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行書十言聯

王文治行書十言聯,清代官吏、詩人、書法家王文治所寫。此聯為行書十言詩,書風秀潤淡雅,法度嚴謹,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紙本縱219.5厘米,橫29.7厘米。

文物簡介

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詩人、書法家。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曾隨翰林侍讀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進士,授編修,擢侍讀,官至雲南臨安知府。罷歸,自此無意仕進。工書法,以風韻勝。年未五十,即究心佛學。有《夢樓詩集》、《快雨堂題跋》。此書寫得表里瑩潤,疏淡耐看,神韻溢出,有溫文恬靜之美,與其聯語相得舉國彰,使書意與詩意相默契。文治平時喜用淡墨,以表現瀟疏秀逸之神韻,故時有“淡墨探花”之稱。他喜用柔毫或長毫,講求姿態。此聯為行書十言詩,書風秀潤淡雅,法度嚴謹,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紙本 縱219.5厘米,橫29.7厘米。

人生經歷

早年習書從前輩笪重光人手,受其影響頗深。師從褚遂良,行草書則學自《蘭亭序帖》和《聖教序》。12歲便吟詩作書,詩有唐人風範,書學米、董、後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中年以後篤信佛教,長年吃齋,“嘗自言:吾詩字皆禪理也。”潛心禪理,對於有關佛經的書法尤其用心關注。收得張即之的寫經墨跡,臨摹學習,因此其書風與張即之、笪重光一樣有用筆扁薄的特點。後罷歸,遂絕意仕途,而與姚鼐等文人墨客交遊。晚年受戒,法名達無。能詩,工書法,得董其昌神髓,與梁同書齊名。時稱“淡墨探花”,“談墨翰林”。詩宗唐、宋,自成一家。並精音律之學。姚鼐《惜抱軒集》說他努力習書,到達“遺得喪,忘寒暑,窮晝夜”的地步。與劉墉、翁方綱、梁同書齊名,合稱四大家,當時有諺稱:“天下三梁(梁同書、梁國治、梁詩正),不及江南一王。”書名絕大,名聞于海外,朝鮮人嘗以餅金易其字。隨手所作行書,實饒天趣,自用己法,殊覺無味。時世人必以其己法為真本,以行書為贗作。其行書作品《待月之作》、《宿山寺五律詩軸》等,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見其晉唐功底深厚。在清代書壇上有一定的影響,傳世書跡較多。並精音律、善曲、家蓄戲班,親教家僮度曲,行無遠近,必以歌伶一部自隨,其辯論音律,窮極要眇,每有客至則張樂共聽。窮朝暮而不倦。海內求書者歲有饋贈,率費於聲伎,每日流連於花叢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