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家世背景
王振中的父親叫王青山,唱秦腔。母親也是戲迷。家裡經常擠滿了藝人,成天梆子亂彈。
王振中五六歲就能唱幾板戲。他愛看皮影戲,還能仿刻皮影人物,晚上常和同伴在門樓下掛起床單,點亮油燈,捧起用葫蘆瓢製成的小胡琴,邊唱邊拉,很是有板有眼。
王振中六歲時進學堂讀書。遺憾的是家裡太窮,唯讀了三年就停學了,但他一有空就讀書,這為他以後的藝術生涯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十一歲時,父親去世,艱難的處境迫使他學會了犁地、拉車、澆水等農活,肩負起了家務勞動的重擔。他白天干活,晚上學戲。麥子一種上,更是一頭扎進戲堆里,樂不知疲。
解放以後
解放後,村里辦起了農業合作社,興辦起了社會文化事業。當時社委會請了位叫曹永發的藝人教戲,王振中跟師父學會了不少板式和戲文。同時,他還跟一個叫楊和明的人學拉板胡,不長時間,他的唱腔和胡琴演奏都精熟起來。可是他並不滿足,還跑到中山街國小拜見了學校的音樂教師高群華,跟他學風琴,學樂理,初步掌握了樂理知識。
1958年,縣上成立了文工團,聘請他擔任音樂教練。他為演員順調,給樂隊配樂。文工團解散後,王振中回家組織了自樂班,自製了月琴、梆子、鍾鈴等樂器,排演了不少坐場戲。這時,他拜老腔藝人呂孝安為師。進入呂孝安戲班子後不久,就能抱月琴說戲。呂孝安思想保守,戲本不輕易示人,王振中就偷抄戲本。有一次呂孝安病了,接下來的戲不能出演,王振中大著膽子,趕到事場頂替師父的名演出;不想旗開得勝,一板還沒有唱完,就博得了台下觀眾的叫好。不久,呂孝安因腿病退出了燈影台子,王振中就領了李務林的箱,成立了“林勝班”,當上了主唱。
他在著名迷胡藝人寧壽娃和王春榮的班社期間,把迷胡搬上了燈影舞台,又在老腔演唱中吸收了其他姊妹戲曲藝術的營養,使他的老腔戲在藝術展示上有所升華。但是由於民間藝術界保守勢力的影響,一些人對他還存有偏見,說他是“野狐禪”。當時革新社已經成立,吸收的主演都是早有定論的較有資歷的藝人,王振中自然被排斥在外。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自立門戶,與革新社旗鼓對壘,活躍在民間。王振中嗓音渾厚,做戲入情。1963年正月,他以初生之犢不怕虎的精神和張全生在城西對台,一個唱《薛丁山征西》,一個唱《馬靈官三投胎》,對台演唱旗鼓相當,難分難解,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振中的演藝生涯是艱辛坎坷的。他經常要爬山涉水到窮山僻壤去演戲,通宵達旦,忍凍受累,甚至在途中遭遇過壞人的劫持。由於世俗觀念的影響,他還往往遭人白眼,甚至挨罵受辱。有一次,他和呂孝安應約步行百十里山路,到洛南架鹿廟會演戲,途中下起了大雪,山路受阻,他們匍匐前行,幾次連人和鼓樂滾下山坡。好不容易趕到了現場,但早已錯過了敬神選定的時刻,王振中一班人遭到主事人的嚴酷刑罰,主事人不給他們一口飯吃,還要他們拖著遍體鱗傷的軀體,忍著難捱的饑寒唱到天明。?
王振中的日子雖然清苦些,但因有張月琴相伴,還是樂在其中。“文化革命”期間,他的演唱活動經常遭到干涉,甚至被冠以影響生產宣揚封建思想等罪名,遭到非難。往往是一開戲就有人來“壓”,甚至被收了戲箱,使演出活動屢遭中斷。為了能演戲,他只好順應形勢,張羅著給村里成立文藝宣傳隊。在宣傳隊里,王振中既擔任組織工作,又主持排練,並創編了一些配合政治運動的節目,如《金花和銀花》、《學毛選》、《十學焦裕祿》等,演出後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果。可是,這並沒有消除他對傳統戲的依戀。在沒人時,就偷偷地鑽進黑房子裡過一會傳統戲的癮。誰知他的這些“罪狀”被紅衛兵抓到了,就抄收了他的戲箱,並當著他的面燒毀在巷道。對著熊熊的火焰,王振中流下了心疼的眼淚。
1973年前後,他完成了《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的老腔移植工作,又協助陳增禮雕刻了這兩本戲的新箱,並得以成功演出。但在當時的極“左”思潮下,他的演出還是遭到了興師問罪,說他篡改樣板戲,給英雄人物抹黑,他又不得不收了場。這一停竟是十年,直到撥亂反正,迎來了新時代的文藝復興。
撥亂反正
1977年,王振中作為華陰恢復民間文藝活動後的第一個皮影班社,在原縣體育場演出了原有的移植劇和新改編的《逼上梁山》,博得了民眾的喝彩和文化部門的肯定。接著他又改編了《鬧天宮》,創編了《三打白骨精》。
1980年,又創編了歷史劇《李世民取明州》,接著又把張玉楓創作的華山神話故事《回心石》改編成老腔皮影戲。在1981年以後的幾年裡,還參與了《中國民間音樂集成》老腔卷和迷胡卷集成工作。這時,他的藝術生涯也步入了豐收的金秋時期。
1982年,他演出的《木陽城》在國家音樂會上被錄製成電視藝術片,接著又為湖北劇目研究室改編演出了《碧游宮》,在湖北電台演播。
1984年,在陝西第一次民間音樂年會中,他唱的《訪白袍》獲得了二等獎。
1985年,他演的《宋江投朋》被渭南地區攝錄播放。
1989年,他應邀參加“中國音樂學會第二屆年會”,會上演唱了《陳宏逼宮》,奪取了陝西省“鐘樓杯”一等獎。
1993年,他擷取了“華山杯”戲曲賽二等獎。同年,西安電影製片廠又來華陰為他攝製了戲曲錄像,後在中央電視台數次播映。
1993年,由蘆葦編劇,張藝謀執導,葛優主演的電影《活著》開拍,聘請他作配音和戲曲指導。
1995年,西影又開拍了由蘆葦編劇,王新生執導,陳道明、李雲、古嵐、長江等聯袂出演的故事片《桃花滿天紅》,劇組又聘請他作了配音、配詞,並參與了有關的場景。同時,還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紳士角色。
2005年,參加了話劇《白鹿原》的演唱。此後,他又為渭南電視台的“世相”節目配唱了片頭,展示了自己的演藝風采。
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代表性傳承人”稱號,享受國家津貼。
主要貢獻
在老腔伴奏中,王振中給其增加了一把二胡和一把高板,以增加伴奏音樂的層次,豐富音響效果。此外,改進了月琴的演奏技法,把以肘臂運力的傳統硬撥弦法,改為以手腕運力的“彈技”法,採用三把固定指法演奏,使音階準確,音律純正,豐富了音色和表現力。他還不斷從其他劇種、樂種中吸收營養,以豐富老腔曲牌和打擊樂,改革唱腔,如曲牌(神仙之二)、(二流攜慢板)、(道白過門)等,都是他吸收和自編的,很受廣大民眾和藝人歡迎。又如他根據時腔、秦腔的(揚句子)唱腔,把擊樂、弦樂和唱腔有機結合在一起,對於表現元帥、武將威武雄壯的氣勢,十分恰當。
又如現代劇《杜鵑山》中柯湘的一段慢板,是他編的新板式,增強了音樂的旋律性、邏輯性,比較準確地刻劃了柯湘的人物性格。在唱法上,他運用了強拍弱起和以拍起唱的新唱法,使演唱靈活多變,既符合劇情發展,又自然流暢,色彩豐富。這些探索和追求,使他對老腔的各種板式、曲牌、演技以及常用術語的含義等都了如指掌,並使華陰老腔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得到了新的藝術提升。
“白毛”姓王卻也是張氏一族老腔的傳承。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對老腔音樂唱腔作了改革,豐富了老腔的演出效果。1993年,張藝謀拍攝影片《活著》,王振中成為劇中老腔的演唱者,隨著這部影片在國際電影節的獲獎,慷慨激昂的老腔曲調也因而走向世界。從那以後,經常會有省外甚至國外的人,專程來到華陰市老腔藝人的家中,欣賞和了解老腔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在王老先生的家中有大量的手寫曲譜,其中不乏有幾十年歷史的手寫稿,很多曲子都是他自己創造的。
人物評價
王振中不到10歲便開始學習秦腔和眉戶,後拜呂孝安為師開始學習華陰老腔,終於成為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老腔名藝人。王振中多才多藝,除了老腔,還精通秦腔、迷胡、道情等地方劇種。
王振中學戲,不同於一般的民間藝人,他不但善記頓悟,更重要的是他具備了一定的戲曲音樂和劇本知識,並能化解它進行藝術的再創造。他結合自己的演唱實踐,不斷對音樂和劇本進行了有益的潤色或剪裁,豐富和提高了傳統原作。他移植改編了不少劇本,並經舞台檢驗,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