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傑[河海大學博士生導師]

王毅傑[河海大學博士生導師]

王毅傑,男,1973年3月出生於山西省萬榮縣。現為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2000年6月畢業於四川大學哲學社會學系,獲社會學碩士學位;2003年6月畢業於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社會學博士學位;2004年7月到2006年12月,在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2007年列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2007-2010)“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2009年列入河海大學優秀創新人才支持計畫。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是:社會結構變遷下的個體行為(尤其是農村到城市的遷移,如流動農民及其子女、農村籍大學生)、社會網路理論與經驗分析、研究方法論。

主講課程

講授過社會學碩士的“社會研究方法”(I)、“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II)、博士的“社會研究方法論”等課程。

主要貢獻

1.《農民工維權行動的影響因素分析》(與蔡文強合作),《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3(3)。

2.《工作回報、心理授權與農民工工作滿意度》(與朱艷合作),《淮北師範大學學報》,2013(3)。

3.《生存壓力下農村民辦學校的組織運作》(與汪毅合作),《河海大學學報》,2013(2)。

4.《農民工分配公平感的影響因素分析》(與馮顯傑合作),《社會科學研究》,2013(2)。

5.《組織公平、社會支持與農民工心理授權研究》(與王開慶合作),《西北人口》,2012(6)。

6.《農民工權能感的影響因素分析》(與栗治強合作),《江蘇社會科學》,2012(5)。

7.《研究生新生選導師過程的倫理解讀》(與謝培熙合作),《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8)。

8.《利益相關群體視角中的流動兒童學校教育》(與史秋霞合作),《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2(2)。

9.《勞動過程中的關係運作》(與周現富合作),《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1(6);【收入,《科學發展·創新驅動·幸福江蘇: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集》,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10.《從社會交往看聾人大學生的社會融合》(與許巧仙合作),《中國特殊教育》,2011(10)。

11.《從喪禮中看農村女性的身份與地位》(與王開慶合作),《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1(3)。

12.《流動兒童城市印象研究>(與梁子浪合作),《河海大學學報》,2011(3)。

13.《農民的“反行為”何以可能?》(與劉海健合作),《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2011(3);【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農村經濟》,2012(1)論點摘編】。

14.《多元生計模式下的移民生產安置》(與李利浩合作),《河海大學學報》,2011(2)。

15.《生活情境中的情感歸屬與身體歸屬——流動兒童城市認同研究》(與王開慶合作),《中國青年研究》,2011(3)。

16.《大禮帳:姻親的交往圖景》(與王開慶合作),《青年研究》,2010(5) 。

17.《流動兒童的孤獨感狀況及影響因素》(與史曉浩合作),《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4)。

18.《場域視角下的項目社會——以某大壩建設項目為例》,(毛振華主編)和諧社會與社會保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9.《試論相關群體對問卷調查資料質量的影響——以一次流動兒童調查為例》(與史秋霞合作),《中北大學學報》,2010(3)。

20.《垃圾桶的功能及其社會建構》(與栗治強合作),《河海大學學報》,2010(2)。

21.《流動兒童與城市社會融合》(與史曉浩合作),《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0(2)。

22.《流動兒童城市社會交往的邏輯》(與史曉浩合作),《南方人口》,2010(2)。

23.《流動兒童城市社會信任的建構機制》(與史曉浩合作),《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0(1)。

24.《生活情境中流動兒童的認同建構邏輯》(與史秋霞合作),《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2010(1)。

25.《流動兒童社會認同的策略性選擇》(與史秋霞合作),《社會科學研究》,2010(1);【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青少年導刊》,2010(5)論點摘編】【收入,《2010年中國兒童文學研究年度報告》,方衛平主編,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

26.《戶籍制度背景下流動兒童的社會認同圖景》(與史秋霞合作),《青年研究》,2009(6)。

27.《市民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距離研究》(與王開慶/韓允合作),《深圳大學學報》,2009(6);【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青少年導刊》2010(4)全文複印】。

28.《流動兒童城市教育政策的執行困境》(與史曉浩合作),《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9)。

29.《 建構論視角下的社會實體觀》(與史曉浩合作),《河海大學學報》,2009(3)。

30.《 第二屆中國環境社會學學術研討會綜述》(與劉海健合作),《社會》,2009(4)。

31.《 城市居民信任的差序格局》(與周現富合作),《天府新論》,2009(2)。

32.《流動兒童城市社會適應結構與策略選擇》(與史曉浩合作),《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9(1)。

33.《家庭背景與流動兒童的留城意願》(與劉海健合作),《南方人口》,2008(4)。

34.《參照群體下流動兒童的身份意識及成因》(與史秋霞合作),《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8(3)。【初稿收入,《和諧社會視野下的中國人口與發展》,張肖敏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5.《流動農民與市民間社會距離研究》(與王開慶合作),《江蘇社會科學》,2008(5);【《新華文摘》2009(4)論點摘要】【收入:《江蘇改革開放30年:路徑、成就、經驗:2008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36.《高考志願填報中的行為策略:戶籍的影響(與梁子浪/陸宏生合作),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8(3)。

37.《黃土高原水保世行項目效益形成及維持之探討》(與史秋霞/王越合作),《水利發展研究》,2008(3)。

38.《試析流動兒童與城市社會的融合困境》(與梁子浪合作),《市場與人口分析》,2007(6);【收入,《科學發展:率先·創新·和諧: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39.《流動兒童社會化後果及其原因探析》(與史曉浩合作),《河海大學學報》,2007(3)。

40.《場域理論下反觀科學知識的構建》(與陳少妹合作),《河海大學學報》,2007(1)。

41.《農村籍大學生大學生活適應調查》(與張億全合作),《青年研究》,2006(12)。

42.《鄉土社會中的面子與規則——也談電影<被告山槓爺>》(與仲秋合作),《河海大學學報》,2006(2)。

43.《流動農民留城定居意願影響因素分析》,《江蘇社會科學》,2005(5);【收入,《社會學視角下的和諧社會: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年會獲獎論文集(2005·合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Socio-economic status, social networks and settlement choices 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Labour Mobility in Urban China,LIT VERLAG Berlin,2006;《社會學與社會和諧》,毛振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4.《流動農民社會認同現狀探析》(與倪雲鴿合作),《蘇州大學學報》,2005(2)。

45.《地方性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分析》(與姜繼紅合作),《教育發展研究》,2004(5)。

46.《流動農民社會支持網探析》(與童星合作),《社會學研究》,2004(2);【《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3)論點摘要】。

47.《社會經濟地位、社會支持與流動農民身份意識》(與高燕合作),《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2);【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04(11)論點摘編】。

48.《國內流動農民研究綜述》(與王微合作),《河海大學學報》,2004(1);【非全文版以“國內流動農民研究的理論視角”為題發表於,(美國)當代中國研究,2004(1)】。

49.《流動農民職業獲得途徑及其影響因素》(與童星合作),《江蘇社會科學》,2003(5)。

50.《過渡時期的市民身份與市場邏輯》,(香港)《二十一世紀》,2002(6)。

51.《家族企業、家族文化與社會信任》(與童星合作),《學海》,2002(3)。

52.《成都市在城農民現狀調查與分析》(與倪雲鴿合作),《四川大學學報》,2001(5);【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01(12)全文複印】。

53.《對建國以來我國鄉村家族的探討》(與袁亞愚合作),《開放時代》,2001(11)。

54.《試論羌族民間宗教信仰體系及其現代化》,《羌族社會歷史文化研究》(盧丁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5.《羌族民間宗教信仰調查,《哲學、宗教、藝術》》(陳昌文主編),中國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56.《對當前我國鄉村家族現象的探討》,《四川大學學報》,1999(5)。

57.《對韋伯社會學方法論的幾點述評》,《社會科學研究》,1999(3)。

58.《流動兒童與城市社會融合》(與高燕等合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59.《交往、適應與融合——一項關於流動農民與失地農民的比較研究》(與童星/馬西恆/嚴新明/張海波合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60.《西方社會學理論:經典傳統與當代轉向》(文軍主編)(撰寫第三、四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1.《現代生活方式前沿報告》(與方心清等合作),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

62.《社會研究方法》(與高燕合作),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

獲獎記錄

1.《流動兒童與城市社會融合》,江蘇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2012)。

2.“勞動中的關係”,優秀論文一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社科聯(2010)。

3.“社會研究方法”,江蘇省優秀研究生課程(2010),陳阿江教授主持,王毅傑副教授、高燕副教授、顧金土副教授、胡亮博士為主要參加人。

4. “河海大學優秀創新人才”,河海大學(2009)。

5. “流動農民與市民間社會距離研究”,優秀論文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社科聯(2008)。

6. “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江蘇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2007)。

7. “試析流動兒童與城市社會的融合困境”,優秀論文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社科聯(2006)。

8. “流動農民社會支持網探析”,江蘇省高校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江蘇省教育廳(2006)。

9. “青年崗位標兵”,共青團河海大學委員會、河海大學工會委員會(2006)。

10. “大壩建設項目社會評價研究”,中國博士後基金三等獎,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2005)。

11. “流動農民留城定居意願影響因素分析”,中國社會學學會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2005)。

12. 《社會研究方法》,河海大學優秀教材二等獎(2004)。

13. “流動農民社會認同現狀探析”,中國社會學學會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00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