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王鳳恩出生在本溪煤礦一個貧困工人家庭。因家貧他只念過三年書,在不到12歲時,就到工廠當童工。在工廠,他經歷了日本侵略者和貧困兩座大山的重壓。 工人——工組長——技術人員——工段長——副總工程師——副廠長——全國著名勞動模範,一個只有國小三年級“文憑”的工人,演繹的燦爛的人生歷史。
從童工到全國知名專家
精神永遠不朽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1999年1月28日,在中國醫大一院住院處四樓,來往的人們時斷時續地聽到男女聲合唱的歌聲。順聲而去,人們發現在403室病房裡,一位身插輸液管的70歲老人,頭倚著女兒,隨著一位女同志打拍子的節奏,吃力地唱著中國人民十分熟悉的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癌症晚期虛弱的老人一邊唱歌,一邊大喘氣,汗水不斷地從額頭流了下來,但老人硬憑藉著頑強的毅力堅持把歌唱完。此時此景,讓周圍人感動不已:老人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歌唱啊!
幾天后,這位老人噙著熱淚寫下了自己的遺囑:向黨支部最後繳納黨費2000元,永遠感激黨,是黨把自己從苦海里救出來的;喪事從簡,生前不麻煩人,死後也如此;子女要照顧好母親,自己一生全身投入到工作之中去了,沒有照顧好妻子,欠她情太多了。
1999年2月12日,全國勞動模範王鳳恩懷著對瀋陽這個灑滿汗水城市的眷戀,離開了我們。
2000年5月1日,即王鳳恩逝世的第二年,在瀋陽勞動公園,我國第一組勞模雕像群出現在世人面前。其中,按時代順序,居五個雕像中位的是出席全國群英會、被授予全國生產建設十面紅旗之一的王鳳恩。
自強不息從童工到總工程師
1924年1月,王鳳恩出生在本溪煤礦一個貧困工人家庭。因家貧他只念過三年書,在不到12歲時,就到工廠當童工。在工廠,他經歷了日本侵略者和貧困兩座大山的重壓。
然而,歧視與貧困並沒有挫傷王鳳恩的進取心,他認識到了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性。在實踐中他虛心向師傅學習,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才幹。先是由童工向技術工人邁進,隨後成為電機維修專家。進入瀋陽變壓器廠後,他又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不斷向科技進軍,由一個電機維修工到變壓器的製造設計者、工程師、總工程師,成為瀋陽市科協、遼寧省科協的領導,成了變壓器製造專家,並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而使他名揚全國的是,一個童工成長為中國第一台5000千伏變壓器製造與設計者。
一個人知識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種向上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從童工到總工程師,再到中國知名變壓器製造者,王鳳恩的經歷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是:自強不息精神是從普通人脫穎而出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從貧困走向繁榮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王鳳恩留給我們自強不息的勞模精神仍是珍貴的財富。
不斷創新從電機維修工到發明大師
與王鳳恩共同戰鬥過的同事,非常敬佩的是王鳳恩痴謎於發明創新。他全力投入到自己的創新事業上,從20多歲起,踏進瀋陽變壓器廠到退休後,他仍然始終如一地進行創新活動:對產品的小改小革,對大項目進行技術協作,對難題進行技術攻關,對沒有涉獵的領域進行發明創造活動,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創造紀錄活動以來,王鳳恩把不斷創新融於工作之中。
在創新活動中,王鳳恩和那個時代的工人們,就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把瀋陽建設成為工業化城市,確定了瀋陽在全國中的位置,實現了瀋陽的“中興”。
從1948年進入瀋陽變壓器廠當工人開始,從一個破房子、兩台壞吊車、兩台工具機和百十名工人,王鳳恩和工友們一起,實現了由修理變壓器變成生產變壓器的跨越。1959年,一年時間就進行了230多項技術創新。入廠8年,他沒有曠過一次工,沒有出過一次事故;自己技術革新達221項,為國家創造了100多萬元的財富;把70%手工操作的絕緣車間,變成70%機械化,使全車間生產能力提高了3倍。王鳳恩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項創新或發明面世。不斷創新的精神,把工人王鳳恩鍛造成全國著名的創新大王。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正是靠著那種執著的創新意識,王鳳恩和千千萬萬工人一起,投入到火熱的建設之中去。今天,瀋陽老工業基地面臨著脫胎換骨式的振興,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我們更需要王鳳恩身體力行的創新精神,把瀋陽建設成為全國先進的裝備製造業基地。
忠誠職業從普通員工向廠長轉變
工人——工組長——技術人員——工段長——副總工程師——副廠長——全國著名勞動模範,一個只有國小三年級“文憑”的工人,演繹的燦爛的人生歷史。靠什麼創造出如此輝煌?王鳳恩用自己的行動做出回答:強烈的職業精神。
忠誠自己的職業,操守職業道德,把工作做好,做得精彩,在精彩的工作中體現出人生樂趣,這是王鳳恩的職業理念。在研製中國第一台5000千伏變壓器實踐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在一窮二白狀態下,王鳳恩和工人們在製造過程中,基本上以廠為家,經常加班加點,甚至吃睡在車間,達到忘我的程度。為“治療”變壓器中的電木筒毛病,他能在機器旁一連蹲上三天三夜,像醫生把脈一樣,細聽機器轉動的聲音,細看工人操作。他在絕緣車間進行絕緣裁紙機改進,前後用了一年時間,搞實驗達幾十次,最終取得成功。日常中,王鳳恩腦子裡經常存著幾十個問題,他把時間都用在解決問題上,而自己的樂趣全部寄予這發明創造之中了。正是忠於職業、熱愛職業,讓王鳳恩的人生獲得了超越。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說到底就是東北人的振興,東北人振興的關鍵之一就是職業精神的振興。忠誠自己的職業,獻身於所從事的行業,這是一種獲得成功的人生態度,也是王鳳恩給我們留下的勞模精神的核心,也是我們特別需要的精神財富,這是我們振興經濟必不可少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