觀點體現了作者本人的思辨統一。
1850年舒曼搬到杜塞道夫,任樂隊指揮。1854年曾一度投萊茵河自殺,幸被船夫救起。之後他被送入波恩一家精神病院。
1856年舒曼因晚期梅毒感染死於波恩。
舒曼和克拉拉的墓地均在波恩。

瑪逖娜·蓋德克

克拉拉(瑪逖娜·蓋德克飾)21歲嫁給30歲的舒曼(帕斯卡·格里高利),婚後生活雖然充實卻很辛苦。她在16年之間生了8個孩子,還要照顧受病魔折騰的丈夫,再加上經濟困難,不得不再重新開始巡迴演奏以維持家計。這時舒曼因為精神衰弱問題而無法繼續工作,於是他們全家遷至萊茵河畔的杜塞道夫。不久,20歲的勃拉姆斯登門求教,三人深厚的友誼從此紮根。舒曼曾稱讚勃拉姆斯為「貝多芬再世」,後來勃拉姆斯也不負舒曼的期望成為浪漫樂派的巨星。勃拉姆斯一直到去世前,一有新作完成,就會先請克拉拉批評指教。 37歲便失去丈夫的克拉拉,苦難並未因此停止。孩子的病痛和死亡仍不斷的考驗著她。但因有勃拉姆斯及小提琴手尤阿席姆等人支持,同時她常藉彈琴來安慰自己的精神,在往後的四十年間,她又將生活重心轉移到演奏。勃拉姆斯擔心克拉拉的風濕病情,曾勸她停止奔波的演奏生涯,但克拉拉卻因此受到傷害,並寄了一封信給勃拉姆斯:「我一停止演奏,心情就會變得非常不好。對我來說,鋼琴演奏等於是我的生命。」雖然有許多傳說,中傷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間的種種,但他們周遭的朋友都認為他們只是因音樂結緣的好朋友。勃拉姆斯倒不是懼怕那些閒言碎語,而是因為,他越來越感到他的愛情是道義所不容許的,而且,這種愛情也不可能填補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這種感情與理智、感情與道德的衝突越來越尖銳。不能忘卻的愛情和難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靈里撕咬著,使他感到莫大的無法解脫的痛苦,

馬里克·西蒂

20歲的勃拉姆斯初次見到大他14歲,並且已是幾個孩子母親的克拉拉。 勃拉姆斯對克拉拉一見鍾情。在此後幾年內,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顧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醫院裡死去。 幾年的朝夕相處加深了勃拉姆斯對克拉拉的愛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師母,是他始終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師舒曼的妻子。理智壓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間隔絕的方式把自己的愛也隔絕在絕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選擇離開,永遠不相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