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王瑩(1927-1987),原名王連瀛,又署王螢或王瀛,臨清東陶屯村人,著名書畫篆刻家、美學理論家?生前曾任山西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室主任、雕塑壁畫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省美協理事、傅山研究會理事、山西省水彩畫研究會副會長、山東聊城金瓶梅學會副會長等職。
王瑩少即聰慧
1966年“文革”開始,被遣送回原籍勞動,後在臨清美術廠做設計師(臨時工)。1978年落實政策返晉,先後任《汾水》、《山西文學》美編。1984年調任出西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室主任,兼雕塑壁畫研究院院長。
1987年9月30日,正值藝術盛年的王瑩由於過度勞累,心臟病復發猝然長逝。當時北京中國畫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等唁電稱:“王瑩才華出眾,真誠為人,文畫並舉,成果豐碩,治學謹嚴,鍥而不捨,莫說晉陽大地,即當今大江南北亦為數不多。”山西美院輓聯寫:“歷劫難,鐵骨秋風人格在;嘔心血,意匠春山畫風存。”山西省文聯輓聯書:“亦文、亦武、亦智,不愧三晉名師;能書、能畫、能文,堪稱臨清才子。”王瑩是一位學識淵博、品格高尚的學者,更是一位才情卓絕、胸懷坦誠、不畏艱難、勇於向藝術高峰攀登的藝術家。
藝術造詣
縱觀王瑩一生的藝術實踐,他在美術、書法和篆刻方面造詣甚深,而在文藝理論和學術上的貢獻尤為突出。
早在青少年時期,王瑩就有連環畫冊《春花》和木刻畫《醫生》在報刊發表。被遣送回臨清勞動期間,他創作了人物畫《王安石》、《李清照》、《荷花女》、《仕女圖》等作品,其人物神態、風采超人。1978年後,他晚年欣逢盛世,藝術創作驟增,其《秋山夕照》、《祖國萬歲》、《秋之曲》、《春江水暖》、《冰清玉潔》等幾十幅作品,分別在《山西美術》、《汾水》、《山西文學》、《中國畫》等刊物發表。其代表作《歸牧》發表在《中國畫》(海外版),國畫《朝霞》在山西省首屆藝術節上被日本收藏家高價購買。王瑩的國畫既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又吸收了西畫的色彩和解剖結構,風格樸拙蒼勁,筆墨老辣。其山水、人物俱佳,而尤以大寫意花鳥為長。他的作品所傳遞的陽剛大氣和渾厚的文化內涵是常人所不及的。王瑩一生作畫數以千計,廣被民間收藏。
王瑩金石書畫藝術的實踐獨樹一格,其藝術思想亦別具隻眼。首先是在繪畫藝術的民族形式問題上,他贊同全面繼承民族繪畫傳統,但反對狹隘地把“線描”理解成繪畫的唯一民族形式。其次,王瑩認為藝術的真實有別於生活的真
實,師造化是在寫生的基礎上經過選擇錘鍊而創作的過程,它貴在似與不似之間;關於藝術家的責任及藝術創作源泉問題,王瑩說:“我是美的追求者和讚頌者,我要在生活中發掘美……,我的藝術源泉在農村,農村的風景山河、農村的年輕人、農村的風俗是我描寫的主要對象,我要把我的藝術生活寄托在這個可靠的源泉上,把美好的事物通過藝術描寫出來送給人們,鼓舞人們向上,培養人們的美好感情,使人高尚。”
王瑩對書法的行草、篆書、魏碑、石鼓文諸書體,均頗多研究。尤精篆書和二爨書體,其勢遒勁、壯美,高古脫俗。他一生制印逾千方,主要有《唐詩篆刻集》、《魯迅詩篆刻集》存世。其自用印“曾見白石畫山茶”、“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等,不僅銘刻下了其藝術經歷,亦顯現出了他高超的制印水平。他的篆刻除得力於漢印外,還運用了碑版、錢幣、鏡銘、石鼓等文字人印,兼取秦璽、封泥、瓦當等文字的蒼古渾樸之意趣。
王瑩在美學理論上也有自已的獨到見解。他的《明遺民畫派與傅山的畫》、《中國畫創新瑣談》、《論漢印的風格》、《論藝術的誇張與真實》等十餘篇文章先後在《書法》、《晉陽學刊》、《山西美術》等刊物發表。他的美學論著既對藝術的普遍規律作了深刻探討,又著重對明清之際的山西歷史文化名人傅山的藝術及思想作了全面發掘研究,為其成為全國性的傅山研究權威奠定了基礎。
晚年的王瑩認為《金瓶梅》一書與家鄉臨清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他先後撰寫了《<金瓶梅>地理背景為今山東臨清市考》、《從現山東臨清語看<金瓶梅>方言》、《<金瓶梅>作者之謎》等多篇論文,在《金瓶梅》的學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