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遠

王征遠

王征遠,原名正元,號雪夫。1949年生於濟南市,原籍山東濰坊。1968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校美術專業,1991年到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進修。

王征遠,原名正元,號雪夫。1949年生於濟南市,原籍山東濰坊。1968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校美術專業,1991年到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進修。第四、五屆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第十四、十五屆德州市人大常委,德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德州市書法家協會顧問,德州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書畫篆刻受教於於希寧、關友聲、蔣維崧、宗惟成、柳子谷、張鶴雲諸名師,尤受宗惟成先生教誨頗深。
王先生畢業後長期在慶雲工作,歷任文化館館員、文化局副局長等職,是慶雲書畫界的領軍人物。先生謙和寬厚、富有凝聚力,身邊總圍繞著一批書印後學,年長宿學也樂與之交遊。他的“師石室”畫
王征遠唐棗圖王征遠唐棗
室里,經常是高朋滿座、少長鹹集。特別是“文革”期間,文化一片蕭條,無談藝之所,只有在王先生那裡可以暫避喧囂,一時頗為熱鬧,儼然慶雲的“文化沙龍”。王先生與劉賀先生一道,組織書畫培訓班,創辦印社,篳路籃縷,以啟山林,為慶雲培養了一大批書畫新生力量,可謂桃李滿蹊。1987年,其門人弟子組織了“慶雲十青年書畫展”,在德州書畫界引起巨大轟動。同年,組織成立了全省第一個專業印社---渤海印社,在當時的印學界引起強烈反響。
王征遠先生現任山東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書法家協會理事、滄海印社副社長、德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德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特聘副教授職。其學養深厚,詩書畫印俱擅,是一位學者型書畫家。其在藝術上追求尊古出新,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修養,又有鮮明的時代精神。他認為,僅僅會治印,如無文化基礎,無對源流的了解,尤其是無文字學的根底,最終難臻印學最高境界。先生廣涉歷代篆刻作品,博採約取,不拘不泥,為我所用,變舊求新,形成了氣度雍容,健勁典雅而又富於變化的篆刻風貌。國畫以花鳥見長,作品意境清新高
王征遠作品:慶雲唐棗羅成拴馬王征遠作品:慶雲唐棗羅成拴馬
雅,筆墨深沉淳樸。書法長於篆隸,篆刻取法秦漢,作品功底深厚,酣暢沉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級展覽,並在印度、韓國、濟南、蘭州、東營、鄭州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和聯展,出版個人作品集4部,個人簡介和作品編入國家級大型典籍40餘部,2002年獲中國畫當代百名傑出畫家稱號。
採訪王征遠是在他的工作室。進門後首先看到的是客廳南面的一張大大的畫案,足足占了室內三分之一的面積。其他房間有幾處整面牆的書櫥,寫字檯上堆滿文稿和未完成的印章,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國畫作品和草圖。
王征遠在作畫王征遠在作畫
幾盆花草,一杯香茶伴著優雅的古琴曲,使人感到親切而溫馨。王征遠熱情好客,與人為善,和藹可親,言談儒雅,讓人感到濃濃的文人氣息。 
只顧攀登不問高
“濟南二十中畢業後,我1964年考上了山東藝校(山東藝術學院的前身)美術專業,四年藝校生活為我打下了一生良好的藝術基礎。如果不是遇上文革,應該能多學好多東西。 ”王征遠回憶道,當時的山東藝校匯聚了許多聞名遐邇的書畫大師,如關友聲、黑伯龍、宗惟成、柳子谷、於希寧等都在此任教,正是這些名師的諄諄教誨,為他打開了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
畢業後的王征遠被分配至慶雲縣文化館工作。雖然身處這個“山高皇帝遠”的小縣城,但他並未因寂寞和清貧而意志消沉。工作之餘,他與一批青年知音談藝論道,切磋技藝。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慶雲,王征遠從文化館調至縣文化局任副局長,1989年又調至市文聯工作。雖然工作環境不斷變化,行政事務占去他大部分精力,但他始終沒有停止對書畫藝術的不懈追求。
詩書畫印是中國畫家在藝術實踐中最基本的必修課。王征遠的老師宗惟成先生學貫中西,在詩書畫印各方面
王征遠王征遠
都有極高造詣,王征遠深受其影響,在此方面皆付出巨大心血和努力。
經過數十年艱苦求索,王征遠學養漸厚,綜合藝術造詣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層面。他的國畫以花鳥見長,意境清新高雅,筆墨深沉淳樸;書法長於篆隸,功底深厚,酣暢沉雄;篆刻作品氣度雍容、健勁典雅而又富於變化。多年來,他曾在國內外舉辦個人書畫展和聯展十餘次,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省級展覽並獲獎,2002年獲得中國當代百名傑出國畫家稱號。他說退休後這幾年總感到時間不夠用,要靜下心來讀書補課,走岀去採風學習,只有豐富自己才能有所作為。
出“竹林”采“荷花”
花鳥畫是中國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自唐代興起,盛於宋元,發展至今可謂流派紛呈。面對千年的花鳥畫史,如何推陳出新,是擺在每一位當代畫家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傳統是基礎,要融匯中西,勇於探索,深入生活,不斷創作岀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是王征遠給出的答案。
觀其畫作,或勾描點染、惟妙惟肖,或用筆簡潔、灑脫飄逸,不論凌冽寒風之雪梅、春雨濛濛之竹林、秋色蒼茫之荷塘、挺拔傲立之青松、晶瑩豐碩之葡萄……均在承襲古代文人畫餘韻的同時,大膽揚棄了明清畫家荒疏冷逸之流風,代之以奔放熱烈之生命吶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王征遠的花鳥畫題材很寬,但眾人皆知的還是他的墨竹。成熟的畫家都有自己代表性的作品。他精心研究墨竹30餘年,技藝嫻熟、功力深厚,特別是他畫的粗竿雪竹,充分展現了竹子蒼勁挺拔、不懼嚴寒的氣質,頗有徐渭之遺風,深受社會各界的讚譽,並得到專家的肯定。
進入天命之年後,王征遠漸漸走出“竹林”,轉而迷戀上了荷花。通過十幾年的傾心探索,他的荷花作品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他的《荷塘系列》創作,每幅作品幾乎都以大景深的荷塘為背景,以秋雨為意境載體,看似取材平常,但在表現上卻饒有新意並富於內涵。細讀這些“墨荷”,每一幅都是筆酣墨暢、大氣磅礴、灑脫飄逸。這些畫作多採取以色襯墨、渲染氛圍和營造時空的表現手法。大片色彩鋪陳的遠景天空與色墨兼施的荷葉、荷花,在視覺上給人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覺衝擊,作品頻頻入選全國大展。
荷風蓮骨由心生
“藝無止境,藝術家發展的長度和寬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髙度和厚度。因此每當我決定畫什麼,就一定要畫岀自己的個性語言和風貌。 ”王征遠笑言。
王征遠說他十幾年前開始重點研究畫荷與他的閱歷有關,是人生審美情趣的積澱和心靈深處的寫照。荷花是他青少年時的美好回憶,他喜歡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品格,能體現岀大家都傾慕的聖潔之美。
王征遠出生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濟南。夏秋之際,大明湖碧波萬頃、荷花滿湖。高出水面的荷葉迎風搖曳,嬌艷的荷花更是千姿百態,妙趣橫生。那些美好的景像,時隔30餘年在他心中終於重新蕩漾開來。
童年的美好記憶與嫻熟的繪畫技藝,自然而然地在王征遠的藝術創作中發生了美妙的精神升華。他在傳統國畫的基礎上獨闢蹊徑,大膽吸取西畫在色彩、光感、構圖等方面的成份及中國山水畫的某些技法,賦予作品新的人文品格,重構了一幕幕荷塘壯闊的美麗景象。
在另一層面,荷花更是他在藝術道路的一次嘗試與探索。王征遠的荷花,在構圖上多以方形為主,並充分運用點線面的構成語言,精心錘鍊畫面中的主體形象,注重畫面整體的現代感,以期達到酣暢淋漓的高雅境界。在用色上他追求明快的節奏和裝飾性,並試圖在整體效果中產生光感,調動一切手段增強視覺美感。
王征遠說:“荷塘,特別是深秋的荷塘更加深沉、豐滿而成熟,荷花愈顯嫵媚、深情而自信。在畫荷上,我還要繼續探索,力爭達到富有哲理的詩性高度,體現更為永恆的文化精神。 ”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王征遠從藝兢兢業業、做人坦坦蕩蕩,他為德州美術事業的發展甘為人梯,竭盡全力,他對自己今後的藝術征途充滿了希冀和自信,就像盛夏晨曦那掛滿露珠的荷花,兀自優雅,兀自芬芳……
□本報記者 紀曉 井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