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39.75平方公里,海拔1700.00米,年平均氣溫 0.00 ℃,年降水量 0.00 毫米,適合種植 茶葉、稻穀、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0,023.00 畝,人均耕地1.9畝,林地23,008.80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01.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38.00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023.00 畝(其中:2,588.00 畝,地7,435.00畝),人均耕地1.90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23,008.8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7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29 畝,主要種植 桉樹等經濟林果 ;荒山荒地24,657.00畝,其他面積 1,938.00畝。有生態林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638戶通自來水。有56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48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88.71 %和 38.8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19戶(分別占總數的 28.84 %和 18.65 %)。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00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 輛,拖拉機21輛,機車3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311.00畝,有效灌溉率為 3.10 %。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9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9 戶。全村有 1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3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 63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484.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4.00萬元,占總收入的48.35%;畜牧業收入39.00萬元,占總收入的8.0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50頭,肉牛144 頭);漁業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0.41%;林業收入196.00萬元,占總收入的40.49%;第二、三產業收入13.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2.69%;工資性收入5.50萬元,占總收入的1.14%。農民人均純收入625.00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5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65人(占勞動力的 2.42 %),在省內務工37人,到省外務工 28 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38戶,共鄉村人口2688人,其中男性1547人,女性1141人。其中農業人口2688人,勞動力 1642人。該村以佤族為主(是佤、拉祜族混居地),其中 佤族1262人,拉祜族 112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 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7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200 戶,占農戶總數的31.35%。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200.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3 人,距離勐梭鎮中學13.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34人,其中小學生267 人,中學生267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3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1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 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8 人,少數民族黨員 36 人,其中男黨員 36人、女黨員 2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3個自然村,14 個村民小組。該村共有團員56人 。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3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516.5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9.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847個(勞均3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217.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發展思路以糧為主,蔗、林並舉,養殖作添補。2重點發展茶葉、蠶桑,具體目標完成茶葉種植5000畝,蠶桑2000畝。。該村到2012年底,有40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7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