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飛[中醫名家]

王鵬飛(1911年7月-1983年5月),任醫院主任醫師,兼任北京市第二醫學院兒科系教授。北京第二、三、四、五、六屆政協委員,兼任衛生體育組副組長。全國中醫學會理事,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員會委員。王鵬飛先生繼承祖業,後來又精心研究並發揮,終成北京地區聞名的兒科醫生,享有"小兒王"的美稱。

人物介紹

王鵬飛[中醫名家] 王鵬飛[中醫名家]

王鵬飛(1911年7月-1983年5月),字勛,北京市人。生於中醫兒科世家,1927年畢業於北京民國大學,爾後隨父習醫,1933年始開業行醫。1950年主持西單區紅十字會工作。1954年由北京市公共衛生局(北京衛生局前身)分配到兒童醫院工作,任醫院主任醫師,兼任北京市第二醫學院兒科系教授。北京第二、三、四、五、六屆政協委員,兼任衛生體育組副組長。全國中醫學會理事,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員會委員。王鵬飛先生繼承祖業,後來又精心研究並發揮,終成北京地區聞名的兒科醫生,享有"小兒王"的美稱。

事跡

家學淵源,代代創新

王鵬飛先生醫術家傳,其祖父王潤吉與父親王子仲都是京都著名兒科醫生,在北京地區深得民眾歡迎,因其治療小兒疾病療效高、藥價廉,被尊稱為"小兒王",其聲名流傳三代而不衰。 1、先儒後醫,自陝入京,針砭丸散,創"體生堂"。 王鵬飛先生之祖父王潤吉,祖籍陝西,書香世家。儒業未成,進修醫籍。後自陝入京,施術針砭散丸,均為精通。當時京城醫業大多守經方、時方,獨創之路尚乏,為此潤吉老先生早年除在京臨診外,利用一定時間深入雲、貴、川地區,採藥、采方,並向當地的草澤醫、走方醫虛心學習,交流經驗,接受了許多民間診療方法及所用"串雅"之驗方、秘方,而且在當地為民眾解除疾病之痛苦,親自體驗了民間醫藥之豐富多彩、用藥之簡便、療效之神速等特色,並進一步認識到在我國廣大地區的民間中,確實還蘊藏著極為寶貴的醫學遺產,為他開拓在兒科方面獨特的醫療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潤吉先生回京後,力求診治簡單、便捷、價廉、高效。根據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著重在兒科、婦科兩方面下功夫,開始自配成藥。由於他的藥獨具特色,急病可以立服取效,且藥價便宜,深得民意,醫術影響日漸擴大。遂自立門戶創設"體生堂",取體恤眾生之意。潤吉先生一生救危沉疴,奔波於大江南北,為病患解除痛苦,貢獻終生。 2、幼承家學,兒婦兼長,湯散並重,譽名"小兒王"。 王鵬飛先生之父王子仲,生於京都苑平,自幼繼承家學,勤學苦研,盡得先人心傳。他經歷了清末民初、日偽時期、國民黨統治,直至解放。數朝更換,雖歷受艱辛恥辱,但不失氣節,奮發圖強,立志醫學,為民除病,不乏"體生"之德。尤其在兒科、婦科方面,子仲先生以用湯劑嫻熟,功效顯著;自配丸散效卓價廉,而醫名漸噪,求醫者門庭若市,送匾者絡繹不絕,上至代總統李宗仁,下至鄉間民婦,均有匾聯高懸門楣,共譽為"小兒王"。解放前還曾兼任北平國醫公會(北京中醫學會前身)會長等職。 3、醫傳家學,兒科專長,上齶望診,獨創新路。 王鵬飛先生就是在這樣的家傳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自幼耳聞目睹中醫藥深受廣大民眾歡迎,能為眾多患者解除病痛,立志從事中醫事業。他認真學習,系統地精讀中醫經典著作,花費了三年時間學習了《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以及《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專著。在經典著作學習上,以閱讀理解與背誦相結合,直至背熟為止,從而打下了紮實牢固的理論基礎,如《內經》的大部分條文,時隔幾十年仍能清晰背出。他認為:" 死記硬背也是學習中醫的基本功之一"。他在父親的指導下,廣泛地閱讀了其它醫學著作,如《本草疏經》、《本草備要》、《要藥分劑》、《幼幼集成》、《嬰童百問》等等著作。他還時常向當時北京地區名醫前輩汪逢春、馬佐泉、黃鶴等人請教,從中獲益匪淺。王鵬飛先生一生牢記父親所囑:" 臨診如臨陣,用藥如用兵"。為此他還認真拜讀了《孫子兵法》,直至古稀之年。所有這些,都使他的醫術更加淵博,對自樹一幟,走上成名之路,起到了積極作用。他不但繼承了祖輩在中醫兒科方面特出的傳統,也同樣繼承了"小兒王"的美譽。 王鵬飛先生從醫50年,積累了豐富寶貴的臨床經驗。1981年7月在北京兒童醫院的關懷下出版了《王鵬飛兒科臨床經驗選》,還先後總結了治療嬰幼兒腹瀉、小兒肺炎、肺膿瘍、膿胸、嗜異症、厭食症等病症的經驗,撰寫成論文,在《中醫雜誌》、《兒科醫刊》、《北京兒童醫院院刊》中發表。其中,"膿瘍散"榮獲1981年北京市科技成果獎。

繼承發揚、創出新路

1、繼承父業,總結兒科特殊望診經驗。 自古以來,俗稱小兒科為"啞科",因為小兒患病的痛苦自己不能表達出來。然而臟腑之色,皆現於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有諸內必見於外。故望診在兒科比之於聞、切二診更為重要。王鵬飛祖輩即對診斷兒科疾病的望診方法十分重視,除望神態、體質、面色、精神、二便、察舌苔、爪甲外,還創出一套望頭頂、望上齶的診療方法,作為兒科疾病的輔助診斷方法。王鵬飛對這些方法逐步總結,加以提高,成為一套有理論依據的兒科特殊望診方法,充實了中醫兒科診斷學,為祖國醫學做出了貢獻。 (1) 望頭頂"污垢":嬰幼兒頭頂部位如生有泥垢,成垢膩樣疤塊,即表現為一種病理狀態。一般頭頂有"污垢"的病兒,多見腹泄、消化不良或便秘,呈現脾胃虛弱等消化系統病患症狀。 (2) 上齶望診:通過觀察患兒口腔上齶各部位顏色的變化及有無出血點、小凹孔的出現,指導臨床的辯證診斷及用藥。上齶的硬齶部位相當於人之胸部,包括肺、心;軟齶部位相當人之腹部,包括了脾、胃、肝、膽、腎、大腸等臟腑所屬。根據數十年的詳察,細心體驗,他認為按色辯病甚為準確。尤其是嬰幼兒舌苔上敷乳垢或染苔不能作診斷依據時,參看上齶顏色的變化,可正確看出臟腑之寒、熱、虛、實。 2、繼承家傳醫術,用藥精闢,並有所發展。 其父親子仲先生注重脾胃調理,用藥常以茯苓帶頭,故在藥肆之間,有"茯苓大夫"的別號;而王鵬飛在祖父、父親醫療實踐的薰陶下,創出小兒疾患治療原則,"以攻病不傷脾胃","以護元氣不用辛散攻伐",遣方用藥皆以"攻病而不泄,護脾胃勿用滋補"著稱。他提出,小兒用藥切記" 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的原則。所以他的臨診處方一般不超過六味藥,劑量也輕,以求藥少力專,同樣獲得良好的療效。

高尚醫德,培養後學

王鵬飛先生對學術從不保守,不論是家傳之醫技,還是自己創新的醫方,均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後學。隨王鵬飛先生學習的,除他的子女外,尚有中醫、西醫學生。他在教學中以臨床實踐為主,以其淵博的學術和豐富的經驗,從病、從檢查、從證、從法、從方、從藥諸方面深入淺出,詳細傳授,使受教之弟子、學生,能在傳道解惑中深受啟發,有所發展。王鵬飛從自己學醫道路中總結出:"要學百家之技總為一身,切忌簡單重複,更勇於創新。"王鵬飛知識面很廣,從不滿足於中醫兒科專業上的研究。業餘生活也豐富多彩,他喜歡閱讀西醫兒科書籍,英文兒科書籍,也喜歡攝影、書法,會駕駛汽車,培育花草……。六十年代他已成名於北京,但還曾到峨嵋山、華山採風,蒐集中草藥,並向民間兒科醫生學習治療方法。在四川,聽說山里人可食黃蜂治療筋骨疼痛,他就捉了幾十隻黃蜂搗爛配藥,經熏蒸後製成丸劑,自己嘗試服用,感覺兩腿發熱,血流增快,以後就在處方中常用,強筋壯骨,止痛作用良好。所以不論中醫學術,還是西醫學術,王鵬飛均能一視同仁,以此思想貫注全程。學生們對老師也無限信任,不但在臨症中能自覺使用王鵬飛之藥方,體驗其靈妙卓效,而且能本其精神有所發揮。 王鵬飛先生在醫德方面更是後輩的楷模。他開診所時,經常有經濟困難、病情危重的小兒登門求醫,他不但不收診費,而且還施捨藥物治療,時至今日不少老人仍未忘懷。解放初期,為了解民間疾苦,救治麻疹、肺炎,他不辭勞苦到門頭溝礦區行醫,親身體會到了當時勞苦礦工的生活。 參加醫院工作後,為滿足患兒家長的要求,在完成病房患兒治療與教課和院內外會診外,盡力增加門診人次。在發現自己患有晚期癌症後,仍時刻想念工作,想念病兒,直至生命的終點。黨和領導及廣大民眾給予了王鵬飛先生應有的評價,但他對於榮譽和地位看得清淡如水。一生謙虛謹慎,救世救人,從不爭名奪利,而最厭惡不腳踏實地的誇誇其談。 為繼承發揚王鵬飛先生高超醫術,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北京市衛生局於1989年3月在北京兒童醫院成立了"王鵬飛兒科研究中心"。 1983年5月2日,這位為人民尊敬的"小兒王",走完了72年懸壺濟世的醫學生涯,病逝於北京。1983年子女們將他安葬在風景幽美的萬安公墓,在他的墓上,攤開著一本大書,這即是他的人生,也是他的醫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