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經濟學是以經濟為研究對象的理想史學分支。理想經濟學以物控力為初始概念,以物控力規律為初始規律。
定義賦且只賦予一個歷史量的理想點為一階衍生理想點,屬於經濟範疇的一階衍生理想點為價值點,理想價值由內涵相同的價值點組合而成,理想價值中價值點的數量叫做價值量。價值量與價值內涵是價值的基本屬性,現實價值乃是數量不同、內涵不同的理想價值的混合體。
以價值量的多少度量理想價值的大小,價值量的由正變負表現為對立價值的產生。對立價值是指內涵上不相容、不共存的價值。對立價值與非對立價值合稱不同價值,不同價值與相同價值合稱有關價值,有關價值與無關價值合稱現實價值。在理想狀態下,一切非對立價值必須分解為相同價值加對立價值的形式,即不存在非對立理想價值。理想價值的改變,會造成其所在的現實價值全部或部分的改變。
將物控力賦予理想點可得物控點,物控點是現實世界中一切經濟實體的共性部分。物控力為物控點獲取物源點物產力的能力,物產力為物源點改變價值量的能力。貨幣的本質是經濟分配憑證,是價值量在現實世界中的體現。現實價值量與理想價值量之間常有差距。在理想狀態下,理想價值=生活資料=生產資料+勞動力+原料=剩餘產品+市場……。(其中“=”意為“等價於”,“+”意為“組合”)
物控力規律:物控力=物產力×供給度×物源點數=供給度×價值量。
推論1:價值量=生活資料量=轉化係數×(生產資料量,勞動力量,原料量)min。
推論2:價值量=生活資料量=轉化係數×(剩餘產品量,市場需求量)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