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JL-HW琉璃福娃](/img/1/a34/wZwpmLwgzNzMzMzUDMxcT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1A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製作工序冗長:從構思、設計、雕塑、燒制、細修、打磨至作品完成,需經過四十七道精緻煩瑣的手工工序才能完成。
2、手工製作:工人必須掌握精湛技術方能操作,每道工藝均有各自不定的變化因素,且在工藝過程中需經反覆實驗,作品色彩無一雷同,製作難度極高。
3、一模一品:一隻模具只能燒制一件作品,無法二次使用,大型複雜作品甚至需要多次開模、燒制才能完成。低成功率,使作品更為可貴可珍。
4、高溫燒制:將精選原料以1400℃以上高溫熔製成各種彩色水晶玻璃,並經過多次精選清洗後,按作品用料比例置於模具中,並設定嚴格的升、降溫曲線,爐溫必須控制在1000℃±5℃以內。燒制過程長達15天以上,使水晶原料,精確到每個細微處。方可確保作品精細奇巧、立體、真實、流線飄逸、清晰。
5、琉璃內的顏色都是由各種金屬氧化物高溫燒結而成的,不會有褪色、氧化等老化現象的出現。
6、琉璃的氣泡:琉璃作品應具有藝術生命力,存在於作品中的氣泡,更具想像空間,更具靈氣。氣泡是琉璃的呼吸,這是琉璃藝術領域的共識。
傳說
![JL-YYP琉璃鴛鴦花瓶](/img/4/2c1/wZwpmLyEjM1YjMxQDOwcT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0g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琉璃相傳是公元前493年范蠡督造王者之劍時所發現的 。范蠡以為這種物質是天地陰陽造化所能達成的極致,於是將其隨劍一起敬獻給越王。越王感念鑄劍之功,原物賜還,還將這種神奇的物質命名為“蠡”。之後范蠡遍訪能工巧匠,將“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飾,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西施。相傳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琉璃。同年戰事起,越大敗。西施被迫前往吳國和親,離別時將“蠡”送還,傳說中,西施的眼淚還滴在這“蠡”上,天地日月為之所動,至今還可以看見西施眼淚在其中流動,後人稱之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這個名字的諧音,並由此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