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軻[王軻《杏林追夢》作者]

王軻[王軻《杏林追夢》作者]

王軻,《杏林追夢》 一書作者,1994年2月出生在江蘇省泰州市時仙村,先後就讀於口岸中心國小、高港實驗國小、高港實驗學校、口岸中學,現為廣西中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藥學院2012級中醫學外科在讀本科生。在報刊、雜誌發表散文6篇,長詩1首,論文3篇。廣西壯族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南寧市雙向轉診工作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項目組負責人。

《杏林追夢》

王軻[王軻《杏林追夢》作者] 王軻[王軻《杏林追夢》作者]

《杏林追夢》一書2016年2月已由北京團結出版社出版。該書獲得廣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全國人大代表唐農教授作序,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鄒勇教授作序,揚子江藥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全國人大代表徐鏡人為書名題字。

赴大洋彼岸

2015年暑期,王軻赴美國紐約州督優維爾學院參加為期兩周的夏令營活動,對醫學教育、醫學生的責任和擔當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說:“通過夏令營,我收穫了真摯的友誼,開闊了眼界,最大的收穫是感受到了國外醫學生濃厚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會鼓勵我更加努力地投入到醫學的學習和探索中去。”

通過夏令營活動,他對國內外醫學生的培養模式進行了解,並產生了自己的見解。他深有體會的說,國內外醫學生的培養略有不同,國外醫學生的培養十分注重臨床實踐,國內的醫學生培養相對比較注重綜合素質,培養前期主要以理論學習為主。例如在屍體解剖課程上,國外醫學生都是兩人一組共用一具屍體,導師只是在一旁指導。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學生能夠對人體有更全面、直接的認識。在國內基本是幾人一組,共用屍體的某個部分或者觀看導師操作,這樣學生學習到的東西就比較局限、間接。同時,國外醫生的培養周期相當長,碩士三年,博士還要三年,醫學前教育四年。博士畢業才能當醫生,所以美國醫生成為doctor,醫生畢業大多已40歲上下,畢業後沒有在三級醫院進行3-5年以上的工作實踐,很難成為一名稱職的臨床專科醫生。對此,王軻同學認為這是西方的精英教育,是由西醫學的特點決定的。目前,我國逐步實行住院醫師、全科醫師本科後三年規培,通過分階段延長醫生的培養周期,提高醫務人員的臨床實踐能力,以滿足國人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篤定追夢

王軻[王軻《杏林追夢》作者] 王軻[王軻《杏林追夢》作者]

在赴美國督優維爾學院夏令營的活動中,王軻收穫頗多,萌生了著書的想法,於是他將夏令營活動的所見所聞、對於中醫學的個人見解以及以往發表的文章和成長過程中的難忘往事整理成冊,融合成《杏林追夢》這本書。在完成《杏林追夢》書稿後,他請廣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全國人大代表唐農教授為書作序。唐農校長欣然應允,並在序中對王軻和在校學生寄予了厚望,重點提到了中醫的“自信”、“思維”、“人文精神”、“仁和精誠”四個要點。

王軻同學對唐農校長的寄語銘記在心,並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認為,中醫的“自信”是指作為醫生要自信,但也不能盲目自信。自信是要建立在有足夠紮實的專業基礎上,同時又詳細了解患者病情的前提下,而後醫生再將這份自信傳遞給患者,讓患者相信自己的主治醫生,這樣就會達到醫患互相都自信。

關於中醫的“思維”,他認為是“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中醫學非常重視整體觀念,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是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人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醫學的另一個基本特點——辨證論治,這是中醫學理論的核心,辨證就是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到的有關疾病的各種資料(臨床表現和體徵、檢查結果)進行綜合、歸納和分析論治就是根據疾病的診斷來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最後開方用藥。

談及對中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他說:“就像唐校長所說的那樣,是忠、孝、節、義,其實這與誠實、進步、愛人、自製、自省的十字家訓也有著相似之處。”最後是精誠,他認為這是“大醫精誠”的簡化,大醫固然是精誠的,但是逆向思考的話,唯有精誠才能成為大醫,精誠就是對待醫學的學習要堅持不懈,不能夠急功近利。能夠得到唐校長的鼓勵與教誨,王軻同學感到十分榮幸,並表示在校的醫學生應當秉承醫學誓言,牢記校長教誨,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除了對中醫精神和思維的理解,王軻同學還時刻踐行著一名中醫學醫學生的求學理念,他訪問名醫故居,探索中醫藥的文化密碼;他積極參加校內的中醫青年論壇,並開展醫藥衛生事業的調查;又《走進國醫大師》,唱響《國醫頌》,汲取名師名醫治學精業的營養。

當前醫療環境較差,醫患關係比較緊張,深刻地影響著在校醫學生的思想觀念,甚至改變著部分醫學生的擇業觀。對此,王軻同學認為不要太刻意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不要被外界環境所干擾,產生醫患互相猜疑的不良心理。不管患者是否理解,不論醫療環境好壞,作為醫務人員,我們都應該牢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八字醫學誓言,盡心盡力去為患者醫治疾病,解除痛苦,篤定地去做一名合格的醫生。

中醫學是我國的寶貴財富,當代中醫學醫學生應當繼承和發展中醫學,這是時代賦予他們的責任。要發展,首先要繼承,王軻同學認為當代的中醫學醫學生要沉心靜氣地去學習古代醫書、典籍,現代部分醫學生認為現在醫學已經十分發達,不屑於去學習古代醫學,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在赴美的夏令營活動中,有一項環節是針灸展示,通過展示,國外學者十分認可、欣賞我國傳統醫學。在中醫走出國門的同時,國人卻對此忽視,這樣會造成文化遺產的流失。因此,對於中醫文化的繼承和維護是十分緊要的。同時他認為,發展中醫學要在一定程度上借鑑現代醫學的發展軌跡,促進二者的結合,這樣才有利於疾病的標本兼治。

明德自強

王軻同學作為一名中醫學在讀本科生,已經發表了3篇專業論文,是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南寧市雙向轉診工作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項目組負責人。同時,他很好地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在報刊、雜誌發表散文6篇,長詩1首。

王軻所在班級輔導員劉斯捷老師對他的評價是勤奮、有主見。劉老師介紹,在王軻同學承擔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時候,每天都要按時上課學習,利用課餘時間努力準備科研項目,一刻都不鬆懈。同時他是非常有主見的,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計畫,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好學生。

在同學們的印象中,王軻同學是陽光、勤奮、高顏值的“90後小鮮肉”,是一個有夢敢追的人。據了解,他平時喜歡瀏覽知網、維普網等網站,樂於閱讀專業文章和書籍,也會去參加一些調研活動。對於文學的愛好,貫穿了王軻同學成長的各個階段,從國小階段的寫日記,到中學階段的散文和詩歌,再到大學階段的專業論文和著作,他一直在堅持不懈的進行寫作。

“明德自強,和而不同”是我院的校訓,體現我院育人理念,也體現在均衡發展學生興趣愛好與學科專業的學生培養方式上。劉斯捷老師說:“學生應當以學科專業知識為重,在掌握學科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再發展興趣愛好,二者並不是相互對立,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劉斯捷老師還專門講解我院在護理專業開設舞蹈形體課程的嘗試。他表示,當前諸多醫院都缺少文藝骨幹,我院的這種做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就業率,還有利於緩解醫學課程學習的勞累,同時也滿足了一些對舞蹈感興趣的同學的需要,可以說是“三贏”的做法,也正是我們學院“明德自強,和而不同”的校訓的體現。

採訪手記

通過對王軻同學以及輔導員劉斯捷老師的採訪,筆者真切的感受到我院“明德自強,和而不同”的校訓已經深深地紮根在廣大教職工和學生群體當中,深刻地影響著我院的學生。王軻同學誠實進步、嚴格自律的高尚品德正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體現,勤奮努力、刻苦鑽研的學習精神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印證,廣泛涉獵、均衡發展的突出表現正是“君子和而不同”的詮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