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漁陽

王漁陽

王漁洋名王士禛,字子真,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生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卒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享年78歲,身後因避雍正(胤禛)諱追改士正,到乾隆時,乾隆認為“正”“禛”相差太遠,恐流傳日久,後人不知為何人,詔改士禎,補謚“文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漁洋從二十六歲開始為官,累官至刑部尚書,是著名的清官廉吏。從政之餘勤於著述,一生三十六種五百六十多卷。獨創詩論“神韻”說,主盟詩壇半個世紀之久。浩瀚的詩文掩蓋了他潔已愛民,廉潔奉公的政績,被譽為“一代詩宗”“文壇領袖”,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文學家。

王漁洋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先祖王貴元朝末年,從青州諸城遷至新城。四世祖王重光第一個進士,王漁洋是第八世。從王重光到王漁洋,歷代冠纓不絕,科甲蟬聯,先後出進士31人,舉人46人,出仕為官者112人,有文學著述者50餘人。可以說優越的文化環境、深厚的文學沃土造就了一代詩宗王漁洋。

王漁洋家學淵源,自幼薰陶,很早就顯示了他的聰明才智。六歲入學,八歲能詩,十五歲就有詩文出版,十七歲應童子試,三試皆是第一名,被譽為“神童”。二十四歲時,在濟南大明湖賦《秋柳》詩四首。借秋柳的衰色為觸機,以委婉的筆調,巧妙的用典,若明若暗的包含著故國之思。《秋柳》詩一問世,立即引起大江南北,特別是明遺民知識分子的唱和,和者不下百人,為後來的詩壇領袖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王漁洋二十五歲考中進士,二十六歲以新科進士出任揚州府推官。掌管司法,勘問刑獄。短短五年時間完欽部件83件,使民無株連之苦,僚屬驚嘆,士庶稱絕。政績顯赫,擢升京城。又以博學善詩被舉薦,得到了最高統治者—聖祖玄燁的賞識,傳諭:“王士縝詩文兼優,著以翰林官用,改侍講”,入值南書房。還親征他的精華之作,定名為《御覽集》,這在朝士中極為罕見。更加鞏固了他的詩壇領袖地位,當之無愧的被推為“詩壇盟主”,“文壇領袖”。

王漁洋官高權顯,文壇地位顯赫,交友卻不論勢位高低,以人品和文品論交。最值一提他與蒲松齡的關係。兩人是文字至交,敬重各自的文學造詣,結為好友。他們交往的一條重要紐帶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王漁洋為其點評註說,眉批36處,並寫詩作了極有眼光的評價。使名不見經傳的《聊齋志異》身價倍增,很快流傳開。

康熙三十六年,王漁洋的兒子王啟鍅官至唐山縣令,王漁洋作《手鏡錄》一冊,予以教誨,告誡兒子審慎處事,潔己愛民。

王漁洋一生以“清、慎、勤”為做官準則,告誡兒子也要牢記這三個字的精神。王漁洋在政治忌諱上,絕對謹慎,小心翼翼,從嚴為官。就連康熙也說他“人品學問,老成忠厚。”從中可以看出,就是在當今社會,王漁洋也是一個反腐倡廉的楷模。

王漁洋自揚州府推官曆任十六任,累官至刑部尚書,一生飛黃騰達。雖然如此,最終他還是被罷了官,名義上審告冤案,實際與爭權奪力的因素有關,他是封建王朝的犧牲品。康熙晚年,諸子爭位,禮密親王胤衱被立為太子後,遭到幾立幾廢,成為高層政治生活中最為敏感 的問題。王漁洋曾與廢太子禮密親王詩酒唱和,被康熙得知後,觸犯了他的大忌,借題罷黜。當時降三級調用,王漁洋認為“以微罪被貶,於願足矣”。於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十三離京回歸。送行者堵塞街巷,無為攀轅哭泣。隨身攜帶僅是“圖書數麓,萬首詩”,兩袖清風回歸了故里新城。

王漁洋詩文一生,著述浩繁,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帶經堂》集是他重病臥床,不能起的情況下,枕上口授,命兒子啟開幫助編寫成冊。九十二卷,收入他的詩4000餘首。編次完畢,並未刊印時,先生就已經謝世了。他一生吟詠不輟,至老不倦的著述態度是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的。

由於他才學出眾,康熙念念不忘這位御前詩人“深可憫念”,在他七十七歲高齡時,詔他官復原職。此時王漁洋重病在身,不能前往,使幾輩扶掖向闕謝恩。七十八歲故於新城。

王漁洋逝去,他的友人、門生弟子極其悲哀,紛紛前來弔唁和挽悼。最有代表性的是蒲松齡,作哀悼詩四首,表達他的哀傷心情。對詩壇盟主凋謝所造成的巨大悲哀,用“海岳含愁,雲慘澹,星河無色,月淒涼”形象描繪。可見他是一個光彩閃爍的人物。

至此,他一生為官四十五年,最後七年居家著書。從政從文,都有成績。從政,政聲清明,人品高潔。從文,是他更重要的一面,以詩論“神韻”鳴響海內。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詩壇宗匠的地位。王漁洋與詩纏綿一生,先是以詩受命至上,位極人顯,詩作也身價倍增。最後離京回鄉,也是因詩而起。可以說他與康熙皇帝始於詩,終於詩。

紀念館

王漁洋紀念館即忠勤祠是一組典型的明代宮殿式建築。位於山東省淄博市王漁洋紀念館桓台縣新城鎮西南隅的新立村。原為紀念王士禎的高祖王重光而建。王氏後裔,將其視為家祠。根據《新城縣誌》記載,忠勤詞以明萬曆

戊子( 1588 年)經始,已醜( 1589 年)落成,距今已是四百餘年歷史。

明末清初祠盛時占地三十餘畝,院內及廣場參天松柏百餘株,遮天蔽日,翠蓋濃蔭,氣象莊嚴。有廳台、碑廊、制門、碑亭等。碑碣林立,松柏成林。大門外廣場前有制門,制門青石柱上方刻有“諸侯戴露朝天” 圓雕。中間的石額是“登辛丑科進士王重光” 。青石柱上鐫聯句:“萬里勤王忠侔日月昭青史,一身殉國氣作出河壯紫 ”。廣場邊均為青磚砌就,條石壓頂。制門至大門筆直的甬道。甬道旁建碑兩座,一為磚造,一為石造。大門額為“忠勤祠”橫匾。進大門為儀門,中門陳列世石匾額,“忠勤報國”禮部尚書吳山奉旨題寫。向里是正廳大院。正廳五間,取中三間又出一廈,廳前設有月台,環以青石欄桿。東西廂房各配三間,皆前抱廈。大廳正前有兩株合抱松柏兩株,雌雄相依,蒼勁挺拔,虬枝盤鏇,蔚為壯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