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王築生1968年畢業於雲南大學外語系俄語專業本科。1982年雲南民族學院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雲南省民族研究所工作,次年起擔任該所民族經濟研究室主任,1982至1985年三年間發表民族研究方面的論文、調查報告和譯文11篇。由於其突出表現,他1985年經田汝康、馬曜、江應梁、王叔武先生推薦,榮獲美國溫納-格倫人類學研究基金會“開發中國家獎學金”赴美自費留學,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人類學系攻讀人類學學位,1988年6月獲人類學碩士學位,1991年12月獲人類學博士學位。1992年6月受聘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人類學係為博士後副研究員兼講師,師從該系研究部主任、美國緬甸研究會會長、著名東南亞學者萊曼教授做研究,並為該系研究生開設《中國社會與文化之人類學研究》課程。1993年底,王築生同妻子(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人類學碩士)楊慧放棄了在美的永久居留權回國,是1980年以來第一個回國服務的人類學博士。
個人經歷
王築生國外學習工作期間,接受了文化人類學各學科的良好訓練。他的博士論文《變遷之路――中緬邊境上的一個景頗族村寨》( Road ofChange: A Jingpo Village on China'sBorder)得到有關教授很高評價,被認為是“具有理論和民族志方面的重要性,是關於景頗族歷史、政治和經濟生活的唯一的英文著作”,後被收入D.Hicks 和M. A. Gwynne 著的《文化人類學》(Harper CollinsPublisher,1994、1995版)一書作為人類學家研究個案之一。他在伊利諾大學做博士後期間所撰寫的專著《景頗――雲南高原上的克欽》( TheJingpo: Kachin of the Yunnan Plateau)被萊曼教授(F. K.Lehman)評價為“是對於東南亞和毗鄰中國的民族志以及對社會政治和文化制度的一般理論的有意義的貢獻,是明晰的理論和細緻嚴密的民族志相接合的卓越典範”,“對於社會人類學以及東南亞北部人類學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該書被收入美國著名的“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東南亞研究叢書”,已於1997年出版。
王築生回國後先後在中央民族大學、雲南民族學院和雲南大學從事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取得突出成果。1994年以來,他已在國內外發表論文9篇,專著1部,主編文集1部。1993年,他被邀請為美國權威的十卷本《世界文化百科全書》(G. K. HALL&CO. 出版)撰稿人之一,他撰寫的中國傣族、景頗族文化已於1994年發表於該書第6卷。1995年夏他應邀在北京大學主辦的“中國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的講演《社會變遷與適應中國的景頗與利奇的模式》,對英國著名人類學家E·利奇提出的在國際人類學界具有影響的經典模式提出了質疑和批評,並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是中國人類學者多年來第一次以中國的田野資料和研究參與國際人類學界的“對話”,並向國際人類學的權威理論提出挑戰。文章後刊載於《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5年秋季卷,受到國內外人類學家的廣泛重視,被國內若干著作所引用。該論文由於具有重要理論貢獻和現實意義,被評為雲南省1993-95年度社科優秀成果獎論文一等獎。
1997、1998年他曾兩次被邀請參加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食物與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並宣讀論文,所提交的論文均獲得好評,已被收入會議文集出版或即將出版。1996年5月應邀在第五屆全國文化精神病學學術會議上作題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醫學人類學”的講演,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評價,《健康報》記者對他進行了採訪並在《健康報》上作了專題報導;該論文後發表於《思想戰線》1996年第3期。1997年他應邀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作關於“文化與生存――泰國北部雲南人”的學術講演,受到了與會者的熱烈歡迎。
1996年以來,王築生還擔主持和組織了雲南省社科重點課題“雲南山區民族文化扶貧”(1997-1999)的工作,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清邁大學社會科學院合作進行了“泰國北部金三角地區的雲南人社區的研究”(1998年4-7月),與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合作進行“旅遊與經濟、社會、文化”的國際合作研究(1998-1999)以及與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人類學系合作進行“旅遊與民族關係”的合作研究(1998-1999)。1999年3月14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5歲。
1997年1月王築生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爭取到福特基金會的資助,組織並領導了“國家教委第二期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大型國際學術討論會。著名人類學、社會學和民族學家林耀華、田汝康、鄭杭生、宋蜀華、何耀華、陳國強、黃淑娉、李亦園、喬健、莊英章、萊曼、何大偉、麥金農等應邀作了講演,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市和台灣以及美國、法國、荷蘭、朝鮮的60位中青年人類學民族學者參加了大會。會議取得了巨大成功,有力地促進了雲南的人類學教學與研究,提高了雲南大學這一學科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和影響。王築生還利用他在國內外人類學界的廣泛聯繫,多次聯繫或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來雲大進行學術交流並擔任翻譯。在這些學者中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外,還有美國當代最著名的人類學之一M.薩林斯和著名影視人類學家P.霍金思等。
1997年王築生調入雲南大學工作後,被聘為碩士生導師,為民族史專業碩士研究生開設文化人類學課程。同年由他主持向國務院學位辦申報民族學碩士點獲得批准,於1997年招收第一屆民族學碩士生。1997年10月由王築生為主要學術帶頭人再次向國務院學位辦申報民族學博士點,目前已獲專家組通過,即將獲準。民族學碩士點和博士點的申報成功,是雲南大學民族學研究生計畫的零的突破,是雲大第一次由中青年申報獲得的民族學學位點,對雲大建設中的“211”工程國家級重點學科民族學具有重大意義。
王築生除擔任教學行政工作外,還擔任研究生的基礎課及專業課教學。在教學實踐中,他結合中國民族研究的實踐,向學生介紹國際人類學理論方法及最新進展;他的課程信息量大,富於啟發性,深受學生歡迎。同時,由於雲大人類學民族學的成果和影響日益擴大,先後有來自美國、荷蘭等國著名大學的研究生前來人類學系和影視人類學所做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人類學研究,由王築生擔任他們在國外的研究導師。自1995年以來,王築生協助指導過民族史碩士研究生2名,指導民族學碩士研究生2名,指導國外人類學博士研究生6名(分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芝加哥大學、亞利桑那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
作為民族學者,王築生自1980年以來在雲南邊疆和泰國北部做過數十次田野調查,其中包括1988-89年在德宏展西景頗山上的為時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和1997年4-7月在泰國北部泰緬邊境的雲南人村寨中一個多月的考察。長期的田野工作實踐和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積累為王築生的人類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王築生的學術成果和活動得到了人類學民族學界的承認,他回國後被增補為中國民族學學會第4屆理事,選為第5界常務理事,中國都市人類學會第2屆常務理事,中國影視人類學會常務理事和雲南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他也是美國人類學會國際會員,並榮獲美國溫納-格倫基金會免費終生贈閱美國著名人類學雜誌《當代人類學》。 (上述資料由劉永青女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